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白虎通义」中的「通」是统一的、通行的」之意;「义」是「大义」的意思。「白虎通义」的意思是:白虎观会议所形成的统一的、通行于天下的儒家经学之大义。(西桥按,通义即疏通大义,此词多用为书名,如文史通义。)关于天地万物的起源问题,《白虎通义》的解释是:「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浊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故《乾凿度》云:『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白虎通义》发扬《春秋繁露》比附的手法,将君臣、父子、夫妇之义与天地星辰、阴阳五行等各种自然现象相比附,用以神化封建秩序和等级制度。它认为:「子顺父,妻顺夫,臣顺君,何法?法地顺天。」(《天地》)「三纲之义,日为君,月为臣也。」(《日月》)「君有众民,何法?法天有众星也。」(《五行》)「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三纲六纪》)「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伸),归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夫妇法人,取象六合阴阳,有施化端也。」(《三纲六纪》)但在强调臣绝对服从君的主调之下,《白虎通义》还在《五行》中提出臣对「无道之君」可以推翻的思想。影响
《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纲常伦理系统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神学化。
《白虎通义》肯定了儒家经典的非凡特殊价值和特殊地位:「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白虎通义》有一节专门讨论「辟雍」。「辟雍」是当时的一种学宫,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至15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白虎通》曰:「方汉时崇尚经学,咸兢兢守其师承,古义旧闻,多存乎是,洵治经者所宜从事也。」《白虎通义》用阴阳五行等概念普遍解释世界的一切事物,使五行思想成了当时人们认识世界的钥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