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征集逾千万字文史资料,22载酝酿一座文史馆亮相,近百人口述榕城多面故事……在人民政协与新中国共庆70华诞之际,历届市政协文史工作者们用翔实的榕城历史档案,献上了一份特别的厚礼。
“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周恩来同志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亲自倡导和培育起来的一项富有统一战线特点的重要工作,也是人民政协各级组织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三亲”(亲历、亲见、亲闻)文史资料征编工作成为政协文史工作的基本职能。始于1959年8月的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活动,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完善其文史征编、智库建设、平台构建等职能,走出了一条富有福州特色的文化沿袭之路。
征编资料留存福州记忆
1959年7月,全国政协成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一个月后,福州市政协联合市文化局成立了文史研究工作组,通过下设的两个小组,搜集新中国成立前福州政治、军事,以及地方名胜古迹、文物、艺术、风俗等史料。1961年10月1日,伴着飘香的油墨,《福州文史资料》应运而生,直至1962年底,共出版5辑。
陈列于市政协文史馆内的最早几期《福州文史资料》虽卷角发黄,却已成为福州文史工作的精神符号。“虽然只出了短短5期,《福州文史资料》却为后续工作开拓了园地,提供了样本,探索了路径。”原市政协文史工作相关领导说。此后,市政协文史工作一度于“文革”期间被迫停止,直至1978年恢复活动,成立文史工作组。翌年,工作组就编辑出版了《福州地方志》。
《福州文史资料》作为市政协文史工作的脉络延续至今,截至目前已出版47期,内容既涵盖船政文化、辛亥革命、福州解放等宏大事件,也有名人轶事、名老艺人、旧市老铺等清新小品,在文史界颇受好评。
用心用情讲好福州故事
1983年,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成立,文史工作全面恢复。政协第十届福州市委员会期间,文史委首次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热爱地方文史、有文史专长和有社会影响的专家学者为文史研究员,首批研究员12人,之后几届最多时超过50人。
专家学者云集,学术队伍迅速扩张,使得一段时间内文史委出版书籍数量大幅度提升,有口皆碑。“对于痴迷文史的人来说,能够成为政协聘请的文史研究员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文史研究员陈泽山回忆,文史委工作人员刚开始主动利用元旦、春节等节假日上门约稿,收效甚微,从而又想出拓展文史资料工作领域,通过挖掘整理和编辑出版地方历史文化专辑来进一步促进了“三亲”史料的征集工作,渐渐地,社会各界人士主动投稿的多了起来。
2005年,市政协成立50周年之际,首次举办市、县(市)区两级政协文史资料图书展,一时间门庭若市。谈起当年的盛况,很多文史研究员有些激动:“有这么多关注和支持的人,说明我们的工作对福州历史和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2004年后,市政协文史委先后出版了《三坊七巷史话》《上下杭史话》《烟台山史话》《鼓岭史话》《福州古树史话》等10余本系列丛书,并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与福州重大节庆节点,出版了《光影话福州》《茉莉韵》《冠军之路》等书籍。2007年9月,以突出“三亲”史料为特色的《福州文史》问世,该期刊选文短小精悍、可读性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出版至今。
创新形式增添福州气韵
鉴往而知今,在潜心扎进“故纸堆”的同时,市政协文史委与时俱进,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市政协协商议政重点,在拓展文史工作新领域、新途径方面大胆探索尝试,使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历久弥新。
2017年,政协第十三届福州市委员会启动口述历史征编工程,旨在以“三亲”史料,真实记录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历史事件和重要节点。陆续推出《叙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集体记忆》《叙事——闽剧评话伬艺保护传承的集体记忆》《叙事——福州城区内河体系综合治理的集体记忆》。在以往文史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以叙事系列、文史资料系列、史话系列以及《福州文史》期刊为主体的征编出版体系,在书籍编撰过程中,文史委还在原有文史研究员基础上,聚集一批文史界的学术新人组成智库,为文史工作提供全新视角与活力。
2018年9月,市政协文史馆揭牌,陈列面积约500平方米,文献资料7500多种,初步搭建了福州历史人文图书文献资料征集、收藏、管理、研究、出版、展示、交流的平台。
此外,与之相匹配的《福州市政协文史馆发展五年规划(2018—2023)》《福州市政协文史馆管理办法》和《福州市政协图书文献征集办法》等规章制度也相继出炉,将进一步加强文史研究工作队伍建设,明确文史馆的研究方向和开发专题,构筑馆藏文献的体系和框架,努力建成以福州历史人文为主题,以近现代福州文献收藏和开发利用为目标的文史研学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