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院士高考回忆录丨童坦君:天地很广阔,并非一考定终身

院士高考回忆录丨童坦君:天地很广阔,并非一考定终身

院士高考回忆录丨童坦君:天地很广阔,并非一考定终身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各个行业百废待兴,尤其是工业,即将参加高考的童坦君怀揣着一颗想要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的心,本打算报考清华大学的工科专

1934年出生的童坦君经历了抗日战争,亲眼看见过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各个行业百废待兴,尤其是工业,即将参加高考的童坦君怀揣着一颗想要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的心,本打算报考清华大学的工科专业,但因为患过佝偻病和肺结核,在老师的建议之下,最终决定报考医学。他表示,虽然没学工科,但是也并不遗憾,学医也可以为人民服务。

回忆起高考放榜的那一天,童坦君仍难掩激动和喜悦之情,他笑着说,那天一大早自己就跑到街上等着那份儿刊登着录取名单的报纸。在报纸上,北京医学院的录取名单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大学期间,童坦君认真学习,毫不懈怠,第二年就取得优异成绩,内科临床实习也获得患者的肯定。但在实习中不幸感染流感型肝炎,没能参与分配工作成为一名临床医生,阴差阳错走上了科研之路。无论是一开始从事肿瘤研究,还是后来的衰老研究,他都以十足的科研热情投身其中。童坦君说,“我深深热爱我所从事的行当,享受我从事的行当。”

文史天地期刊_文史天地杂志社_文史天地投稿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童坦君。

新京报:您是哪一年参加高考的?为什么报考医学?

童坦君:高考的时候我也是很紧张的,要考哪所学校,学习哪个专业都考虑了很久。我是1954年参加的高考,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需要工业方面的人才,我也想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所以一开始想要报考清华大学的工科专业。我的身体条件并不是特别合适,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我中学的班主任建议我选择其他专业。我听取了他的建议,调整了自己的报考专业。我想学医也可以为人民服务,给老百姓、解放军看病也是为国出力的一种方式。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都非常想来北京看一看毛主席、看一看天安门。北京医学院位于北京,于是我就选择报考了北京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运气不错,我考上了。

新京报:您的中学时代是如何度过的?

童坦君:我的初中是上海育才中学,在当时是上海的重点学校,非常有名,我运气很好考上了。但初二那年我因染上了结核病休学了两年多,休学期间,我在家里看了很多书,都是文史方面的书籍,有《鲁迅全集》、《三国演义》、《史记》等。因为这段经历,我的文科非常好。1951年康复后,我没有回原校再读初二,而是报考了光华大学实验中学。虽然不是一所有名的学校,但是师资力量很好,当时的校长是研究生物学的,非常敬业。我们的数学老师、语文老师也都是很有名的大学毕业的。班上三十几个同学,考上好大学的不少,有4个考到了上海交通大学,考上复旦大学的也有三四个。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我在高中时学业有很大的提高。

新京报:您哪门学科成绩最好?是否记得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场景?

童坦君:我平时的语文作文还是不错的,高中时还在学校做过演讲。但高考的时候,语文的作文题目是我没想到的,发挥得不是特别好。所以高考完心情并不是很好。我们那时候高考发榜是寄信来,但其实在寄信以前,早就有名单登在报纸上,我记得是上海新闻日报。我一大早就跑到街上等着报纸出来,在报纸上看到了北京医学院录取名单有我的名字。

新京报:当年去北京上大学顺利吗?

童坦君:1954年夏天,我从上海去北京上大学的那年,正好赶上暴雨、发大水,铁轨都被泡在大水里,本来两天就能到北京的路程,走了三四天才到。一路上非常不容易,喝水也十分困难。后来终于达到了北京,有汽车把我们从火车站接到北京医学院,当时路过了天安门,我非常高兴,终于看见了天安门。

新京报:请您讲讲您的大学生活?有什么印象特别深的事情?

童坦君:在大学期间,体育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关,1500米跑步不达标可能留级。我的身体不太好,但我那时候也坚持每天下午跑步。学校的操场一圈大概是400米,我跑四五圈。刚开始对我来说很不容易,但对我的身体是十分有帮助的,我慢慢适应了,1500米能够跑下来并达标,而且我的身体也慢慢好起来了。

1958年,北京建十三陵水库,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去参与劳动、修大坝,我报名参加了。去了两个礼拜,我是挑石头子的,一天要干好几个钟头,晚上睡觉躺在地上,想起来都非常困难。我在大学之前比较懒散,有时候被子都不叠,经过这次劳动,我有了艰苦斗争的劲儿,不再“娇滴滴”了,这对我未来做研究是非常有好处的,实验研究需要能吃苦、肯受累的人。

大学期间,我还参加了药理的科研小组,初次了解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医学应用,这是当时的医学前沿。药理实验中,还让我们用兔子来做研究,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这些活动激发了我对基础医学研究的兴趣。

我特别喜欢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中学的时候没有图书馆,学校里也没什么课外书。在大学,科研小组的同学可以自由进入图书馆不对外开放的书库看书,这令我非常高兴。虽然当时学校对于英文并没有要求,但我会借阅一些英文的专业书看。因为我们小学就有英文课程,有一定的基础,在大学也坚持学习英文,我记得我能把一本英文的《内科学纲要》从头至尾地念下来。

文史天地杂志社_文史天地投稿_文史天地期刊

童坦君听取实验室研究生工作汇报。

新京报:大学毕业后您做了什么?

童坦君:大学毕业后,组织分配我报考了本校的研究生。研究生阶段我主要从事肿瘤研究,对肿瘤研究我也十分有兴趣,因为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这方面的研究十分重要。后来有机会去美国留学,在这期间慢慢形成了衰老研究的想法,中国那时候没有衰老研究所,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待了两年,看到他们有老年研究,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回国后,我继续跟随导师从事肿瘤研究,刚好我的妻子张宗玉实验室有一批需要被处理的老龄鼠,我建议她可以利用它们开展衰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后来她赴美学习,我就将衰老研究的工作接手过来,衰老也就成为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新京报:您对今年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有什么寄语?

童坦君:要定下心来,不要想太多,踏踏实实,好好准备。选定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但高考也不是一考定终身。其实,进入高校以后也有很多机会,拿我自己举例子,我最初想考工科专业,最后选择了学医,现在我成为一名老师。当自己更加成熟了、知识面更开阔了、社会经历更多了,你也可以有其他选择。所以,高考也不用过分紧张,天地很广阔。

文史天地投稿_文史天地杂志社_文史天地期刊

【人物简介】

童坦君,1934年出生于浙江慈溪,位于现在的宁波市江北区。小学时日军占领宁波,童坦君前往上海生活,分别就读于上海清心小学、上海育才中学、上海光华大学实验中学。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59年大学毕业后,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师从刘思职院士,攻读生物化学专业。童坦君的科研事业是从肿瘤生化研究开始的。1978年,被教育部选拔为中美建交前首批访美学者,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始研究访问。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不到一年时间,童坦君主动去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这里,他成了第一批拿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博士后奖学金的新中国学者,并获得博士后结业证书,也是在这里的经历,让他萌生了开展衰老研究的念头。

1981年,童坦君回国后开始逐步推动衰老研究。2004年,以童坦君实验室为主体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童坦君主攻细胞衰老的分子机理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攻关课题等,先后获得15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北大医学部科学家初步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被评选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人类细胞衰老主导基因p16作用机制及其负调控”被评为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童坦君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主编《医学老年学》等专业书籍7部。童坦君还筹备建立了“中华健康老年网”,向社会展示衰老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普及衰老理论和抗衰老知识。

童坦君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学子从容面对高考,天地很广阔,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当自己更加成熟、知识面更开阔、社会经历更多了,人生也可以有更多选择。

新京报记者 刘旭 校对 柳宝庆

受访者供图

上一篇: 【川师北京校友】文史专家刘登阁博士:一个很有文化情怀的官员,出版专著畅销书46部、发表论文80多篇、参编著作34部
下一篇: 深厚的学养 平实的学风——读姜书阁《骈文史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