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上蔡县志(上蔡县志愿者联盟)

上蔡县志(上蔡县志愿者联盟)

上蔡县志(上蔡县志愿者联盟)文:杨峰江西有个弋阳县,别称还是“定城”。而我们潢川城就是曾经的弋阳城,是弋阳郡治所在,后来弋阳改名定城,又成为光州治所在。这两个“弋阳”间会有什么样的渊源呢?说没有关系,肯定没人会相信的。说有关系吧,却又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以至于清康熙年间的江西《弋阳县志》就说:“宋葛阳;齐葛阳;梁葛阳;陈葛阳;隋大业三年析葛兴省葛阳置弋阳县。按弋阳乃东汉侯国,隶汝

文:杨峰

江西有个弋阳县,别称还是“定城”。而我们潢川城就是曾经的弋阳城,是弋阳郡治所在,后来弋阳改名定城,又成为光州治所在。这两个“弋阳”间会有什么样的渊源呢?说没有关系,肯定没人会相信的。说有关系吧,却又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以至于清康熙年间的江西《弋阳县志》就说:“宋葛阳;齐葛阳;梁葛阳;陈葛阳;隋大业三年析葛兴省葛阳置弋阳县。按弋阳乃东汉侯国,隶汝南郡。魏晋六朝改置弋阳郡,今光州犹有弋阳山也。隋袭其名以置县。意或有迁民侨置之事,如崇仁在梁为巴山,上高在汉为上蔡之类。然事不可考,旧志以为江形如弋字,理或然也。唐元绛送张承义知信州,诗云:‘玉露精神山合?,溪成弋字水横斜。’盖其来久矣。”

上蔡县志(上蔡县志愿者联盟)

上蔡县志(上蔡县志愿者联盟)

这个江西弋阳,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县境为九江郡余汗县的葛阳乡、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析余汗县葛阳乡置葛阳县,到南朝宋、齐、梁、陈时延续使用“葛阳县”名,再到隋大业三年突然被改名“弋阳县”。为什么?志书说这里面“意或有迁民侨置之事”,然历史久远“事不可考”。志书又以为是“江形如弋字,理或然也”。历朝历代,城市改名都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以“信江水形横斜似弋也,弋阳所以曰弋者”之说,我以为实不足信也。

在南北朝到隋朝大一统期间,我们这边也发生了一连串的改变。北魏时,随着由北及南燃起的战火,黄国故城处、战国楚属时期已经存在的弋阳城被分为南北两个弋阳。“北弋阳”在战争中沦为废墟,而分出去的“南弋阳”开始是在小潢河的北岸、即今天的潢川南城处,后来随着战争的进程而不断南向迁徙直至越过长江,最终侨置于今江西弋阳县的土地上。

当北弋阳正处于南北争夺的战火中时,南朝政权的统治者做出了分弋阳郡设光城左郡的决策。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分弋阳郡立光城左郡。八年(464年)省光城左郡为县,隶弋阳郡。”南朝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又在原光城郡置光州,治所在光城县(今河南省光山县)。

几乎同时,北朝的北齐政权(550—577年)占据“北弋阳”后,先在弋阳城的废墟上建起了“南郢州”,武平元年(570年)又省北弋阳(今黄国故城处)入南弋阳(今潢川南城处),改“弋阳”称谓为“定城”。《大清一统志·光州·建置沿革》记载:“后魏(即北魏)分置南、北二弋阳县,郡治北弋阳……北齐……改曰定城县。”《大清一统志·光州直隶州表·南北朝》一栏曰:“弋阳郡,治北弋阳;南弋阳县,魏分置南、北弋阳县,齐省北弋阳改名定城。”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南北政权在我们这一块反复拉锯战,争夺控制权。当北方的战火威胁到黄国故城处弋阳城的时候,弋阳城属于南朝的官府及原住民就不断南迁,开始是立足在小潢河的北岸(今潢川南城处),后来被迫不断南移,直至最后越过长江。南方政权在军事败退的同时,出于军事上对抗及屯兵等考量,拆分了原弋阳郡分设光城左郡。当南朝政权彻底丢失弋阳郡管辖权的时候便设立了新的光州以替代,对抗近在咫尺的北朝军队。而获得弋阳城控制权的北齐政权,则在弋阳城的第一个侨置处,今天的南城设立了“定城”。“定城”之名是否有宣示主权、显示北方政权平定了该处之意呢?

我们可以看一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图:

北魏与南朝宋对峙图(局部)中可以看到,南朝宋时,弋阳郡接近北魏对宋战争的前线;

北魏与南朝齐对峙图(局部)中可以看到,此时的原“弋阳郡治”位置已经没有了标注。这时的弋阳城即南弋阳跟随败退的南朝军队正一路南迁。而“北弋阳”(原“弋阳城”)已是战争的废墟;

南朝梁北疆图(局部)中可以看到,在离原“弋阳城”不远的地方新置光州,治所为光城县(今光山县)。此时的“北弋阳”或者说原“弋阳城”已被北朝吞并。南北双方在随后的若干年中,在今潢川、光山一带形成了一种战略平衡。南朝梁为巩固边防、方便屯军,所以在边防紧要处新置“光州城”以对抗东魏;

看北齐地图(局部)可知,此时的北齐已尽获长江以北的土地,原弋阳城以及梁置光州,都已经成为北齐的土地。于是北齐政权出于昭示武力、期翼和平,索性把原“弋阳城”更名为定城。

顺治《光州志·卷之一·疆域》记载:“刘宋(南朝宋国)以长淮为北境,弋阳为宋北界,息县为魏(北魏)南境;粱(南朝梁国)失淮西,以真阳县白狗堆为重镇,弋阳、息县为北梁界;陈(南朝陈国)以长江为境,弋阳属东(东魏);北齐文宣略地,南至于江(长江),弋阳为北境。”这与我们上述的分析是吻合的。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记载:“淮西入魏时,七郡民不愿属魏,连营南奔。”“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远,移民到达的较少,仅在北部一小部分设置了几个侨县。”“南弋阳”就是葛先生所说的这一小部分“侨县”之一。作为中国有影响力的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专家,葛剑雄的分析也与我们前面的分析指向是一致的。那就是:随着北魏南疆界的不断南移,弋阳城成为战争的前沿,南朝宋、齐之时,出于战略的考量分置了南、北两个弋阳,随着战争的进程,北弋阳成为废城,政权及原住民随侨置的“南弋阳”不断南迁,直至渡过长江,侨置于今江西弋阳一带。

后来,北方越来越强大,北齐省黄国故城处的“北弋阳”入小潢河边的“南弋阳”为定城;而随着分裂局面的结束,隋朝又迎来了大一统时期,大业三年“省葛阳置弋阳县”,侨置于江南的南弋阳就此被土断于江南。新定城、老弋阳城与侨置在江南的南弋阳城人员,因为民间骨肉血脉亲情等原因,人员往来频繁,南弋阳在葛阳的侨置地,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弋阳县,由此又多了一个“定城”的别称。

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光州治由光城迁至定城。

上述的曲曲折折或许就是前面那一页清康熙江西《弋阳县志》所说的“不可考”之事。

上一篇: 迪迦的爸爸(迪迦的爸爸是谁)
下一篇: 百代文宗(百代文宗指的是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