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群星璀璨--山东大学文史名家传略(精)

群星璀璨--山东大学文史名家传略(精)

群星璀璨--山东大学文史名家传略(精)前言弘扬文史见长传统,再创人文学术辉煌——写在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暨《文史哲》创刊70周年之际樊丽明2021年是山东大学校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特殊时刻。

前言

弘扬文史见长传统,再创人文学术辉煌——写在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暨《文史哲》创刊70周年之际樊丽明2021年是山东大学校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特殊时刻。我们不仅迎来了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更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文史哲》办刊工作的肯定和嘱托,也是对山东大学的关注和关怀,更是对中国人文学术发展的重视和期待。值此继往开来之际,我们应当回顾百廿年来山东大学人文学术研究守正创新、薪火相传的历程,从传统中汲取奋进的动力,在新时代扬帆再前行。回首校史,1901年和1951年是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标志着山东大学的诞生和新生。百廿年来,山东大学历经坎坷乃至战乱,也曾有过重建和播迁,但始终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一所大学也会在她的历程中沉淀下独具的性格与气质。地处海岱之间,沐浴齐鲁文化,朴实包容的实学风气、爱国爱校的家国情怀、积极进取的学术创新,交融成山东大学的独特品格。这种品格尤其鲜明地体现在基础学科尤其是文史之学中。

山东大学的学术辉煌时代,都以文史学科的崛起为主要标志。20世纪30年代,以闻一多、梁实秋、杨振声、老舍等为代表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上谱写过华美的山大篇章。50年代,以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等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和汉语言文字学,以黄云眉、杨向奎、童书业、王仲荦等先生为旗帜的历史学,使山大成为海内外瞩目的文史研究重镇。80年代以降,王绍曾、董治安等先生赓续的文献学传统,狄其骢、周来祥等先生领衔的文艺美学研究,吴富恒、黄嘉德等先生传承的外国文学研究,葛懋春、田昌五等先生创设的史学理论研究,刘敦愿等先生开创的考古学学科,庞朴、丁冠之等先生发起的儒学研究,更让山大的人文学科继往开来,缤纷绽放。正是这些前赴后继、默默耕耘的前辈学者造就了山东大学的学术灵魂。山东大学“学科融通、文史见长”的传统,奠定于70年前。那时,随着高校的院系调整,经过革命洗礼的华东大学并入山大,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华岗出任新山大的第一任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山大将文史两科定为重点学科,不拘一格延揽人才。一大批来自不同背景和学脉的学者云集山大,其学缘之广、水平之高,为当时国内大学中的佼佼者:北大的学统,有冯沅君、陆侃如;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统,有高亨、萧涤非;章黄学派的学统,有王仲荦、殷孟伦、殷焕先;古史辨派的学统,有杨向奎、童书业;史语所的学统,有丁山;南高的学统,有黄云眉、郑鹤声;教会大学特别是燕京大学的学统,有张维华;马克思主义的学统,有华岗、赵俪生、吴大琨。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这些学者各具特色,他们在山东大学的风云际会,带来了异质学统的碰撞融合和活跃开放的学术风气,初步奠定了山东大学沉稳厚重的实学风气与灵动包容的理论关怀兼具的学术特色,形成了以古典学术为重心而经、史、文融贯的学术风格。朴实包容的实学风气是山大文史传统的基色。这种风格的根底来自于对传统学术尤其是乾嘉学派和浙东学派的继承,以求真为根本,以经世为宗旨,崇尚专精之学,又主张融贯文史。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引入,更为这批有着深厚旧学根底的学者打开了新的天地。“始绍乾嘉崇笃学,进修马列启新天。”这是黄冕堂教授缅怀韩连琪先生的诗句,更是山大文史学术传统的精彩概括。没有谨严朴实的考据功夫,文史之学就丢失了它的根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文史之学就难以成为真正的科学。五六十代的山大文史前辈们正是将二者综合起来,“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方创造了辉煌的学术成就。爱国爱校的家国情怀是山大文史传统的另一个重要侧面。“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家国情怀在山东大学诞生伊始,即深深融入到血脉中。新中国的成立,为新生的山东大学注入了红色的灵魂,也为大批在旧时代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学者们提供了舒展学术抱负的条件。

他们对党和国家,对山东大学都抱着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并以实际的行动回报着党和国家的知遇之恩。勤奋刻苦的科研、认真负责的教学和对年轻人的尽心扶植,是前辈名家共同的风范,传下了无数佳话。许多老先生一生清贫,节衣缩食,却在辞世之际将自己的藏书乃至存款捐献学校,念念不忘学校的发展和后学的生活。他们对山东大学的深厚情感发自赤诚,令人感佩。积极进取的学术创新是山大文史传统的重要特色。为学贵乎创见,是前辈名家的教导。我们耳熟能详的高亨先生的《周易》研究

展开▼

上一篇: 陈遵统:培根铸魂 立心弘业
下一篇: 《中国人的大局观》 :文史的汇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