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597篇原创文章,作者:群主飞龙。
全文共8594字,配图20幅,阅读需要20分钟,2021年9月5日首发。
苏代为燕说齐(苏代和苏秦是什么关系)
收录于专辑“抗战五十年”
一、51年的轮回
在1894年输掉了甲午战争后,有至少15艘舰艇被日本俘获,包括“镇远”、“济远”、“平远”、“操江”、“康济”、“广丙”、“镇东”、“镇南”、“镇北”、“镇西”、“镇中”、“镇边”、“敏捷”、“湄云”、“海镜”等,其中“康济”、“敏捷”归还中国,“湄云”、“海镜”被日军拆毁(“湄云”舰曾短暂入役日本海军一个月,因舰况过差,除籍拆毁),其余舰船多数编入日本海军服役。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得到了34艘赔偿舰,包括7艘驱逐舰、17艘海防舰、2艘运输舰、1艘补给舰、2艘布雷舰、2艘驱潜艇和3艘扫海特务艇。这34艘赔偿舰中,海军最终实际留用28艘,另将“接8”、“接12”号分别移交教育部所属国立海事职业学校,“接5”、“接14”号移交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局(后无力养护又退还海军),“接25”、“接31”驱潜舰分别移交国营招商局青岛分局和山东省保安司令部(后退还海军)。除少数舰艇在解放前夕举行起义外,大部退去台湾。
二、日本赔偿舰在各国的命运
各国对日本赔偿舰的态度不尽相同。
财大气粗的美军对这些战利品最不在乎,除了自己的装备已经严重过剩以外,日军水面舰艇的技术水平也缺乏参考学习价值,美军只是对大舰和潜艇进行了部分研究,并将一些赔偿舰都转赠给其他国家,剩下的基本都被当做测试武器威力的靶舰击沉。只有乙型防空驱逐舰“花月”号曾被短暂地编入美军序列,赋予DD-934的序号,拿来与缴获的德国驱逐舰作对比测试。完成这一使命后,“花月”号也沦为了靶舰。
图1.秋月级乙型防空驱逐舰“花月”号,战后曾短暂编入美国海军作测试使用
英军对待赔偿舰的态度和美军差不多,对日本人的作战舰艇不太看得上。不过因为手头拮据,还是暂时把一些后勤舰艇编为己用。如敷设舰“若鹰”号就被皇家海军当做训练舰使用。
苏联陆军虽然打遍天下无敌手,但红海军实力不足,尤其是作为偏师的太平洋舰队更是如此,也需要俘获舰的补充,同时,日本舰船的设计构造、武器系统也值得苏方借鉴。
图2.战争时期的“响”号驱逐舰
图3.移交苏联后的“响”号,改名为“可信”号,换装130毫米主炮
被移交给苏军太平洋舰队包括了“春月”号,改名“波斯佩彻尼”号继续服役。“响”号同样被移交给苏军太平洋舰队,改名为“可信”号,苏军还为其换装了130毫米主炮、85毫米高炮、37毫米高炮等苏制武器加强火力。20世纪40年代末退出一线战备转为训练舰,又改名为“十二月党人”号。20世纪50年代退役,后被苏军航空兵当做靶舰击沉。
三、最终留置中国的日本赔偿舰补漏
3.1苏联转赠的赔偿舰
有意思的是,老大哥那边反而有好几条日本赔偿舰转赠给人民海军——包括原日本海军敷设舰“神岛”号和丁型海防舰第76号和第142号。
图4.1947年秋在横须贺的敷设舰“神岛”号,此时已经拆除武装等待移交
1944年后,由于本土防御的敷设艇数量不足,遂列入9艘新的神岛级敷设艇建造计划,实际只有2艘建成。神岛级舰型采用测天级的设计基础上,增加直线设计以节省工时,烟囱采用六角形的烟囱,主机采用丙型海防舰的主机,速度16.5节。竣工时装备13号和22号电探,92式水中听音器1部,三式二型水中探信仪2组,主炮采用40毫米高炮。
“神岛”号1945年2月20日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45年6月12日下水,1945年7月30日竣工,1947年10月3日赔偿给苏联,1948年1月8日移交。
1955年,苏联将旅顺交还给中国,当时在旅顺有三艘编号为48、49、50的巡逻舰,也一并交给中国,其中第50号舰便是这条“神岛”号,第48号和第49号也是原日本海军丁型海防舰“第142号”和“第76号”。
“神岛”号也因此于1956年10月31日正式加入中国海军,编号为391,命名为“衡阳”舰(跟对岸的重名)。
图5.中国海军391“衡阳”舰,原日本海军“神岛”号布雷舰,赔偿给苏联后转赠中国
1967年11月,391舰进旅顺改装,从蒸汽轮机改为两部柴油机(共3600马力),单车改为双车,舰载武器也进行了改造。该舰原排水量1170吨,改装后,标准排水量605.3吨,正常排水量667.95吨,满载排水量763.4吨。但该舰由于舰龄较长、难堪大用,服役时间不长就退出了现役。
值得一提的是,“衡阳”舰曾在老电影《甲午风云》中扮演过“镇远”号和日舰“吉野”号,虽然吨位和外观上差别甚大,但二者曾同属日本联合舰队,至少能算个血缘关系相近。
图6.第一代人民海军391“衡阳”舰,在老电影里客串“镇远”号时的剧照
图7.同样在《甲午风云》里客串“定远”的原日本海军丁型海防舰(第48号或第49号)
3.2直接俘获舰“宇治”号(“长治/八一/南昌”舰)
“宇治”号为日本海军桥立级炮舰2号舰,长80.5米,水线长78.5米,宽9.7米,吃水2.62米,排水量1205吨,前主炮为十年式120毫米双联装火炮(45倍径),后主炮为同型单装炮,另有九六式25毫米双联机炮两座,最大航速20节。
图8.桥立级炮舰
图9.加入国民党海军,舰尾挂着青天白日旗的“长治”舰
本舰于1941年4月30日建成,担任“第一遣支舰队”旗舰。日本投降后,“宇治”号滞留上海,1945年9月13日被国民党海军接收后改名为“长治”,编入第1舰队并担任旗舰,以青岛为基地活动于北方沿海,首任舰长为邓兆祥中校(就是后来“重庆”舰起义时的舰长邓兆祥),该舰是国民党海军中技战术性能仅亚于“重庆”号巡洋舰的少数战舰之一。
图10.为防国民党空军袭击,起义后的“长治”舰蒙上了伪装网
1949年9月19日凌晨,“长治”舰上30余名士兵发动起义,击毙包括时任舰长胡敬端和副舰长孔祥栋在内的11人,成功控制了全舰,顺利抵达上海外滩的武昌路码头。说起来这位胡敬瑞舰长有点可惜,他曾在1937年8月16日指挥“史102”号鱼雷艇偷袭过“出云”号,于抗战有功,也并无贪虐等劣迹,死得有些冤枉。
起义后的“长治”舰被命名为“八一”号,由于防空薄弱,连遭国民党空军轰炸,华东海军决定舍舰保人,拆除了舰上设备和武器后自沉于南京燕子矶江域。
图11.解放军时期的“南昌”舰
1950年2月24日,该舰被打捞出水,拖往江南造船厂进行大修,并改名为“南昌”,担任华东海军第六舰队旗舰,编号210。以人民军队的建军地作为船名,也可见对此舰的重视程度。同年“南昌”舰进行了换装,主炮改为苏制130毫米单联装舰炮两门,37毫米舰炮6门,火力大为增强。
作为东海舰队最具实力的战舰,“南昌”舰几乎参加了人民海军早期的所有重大行动,在东矶列岛战斗、解放一江山岛及在辽东半岛举行的陆海空三军抗登陆演习中,“南昌”舰都有不俗表现,直到1979年才退役。
图12.“南昌”舰参加演习时的照片,53-224为南昌舰的荣誉舷号
图13.“南昌”舰参演过《向海洋》、《长虹号起义》、《海魂》等电影拍摄,是著名的海军“演员”,注意其舰尾的130毫米主炮
3.3直接俘获舰择捉级“满珠”号(“南宁”舰)
类似的俘获舰,之前也介绍过一艘择捉级海防舰“满珠”号,在广州解放后加入南海舰队,改名“南宁”号,长期担任旗舰,也参加过电影的拍摄,比如在《南海风云》里扮演南越10号舰,可惜是一个反面角色。
图14.在电影《南海风云》中扮演南越10号舰的“南宁”号
四、赔偿舰中的起义舰
从1949年2月起,相当一部分的国民党海军官兵选择了驾舰起义。据统计,在1949年就发生了海军20起起义事件,其中16起获得成功,参加的官兵多达3800多人,接近于整个国民党海军总兵力的十分之一。
1949年2月12日,“黄安”舰(原丙型海防舰“第81号”)在连云港起义,首开海军舰艇起义的记录。仅仅12天以后,当时中国海军中最先进、最强大的舰艇-轻巡洋舰“重庆”号起义。渡江战役以后,起义更加频繁,1949年4月23日,在舰队司令林遵少将的率领下,一个完整的舰队——海防第2舰队和第3机动艇队向我军起义。以这些起义舰艇、起义官兵、我军缴获的原国民党海军舰艇和从陆军调入的大批干部战士为基础,就在海防第2舰队起义的同一天,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此地靠近起义舰队所在水域),人民海军的第一支部队——华东军区海军诞生了。刚刚伤愈重返部队的老红军、原新四军四师师长、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被任命为首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图15.华东海军成立时的党委成员:左起第五位为张爱萍将军
新生的人民海军遭到了疯狂的空中报复,1949年3月11日到15日,国民党空军连续四天轰炸“黄安”舰未果,但首开从空中打击“叛舰”的记录。
3月21日,“重庆”号巡洋舰被国民党空军连续轰炸,被迫自沉于葫芦岛。
海防第2舰队起义后,遭到国民党空军长达四五个月的连续搜索追杀,到1949年9月,参加起义的九艘军舰中有六艘被击沉。
图16.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起义舰艇
1949年9月23日,“重庆”舰的故事再次重演,在飞机的连续轰炸下,起义仅四天的“长治”舰(原桥立级炮舰“宇治”号)被迫自沉于南京附近江面。国民党海空军也很清楚,只要有造船、修船设施,被击沉在长江里的军舰打捞出水重新服役并非不可能的事,所以在轰炸起义舰艇初见成效之后,攻击重点便转向了大陆尤其是上海的的造船厂、修船厂和其他相关设施。这一类的轰炸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至于新中国建国时,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反空袭、反敌特、反侦察和剿匪上面。
五、从“接12”号到“长沙”舰,一艘丁型海防舰“第118号”的改造之路
在全部34艘日本赔偿舰中,在解放前夕加入人民海军行列的,包括“惠安”舰(日振级海防舰“四阪”号)、“长白”舰(择捉级海防舰“隐岐”号)、“吉安”舰(丙型海防舰“第85号”)、“黄安/沈阳”舰(丙型海防舰“第81号”)、“武昌”舰(丁型海防舰“第14号”)、“济南”舰(丁型海防舰“第194号”)、“长沙”舰(丁型海防舰“第118号”)、“西安”舰(丁型海防舰“第198号”)、“秋风”舰(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第14号”)这9艘,占全部赔偿舰里的26.5%,遗憾的是,全部7艘驱逐舰都被带走了。
新生的人民海军由起义官兵与从陆军中调入的富有战斗经验的解放军优秀干部、战士相组合,穿深蓝色军服的原海军人员与穿土黄色军服的新海军人员同在一艘军舰上服役,在当时也是相当别致。
原海军人员普遍受过正规教育和相关的专业训练,有知识、有技术,熟悉舰艇操作,具有一定的海上航行经验,有不少人还曾在英美海军中接受过训练,但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一些旧习气和旧作风,官兵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战斗意志不强、作风保守落后、暮气沉沉。
从解放军陆军调入的新海军人员则正好相反,他们久经战火考验,政治过硬、作风泼辣、充满朝气、敢作敢为,缺点则是文化底子薄,更缺少海军专业知识。
华东军区海军建立后不久的1949年8月中旬,由张爱萍亲自兼任校长的华东军区海军学校在南京成立,首期学员混杂了来自海防第2舰队的各级官兵和从解放军调入的优秀中下级指挥员。
图17.在黄浦江被人民海军接收的海防舰
“接12”号舰的队伍一样也是蓝黄相间的,首任舰长宋继宏是原海防第2舰队的起义军官,青岛海军学校第四期航海班毕业生,起义时是“吉安”舰(原丙型海防舰第85号)舰长,少校军衔。“吉安”舰被炸沉后,宋继宏经过在华东军区海军学校短期军政学习后,于1949年11月调任与“吉安”舰相似的“接12”号舰(丁型海防舰第118号)的舰长。
舰上的首任代政委苏军则是一位老八路军干部,之前在第三野战军第25军担任团政治处副主任。除了这两位舰上的军政主官之外,舰上的干部战士新旧海军人员基本上各占一半,舰上的轮机、帆缆、航海等部门原海军人员较多,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枪炮部门的新海军人员则占有较高的比例。 1949年5月到9月,在国民党空军沿长江上行搜索、攻击海防第2舰队的舰艇时,三艘“接”字号赔偿舰正停泊于龙华附近的黄浦江面上,可能是由于三舰都没有武装,被飞行员误认为是商船,所以没有遭到攻击。
11月,在轮机队指导员李明的率领下,“接12”号舰的部分原海军人员和从江南造船厂调来的几名技术工人修好了军舰的动力系统,准备沿江上行到南京,迎接华东区海军学校的首批毕业学员上舰,然后再回上海江南造船厂安装武器。
12月7日,“接12”号舰驶抵南京下关码头。为了掩护舰艇,舰上用大量的席棚进行了伪装,附近还停泊着火车轮渡。此时该舰的编制定员为120余人,实际上再加上舰上的见习人员有160多人。 下关码头附近人来人往,这么大一艘军舰的存在很难保密,可能是接到了潜伏特务的通报,国民党空军的反应相当快。当天中午,正在全体舰员上岸吃饭时,防空警报响了,一架“蚊式”战斗轰炸机沿长江飞到了下关码头上空,稍事盘旋后便飞走了。 “接12”号的见习枪炮长马骏是抗战后期参加过刘公岛汪伪海军起义的老战士,后来随着八路军山东军区海军支队调到了东北,这一次调到海军之前在北京公安纵队1师(原陆军步兵第207师)工作,在舰上的新海军人员中又算得上是位老海军,战斗经验十分丰富。发现情况后,他立即向舰长和政委报告:“这是一架侦察机,它要去召唤轰炸机,我们要做好疏散防空的准备。”
“接12”号舰预定要安装的日式120毫米高平两用炮和25毫米高炮这个时候还存放上海的造船厂内,已经上舰的两门40毫米高炮也没有完成安装,所以此时军舰完全没有任何自卫能力,在长江江面上也很难进行规避机动(1937年的江阴海空战正是吃了难以机动的亏),有鉴于此,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舰长和政委命令舰上只保留必要的值班人员,非作战人员马上上岸疏散隐蔽。 不到半个小时,防空警报又响了,从东南方向飞来了两架B-24中型轰炸机。第一架从军舰的上空掠过并未投弹,而第二架则从60-70度的攻击角投下了一串炸弹。炸弹在码头上和附近的江面上爆炸,没有直接命中。 第一架轰炸机观察到炸弹没有命中,便调头再次进入轰炸航向。此时,一位起义的台湾籍老海军——“接12”号舰的枪炮军士长赖步海登上了码头上的一艘登陆艇,操纵艇上的高射机枪射击,赶走了敌机。 这次轰炸,两机共投弹18枚,无一命中,没有给“接12”号舰造成太大损坏,只是指挥台被炸弹破片打穿了几个窟窿,但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全舰共计有6人牺牲、6人重伤。
图18.江南造船厂动员人力抢修日本赔偿海防舰做为人民海军成立时的主力舰只,这批船在国民党时代并没有服役而是废弃在黄浦江边
当天午夜,“接12”号舰仅用一座锅炉(另一座故障)慢慢的驶往芜湖,停泊到了芜湖招商局码头上。此时在码头上还有客轮“江泰”和登陆舰“美盛”号,接受上一次的教训,这一次舰上只保留了少量警卫人员,其他人员全部上岸防空。
12月9日上午9时许,又有两架B-24轰炸机沿长江搜索上行到芜湖上空。可能是前一天防空火力的效果,这一次敌机不敢低飞,从大约3000米的中空进入轰炸航向实施轰炸。
飞行员的技术依然毫无可圈可点之处,两机连续投弹24枚仍无一命中,但是其中一枚命中“江泰”号,另有数枚投到了岸上的居民区。苏军代政委命令全舰官兵除留一个班在港区担任警戒任务以外,都飞奔到居民区抢救。在港区工人、船员和水兵们的努力下,大火被陆续扑灭了,中弹起火的“江泰”轮也保住了。 第二次的轰炸在舰桥上打了两个小洞,舰上披挂的伪装网起火燃烧,舰上官兵无伤亡。但是,面临死亡的威胁,有几个原海军人员开始在舱内捆扎行李,准备伺机上岸开溜。 当天下午,“接12”号舰离开芜湖码头,在附近的江面上作机动防空。为加强伪装,见习枪炮长马骏带领一些战士乘小艇登岸,砍来不少青竹作伪装。其他人员在帆缆军士长的带领下从岸上铲土调成稀泥抹在舰上,像刷墙一样涂满了船舷。
经过大半天的伪装,军舰变得面目全非,船身变成了土灰色,本来就盖着旧鱼网和芦席的上层建筑又盖上了翠竹,桅杆上面还绑上了一棵松树枝,从上方观察还真是很难认出那是一艘军舰。 伪装后的“接12”采取不规则的航行、停泊方式,或昼开夜泊或昼泊夜开,以增加敌机搜索的难度。就用这种方式,军舰慢悠悠的沿长江上行到了湖口附近江面。屋漏偏逢连阴雨,到湖口以后,舰上燃油已接近于耗尽,舰长和政委只能一面向华东军区请求支援,一面将所剩不多的燃油集中到一个油柜里面,随时准备生火备航。
见习枪炮长马骏在江边的石钟山顶上布置了防空监视哨日夜监视空情。由于舰上没有防空武器,马骏还从驻扎在附近的陆军部队中借来了四挺重机枪,在山顶上建立起了一个小型的防空阵地。除保留少数人员警戒外,其他人员一律上岸防空。军舰在湖口附近一停就是半个月,好在此前的伪装相当见效,这半个月总算太平无事地过去了。 12月30日,防空警报又响了,敌机终于找到了“失踪”了半个月的“接12”号舰,又是两架B-24!舰上值班人员立即关闭了水密门,做好了应敌准备。第一架敌机降低高度从东南方向进入轰炸航线,在这一瞬间,架在山上的机枪响了,一串子弹射中了机翼。敌机立即上升高度向右转向以规避防空火力。见此情景,第二架敌机不敢再低飞,在军舰上空盘旋了一周以后匆匆将炸弹投到了附近的江中。 这时,岸上人员不顾敌机的轰炸与扫射,迅速搭乘汽艇和舢板上舰组织损管。虽然这一次的空袭又被击退了,但是舰位已经暴露,失去机动能力的战舰终究难以持久。好在当天夜里,停泊期间乘火车到在南京的军区海军司令部联系的轮机班指导员李明回来了。他带来了油船、粮食、菜金和海军的蓝呢军服,留在南京的五名伤员也随船归队了。 “接12”号舰补充了燃油后便离开了湖口,在九江过了1950年的元旦后,奉命驶往武汉。船到武汉后,宋继宏舰长和苏军代政委向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司令部报道,受到了四野司令员林彪、12兵团兼湖南军区司令员肖劲光、四野第二参谋长赵尔陆等解放军高级首长的接见,赵尔陆参谋长还亲自登上军舰视察、慰问了舰上的官兵。
当然,包括舰长、政委在内的全舰官兵都不可能知道,此时中共中央军委已经考虑并在半个月后的1月15日正式任命肖劲光将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首任司令员,宋舰长和苏代政委算是提前向未来的顶头上司报了个到。
为了保护军舰的安全,第四野战军调来了部分高炮负责港区的防空。几天后,国民党空军的轰炸机再次光临,港区的防空炮火齐放,国民党空军轰炸机在遭到对空火力的拦阻射击后未及投弹便匆匆离开了。
图19.中国人民海军整修完成的日本赔偿海防舰在黄浦江上列队检阅
“接12”号舰在汉口度过了1950年的春节。从陆军调入的新海军人员脱下了原来的土黄色棉军服,换上了海军蓝的呢军服,面貌焕然一新,这道黄蓝夹杂的独特风景线算是画上了永远的句号。 “接12”号舰的指战员们在宋继宏舰长和苏军代政委的的指挥下表现出了无所畏惧的战斗意志,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在无武装、缺油、活动水域狭窄且部分官兵素质不高的不利条件下,巧妙地运用了少量防空火器与伪装和机动相结合的策略,与来袭敌机斗智斗勇,最终成功地保存了自己,赢得了胜利。
以后,随着新海军人员的不断成长,原海军人员被陆续调离了作战岗位而主要从事技术工作。但是进攻一方的国民党空军面对无还击能力和机动能力的死靶子,仍然是投弹数十枚无一命中,表现实在令人难以恭维。另外,国民党空军每次出击都是两架轰炸机编组,采用单机轮流投弹,这种攻击方式无法有效提高轰炸命中率,或许跟没有接受过攻舰训练有关。
1950年4月23日,在人民海军组建一周年的日子里,华东军区海军在南京草鞋峡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和军舰命名、授旗仪式,宋继宏舰长和苏军政委正式从张爱萍司令员手中接过了军舰的命名状、军旗和舰艏旗,曾三易其主的“接12”号舰被正式命名为“长沙”号护卫舰,隶属华东军区海军第6舰队——即后来的海军东海舰队护卫舰六支队(今东海舰队驱逐舰某支队)。不久,“长沙”舰换装了苏式武器,装备上了100毫米舰炮2门,37毫米舰炮5门。 在华东军区海军和后来的东海舰队编成内,“长沙”舰度过了近30年的服役期。1954年春季,“长沙”舰参加了浙东沿海的作战,1964年7月,“长沙”舰参加了消灭特务输送船“满庆升”号和“满庆盛”号的战斗。
出于某些可以理解的原因(体制内承受失败能力较弱),上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两岸的海上交锋我方主角多数时候是些轻巧灵活的小艇,较大型的作战舰艇出击次数不多,战绩也不太理想,“长沙”号亦是如此。但是,“长沙”舰为新生的人民海军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图20.日本赔偿舰“长沙”号参加人民海军第六舰队护卫舰群的演习
七十年代中后期,经过三十多年风风雨雨,更换过两国三主的护卫舰“长沙”号已经显得垂垂老矣。1978年,“长沙”舰退出海军现役,完成了不平凡的一生。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