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书香节每满100减50(2023年4月17日—2023年4月23日),点击图书封面即可购买。
01
胡适作品珍藏版
胡适 著
胡适作品珍藏版包含12本胡适著作,内容全面、版本优良、装帧典雅,赠送当当专享精美手账。
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有国际声誉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在20世纪的中国有很大影响力。他在文、史、哲等学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五四”以来影响中国文化学术很深的历史人物。他活跃于社会政治领域,是中国自由主义具有诠释力的思想家。
胡适反复告诫青年人,要独立思考,不受人惑。他对“健全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的思考,至今振聋发聩。
02
徐贲作品集
徐贲 著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一本介绍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的书,以作者对人文教育理念的认识、日常授课的教学经历与体会、个人学术兴趣和问题意识为出发点,可谓经验之谈。
《经典之外的阅读》:通过对经典之外的重要著作的解读,以“人性”“梦魇”“暴力”与“挣脱”四辑内容,思考并探讨20世纪的恶和如何抵抗恶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重大思想问题。
《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通过“阅读·知识·学问”“真实·自由·认知平等”上下两篇内容,探索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展现出来的现象和行为所涉及的人文问题。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是一种怀疑和论证、辨析和评估、探索和综合的能力,也是这一能力的实践行为。这样的“批判”既是认知的,也是伦理的,既是审慎的知识验证,也是实践理性的判断。
03
跨越“归零地”:21世纪美国小说研究
但汉松 著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将“9·11”事件及以其为描述对象的文学作品,放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广岛核爆、德累斯顿大轰炸、俄克拉荷马爆炸案等历史坐标构成的连续体中去探察,凭借多元的批评理论资源,深入解读更广泛文学光谱中的经典作品。
从梅尔维尔和康拉德,到德里罗和厄普代克,再到麦凯恩和瓦尔德曼,作者细密分析了不同时代与文化语境中文学再现、审美与恐怖的微妙关系。
04
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
贺桂梅 著
本书从“中国经验”出发,书写“中国气派”,著名学者贺桂梅的“中年之作”,显出难得一见的丰厚、绵密与深远。如何评价1940—1970年代的当代中国文学,在当前仍是有时引起争议的问题。本书选取赵树理与《三里湾》、梁斌与《红旗谱》、周立波与《山乡巨变》、柳青与《创业史》、革命通俗小说和诗词等六个作家和文本个案,历史性地分析了1940—1970年代中国文学实践在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民族主体性建构等方面的不同面向,强调了当代中国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态的独特性,以及文学实践的复杂层面。这对于摆脱以西方理论视野为坐标的价值判断,从具体的社会历史结构关系中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实践史,具有针对性的现实意义。
05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
李溪 著
本书选取了文人生活中的十种物,讲述了文人如何在诗文、绘画以及日常之用中,逐渐荡涤掉物身上沾染的权位和时俗之“浊气”,还物以一个清泠澄澈的本真面目。在这个文人所建立的意义世界中,物的面孔或许是无用的、丑怪的、斑驳的、平淡的,但这正意味着它们脱离了一切名利之心和世俗成见,终以独我的姿态在天地间现身了。文人对物的书写,实际上也是在诉说他们自身。比起任何一种社会关系,这些物的意义都更为坚实、笃定、永恒。因此,他们常说,唯有这些物,才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更易的“知己”。
06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第二版)
韩茂莉著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以比较清晰、系统的方式,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一部优秀的学科通识讲义。
本次修订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行文更流畅有趣味。
07
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
[美]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 著
《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原名《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作者从“网络”这一独特视角出发,俯瞰世界历史,启发读者思考人类在整个地球生命中的位置及其未来的走向。
全书以“网络”这一概念涵括人类文明由远古演化至今的脉络及其特征,认为:在漫长的历史中,文明生长的关键在于人们彼此之间结成的各种交往网络。从远古祖先松散、零碎的交往网络,到早期农业社会的地方性网络,到电子时代的全球网络,交往网络的演变发展,也正是人类文明成熟发展的过程。
08
美国史(第13版)
[美]艾伦·布林克利
《美国史(第13版)》讲述“地理大发现”至今的美国历史。以政治史为经,以经济史、文化史为纬,兼采新文化史、跨国史等多种崭新视角,展现了美国从初生到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历程。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而且叙述流畅,生动活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国通史。
09
中华文明史(1—4)
袁行霈等主编
《中华文明史》由北京大学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考古等学科的一流学者,历经多年撰写、修订而成。全书时间跨度大,论题丰富,结论精当,具有既“通”且“专”的特点。该书准确地抓住了深入讨论中国古代文明的关键,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线索,从而得以把“文明史”这一题目比较全面地纳入叙述范围中。举凡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深远的制度、现象、人物、事件,重要的物质发明、进步,文化上的优秀成果等,均得以纳入研究视野。除了“全面”之外,书中的每一论题都由国内相关领域的一流学者担纲撰写,同时反映了不同作者的通力合作、相互借鉴,在许多问题上的理解之深入、见解之精当,堪称不易之论。
10
萨珊波斯: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伊朗]图拉吉·达利遥义 著
3—7世纪,萨珊波斯是亚洲西部最重要的强大力量,与罗马帝国并驾齐驱。其领土盛时西起亚美尼亚、东至印度河流域、北起高加索、南达波斯湾。西欧、非洲、中国都可见其文化流播的遗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于善/恶、光明/黑暗的哲学、宗教思想,直至今日仍影响着全世界的心灵。
本书清晰、系统地介绍了萨珊波斯的政治、军事、宗教、经济诸方面,使读者得以一窥湮没已久,但却异彩纷呈的萨珊历史。
11
全球观:征服者、灾难和群落
[美]威廉·麦克尼尔著
本书收入了世界史先驱威廉·麦克尼尔在1979—1986年间所做的五场讲座,与《西方的兴起》《瘟疫与人》《竞逐富强》等名著一起,共同展现了麦克尼尔构筑人类整体史的宏大构想与独特见解。全书新颖地将边疆、人口、疾病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深入思考了人类历史中微观寄生关系和宏观寄生关系,提出了人类历史的灾难守恒定律,引人深思。他的儿子、美国著名环境史家约翰·麦克尼尔为此次新版撰写了新的序言。
12
黑金:咖啡秘史
[英]安东尼·怀尔德著
当下很多人每天都要享用的咖啡,通常被视为石油之外有价值的合法贸易商品,然而围绕咖啡业的惊人资本剥削和殖民主义往事却鲜为人知。本书讲述了咖啡近五百年的历史,讨论了咖啡的全球供应以及咖啡贸易对英美、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同影响,包括许多有趣的话题,比如拿破仑与咖啡、革命与咖啡馆、中国茶叶与咖啡的比较。作为一名咖啡贸易商兼历史学家,本书的作者安东尼·怀尔德抽丝剥茧,揭开了过去五百多年间蒙在咖啡之上的,由炼金术、政治、科学、诗歌、奴隶制等线索编织而成的神秘面纱,将咖啡灰暗的殖民地时代的往事与其在当今世界上充当的发人深省的角色联系起来,使围绕着咖啡业的令人震惊的资本剥削和殖民主义运作的秘密大白于天下。
13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第二版)
荣新江 著
对于渴望进入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学子来说,本书几乎是手把手地指明了入门的途径。举凡古籍、石刻、简帛、文书、图像以及今人论著、刊物都有它们的翻检之道,而对版本与校勘的把握、考古新发现的追踪,则有利于学识的积累和更新。更进一步的学术论文写作也有它的一定之规,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取巧。学术素养就是在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养成的。
14
庄子哲学研究
杨立华 著
《庄子哲学研究》以《庄子》内七篇为文本基础,通过庄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层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细读,抽丝剥茧般揭示出《庄子》内篇令人惊讶的整体性和完成度:思想与概念展开的高度一致,精巧到近乎无迹的结构安排,看似偶然实则必需的叙述方式。
通常以为庄子之文章漫无际涯,其实未能了解庄子叙述风格背后的不得已。庄子的哲学,有见于哲学的语言困境,有见于人间世的种种危险,以无条件的真知为追求,以各种形态的“尝试言之”彰显出不可言说的静默。
15
宋明理学
陈来 著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本书围绕二十五位理学思想家,叙述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揭示出宋明理学的基本人物、学术派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特色。作者视理学为一股前后相继又相互激发的思潮,对于理学发展的固有脉络和内在讨论,对于理学发展的关键枢纽点,对于颇具特色的知识点等,着重拈出。
16
中国画论史
葛路 著
庄子的“解衣般礴”、欧阳修“画意不画形”,倪云林所强调的“逸气”与“逸笔”,其本义何解?
《中国画论史》按史的次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画论中,披沙淘金,分类整理,梳理历代典籍文献中的绘画理论和发展脉络,还原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历史真面貌,佐以对具体画家画作的分析,叙论结合,是一部简明而生动的古代画论史,尤其适合喜爱中国艺术史的读者参考学习。
《中国画论史》几十年来已成为美术学领域有口皆碑的经典之作,本次新版推出,系统地逐条完善、稽查文中提及的作品名称、引文等,力求成为一部读者信得过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参考读物。
17
艺术史导论
[德]汉斯·贝尔廷,海因里希·迪利,沃尔夫冈·肯普等 著
这是一本艺术史学科导论性质的著作,也是一本艺术史学习经典指南。此书对学科内重要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清晰而不流于表面的概述,其所关注的不是包含诸多艺术家姓名和风格的艺术史,而是艺术史本身,即研究对象、媒介材料、理论方法、发展趋势等,讲述准确、精妙。
作为一门学科,艺术史早于19 世纪在德语国家兴起,因此向来有“艺术史的母语是德语”的说法。这本经久不衰的著作由艺术史各个分支领域出名的德国学者分别撰写,畅销德国30余年,也是德国艺术史院系中流传广泛的专业读物。新的德文第7版(中文首版)包含关于神经学、图像媒介,以及后现代和国际化的新艺术史等章节,关于性别研究等部分也做了较大修订。可以说,此书迎合了德语区艺术史学科巨大的改革热望,也经受住了改革的考验。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出现在诸多艺术史推荐书单。
18
古典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导论
[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著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1864—1945),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学生和继承者,瑞士巴塞尔大学艺术史教授,一位开拓性的艺术批评家。他采用了一种新颖而严密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形式分析来欣赏艺术作品。他教我们怎样去看一幅画,并创造了一套将我们所见记录下来的语汇。
《古典艺术》首版于1899 年,是沃尔夫林很早运用这种方法的著作之一,也被贡布里希评价为他杰出的艺术史著作。本书讨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大师——莱奥纳尔多、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安德烈亚·德尔·萨尔托等的作品,并对盛期文艺复兴艺术若干主导性原则进行了阐释。作为这一时期艺术的鉴赏手册,《古典艺术》是不可超越的,因为它将严谨的方法与对那些不易分析的品质的敏锐感觉力结合了起来。
19
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
王中旭 著
本书重点论述了宋元明清佛画不同于晋唐佛画之特点、意涵与价值。作者立足于唐宋佛画转型的基础,一方面注重该时期卷轴画、壁画、版画等不同材质佛画之间的相互影响、启发,另一方面注重该时期画家、受画人(或功德主)佛教信仰的形态、方式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目前学界对佛教美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晋唐,对宋元明清的佛教美术,尤其是佛教卷轴画的研究较少,该书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20
西方艺术史观念:再现与艺术史转向(第2版)
高名潞 著
《西方艺术史观念:再现与艺术史转向(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凝结了作者二十余年潜心教学和研究的成果,补充了新近的艺术发展趋势和理论探讨。
西方现代艺术史及艺术批评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启蒙时代所奠定的再现理论,正是对这一启蒙运动以来主客观二元论的继承和质询,构成了西方艺术及其理论的历史,然而西方艺术史理论始终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有鉴于此,作者从非西方视角系统梳理、反思和批判西方艺术史理论,开创性地用“匣子“”格子“”框子“这三个形象性概念去概括西方艺术史叙事的演变,解读了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再现理论在西方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重构,并探讨了艺术史理论发展的新方向及其可能性。借此,读者可以全面把握西方艺术理论的核心理念及其发展流变。
21
边缘图像:中世纪艺术的边际
[英]迈克尔·卡米尔 著
这是一部从历史和批评的角度探讨中世纪边缘艺术的专著。对中世纪的人们而言,边缘是双关、倒错和转化之地,是社会对立和心理冲突上演的场所。无论是常常出现在祈祷书页边的放肆无礼的丑角,还是教堂外墙上颇具嘲弄意味的滴水兽,都不在约定俗成的中心之内,而是身居边缘地带,孕育着反抗中世纪社会束缚的力量。
迈克尔·卡米尔在分析了宗教主题和世俗抄本页面边缘的图像如何掩盖、模仿或以其他方式 质疑文本的准确性之后,深入探讨了修道院、大教堂、宫廷和城市等数种主要的社会空间的边缘地带。通过关注“边缘性”在中世纪文化中的作用方式,卡米尔向我们展示了中世纪复杂的社会观念和边缘艺术中创新的真正来源,揭示了充满颠覆意味的这一艺术形式是如何维系霸权体系的。
博识雅行 学知天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