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道不尽人间天堂小康风采”系列日记之七: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道不尽人间天堂小康风采”系列日记之七: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道不尽人间天堂小康风采”系列日记之七: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自建城以来,水道纵横,渔船星数,小桥遍布,一直是苏州最有标志性的美景。3月23日,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片区内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自建城以来,水道纵横,渔船星数,小桥遍布,一直是苏州最有标志性的美景。3月23日,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片区内,消失近半个世纪的中张家巷河通水“重生”,再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苏州文史资料选辑_苏州文史_苏州文史研究者黄恽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中张家巷河东连护城河,西接平江河,三条河呈“工”字形,曾是苏州古城中心直通护城河的主要通道之一。从2005年项目选址,到2020年607米河道全线通水,苏州用了15年的时间,耗资超过2000万元复原当年几个月填平的中张家巷河。

苏州文史研究者黄恽_苏州文史_苏州文史资料选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州城区人口剧增。为了增加人流车流的通道,满足建新校、办新厂的土地之需,苏州先后填埋了20多条城中河道,中张家巷河也难以幸免。填河虽带来经济上的发展,但代价也接踵而至。不仅带来了河水黑臭等环境问题,更严重的是,据有人回忆,1972年,连日大雨致使苏州古城被淹,据说这是苏州古城有记载以来第一次被淹。

姑苏城,因水而生、遇水而荣,水养育了一代代姑苏儿女。苏州的水系在景观、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功能,它是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了它,排水机制就遭到了严重破坏。

苏州文史研究者黄恽_苏州文史_苏州文史资料选辑

拆房挖路,为河让道!2005年,为恢复古城重要片区的水网系统,连通内外城河道水系,重现“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水乡意蕴,中张家巷河被定为古城首个复挖河道。

苏州文史_苏州文史研究者黄恽_苏州文史资料选辑

2005年完成规划选址;2010年工程立项;2013年一期仓街以东240米河道完工;2017年二期仓街以西段启动实施,2020年3月23日全线完工、正式通水。

15年坚持完成河道复原项目,苏州做了什么?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的,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苏州文史资料选辑_苏州文史研究者黄恽_苏州文史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耗时十五载,费用超过2000万元,迁移居民数十户,只为复原一条600多米长的河道。苏州用“绣花”的功夫,遵照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的指示精神,让文明传承,让文化延续,让文脉不断,既突出了地方特色,又注重了人居环境改善,让苏州人寻回了“人家尽枕河”的乡愁。

今天的中张家巷河,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河街并行、曲径通幽,人们又看到了水乡最美的样子。

苏州文史_苏州文史研究者黄恽_苏州文史资料选辑

漫步在石板路上,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到岸边的昆曲博物馆听一曲厅堂版的《浮生六记》,再到评弹博物馆欣赏一段评弹,还可以叩开柳亚子故居的门,体味浓浓的江南韵味。在苏州传统文化艺术特点和时代新媒体创意文明的碰撞中,营造出符合年轻人喜好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重挖中张家巷河不仅联通了平江片区的水系,使水上交通成为很好的游览方式,更把沿线文化景点串联在一起,对盘活苏州旅游资源,繁荣夜间经济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苏州文史学者徐刚毅说,“苏州的珍贵就在于‘水陆相邻,河街并行’。把河道按照‘老苏州’的样子恢复起来,让河道的水变得更清,景更美是苏州古城保护的应有之义。”

把“根”留住,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江南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恢复中张家巷河,精心传承水文化,今天的苏州,更凸显出了古城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上一篇: 好的学术期刊不收版面费
下一篇: 福州市政协文史工作回眸:鉴往知今 存史资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