中法大学旧址 位于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坐东朝西。大门为中式建筑,面阔5间,院内主要建筑为一西式三层楼。现该院院内有一石碑,上刻“中法大学文理哲三院一九三一年毕业纪念”及23人姓名。中法大学现在为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办公场所。
中法大学前身是民国初期蔡元培等发起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创办的法文预备学校,校址在西山碧云寺。1920年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校长蔡元培。1924年在阜城门外设立中法大学社会科学院—孔德学院。1925年文科迁至东黄城根北街,改称福尔德学院,1931年改称文学院。1934年社会科学院并入文学院。1939、1940年文理学院先后迁往昆明。抗战胜利后迁回东黄城根复校。解放后院系调整,中法大学取消。
北京大学红楼 北京大学红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全楼墙体以红砖、红瓦建成,故称红楼。红楼曾是北京大学校部所在地;地下室为印刷厂,第一层是图书馆,第二层是教室和校部(蔡元培校长的办公室设在二楼西部今208室),第三、四层是教室。红楼建成后,以当时“雄视一方”的西式楼房风格,耸立在城区的要道上,成为北京大学的代名词。当时,许多名流、学者汇集北大红楼,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杨昌济、马叙伦、马寅初、李四光、沈尹默等曾在这里任职任教。1937年北平沦陷后,红楼被日本宪兵队队部占据达8年之久。红楼地下室曾被用作囚禁迫害爱国志士的监狱。1945年日本投降后,北大在红楼复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楼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和保护。1952年北京大学由红楼迁至西郊原燕京大学校址。1976年红楼受到唐山大地震的破坏。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北大红楼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红楼辟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 1996年和2002年东城区先后两次将红楼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辅仁大学旧址位于定阜街1号,原址是涛贝勒府的一部分。1929年在涛贝勒府马厩及花园南侧空地动工兴建中西合璧式教学楼一幢。辅仁大学简称辅大。旧称:辅仁社、北京公教大学、私立北京辅仁大学、私立北平辅仁大学、国立辅仁大学。分国立和私立两种。其中私立北京/北平辅仁大学是民国时期高校,创始人之一同为复旦大学的马相伯先生。
1952年,辅仁大学的9个系:中文,西语,数学,物理,化学,史学,生物,教育,心理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西语2个系并入北京大学,经济与社会学系并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内务组并入中国政法大学。1952年之后,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就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