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成才要有文史学问 教案教学目的:1、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获得肯定的文史学问是自学成才的基础;2、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3、认知文中所采纳的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两种论据,么论点;教学设想:1、重点 :设问的修辞手法的运用;2、难点 :归纳法说理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简要说明这些论据分别证明白什文史学问在日常生活、 工作交往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现在的社会越 来越注意沟通、沟通,假如一个人不能处理好沟通、沟通问题的话,想杰出的完成工作都是非常困难的, 要完满地完成工作具有沟通、 沟通的才能, 把握肯定的 文史学问对沟通、沟通具
2、有深远的影响,将提高一个人的素养、丰富人的学问,对工作大有裨益;作者在文中提出“ 获得肯定的文史学问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不论是口头的 仍是书面的,我们不仅要能够听懂别人的话,看懂别人写的文章、报告,而且我们自己也要能够说明白或写清晰自己的看法,使别人能听懂我们的话, 看懂我们写的东西; 作者说的这一些在平常生活、 工作、交往中是必需的, 是不行或缺的;因此有了“成才要有文史学问 ” 这一说;二、初读课文1、作者介绍:周培源( 19021993),江苏宜兴人;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周培源是享誉中外的科学家, 是我国理论物理与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早年师从海森保、 泡利、爱因斯坦等当代物理
3、学大师,在他们的指导下从事科学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争论工作;从上世纪 20 岁月开头,在长达七十多年的岁月里,他始终从事物理 学基础理论中难度最大的两个方面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科学争论,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2、读准字音丰硕(shu)许德珩( h ng)校(ji o)勘( k n)羌(qi ng)笛造诣( y )锲(qi )而不舍3、课文结构分析:引论本论结论 中心论点:获得肯定的文史学问是自学成才的基础;第一部分(第 13 段):谈自学成才的意义、成才的标准、自学的内容三 个问题;其次部分(第 48 段):针对社会上“ 重理轻文” 的错误风气,提出文理 两科并重、
4、 相互为用的思想, 并论述了学习语文学问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第三部分 (第 910 段):以自学成才的胜利例子和文史推动理科专业争论 的典型例子,归结出“ 获得肯定的文史学问” 是他们成为文学家的基础;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速读课文 2、课课练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二、再读课文,分析课文(一)同学再次阅读课文,归纳出文章各段大意:师明确:第 1 段:自学成才的社会意义;第 2 段:成才的标准;第 3 段:自学的内容;第 4 段:针砭时弊,提出“ 要搞国家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 也不能偏废” 的观点;第 5 段:论证学习语文学问的重要性;第 6 段:论述
5、学习历史,学习古代汉语, 积存丰厚的文史学问修养的重 要性;第 7、8 段:论述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 9 段:列举了两个自学成才的典范鲁迅和郭沫如;第 10 段:列举从事其他科学领域争论的胜利例子,得出结论;(二)课文分析:1、第一部分( 13 段):第 1 段:自学成才的社会意义;(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第 2 段:成才的标准; (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行家里手,或总结出工作经验,使学习成果超过一般水平,或对社会作出了肯定奉献;)第 3 段:自学的内容;( 基础学问、专业学问 )2、其次部分( 48 段):第 4 段:针砭时弊,提出“ 要搞国家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也不能偏废” 的观点;提问
6、:第 4 段所讲的时弊是什么, 作者提倡的是什么, 应实行什么样的方法?明确:时弊重理轻文提倡文理并重、相互为用方法中学阶段文理两科的学习应当并举,缺一不行第 5 段:论证学习语文学问的重要性; (语文学问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行各业的应用中占有重要位置)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第 6 段:学习历史,学习古代汉语,积存丰厚的文史学问修养的重要性;第 7、8 段:论述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问: 如何懂得“ 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明确: 读书之法重在懂得领会与敏捷运用第 9 段:列举了两个自学成才的典范鲁迅和郭沫如;(弃医从文,靠 自学成才 )明确:文史学问是他们成才的基础第 10 段:列举从事其他科学领域
7、争论的胜利例子(许德珩和竺可桢),得出结论;许德珩诗文书法的造诣高 竺可桢文学功底深厚扎实(文史学问对推动理科专业争论意义重大)结论:获得肯定的文史学问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三 争论分析 文中多处使用设问, 请从文中选一实例加以分析, 说说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 作用;三、总结拓展 1、本文论证特点:第一,本文在论证上运用了归纳法,包括理论和实例两方面的归纳;1. 通过理论观点的归纳来论证中心论点;(引证法)2. 通过典型实例的归纳来论证;(例证法)其次,设问修辞方法的运用在本文中较为突出;第三,语言平易流畅,文风淳朴;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本文观点的看法或学习本文给你的启示;四、作业布置课后阅读一部文史作品,并写下心得体会(300 字左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