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原本是和东亚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因此有一些古人类可以从陆地上扩散到台湾一带。大约在1.5万年前,第四季冰川开始结束,大量的冰川融化导致了海平面迅速上升了130米左右,使得台湾成为了一个岛屿。从地质上来说,大陆和台湾属于一个板块。
中原是哪里(中原是哪里省哪个县)
在上古时期,大陆沿海一带的百越居民往来于海上,和台湾岛有一定的商贸联系。公元230年,东吴的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去东海寻找夷洲和澶洲。这里的澶洲和夷洲到底是哪里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最终孙吴的军队未能到达澶洲,而是登陆了夷洲,在这里劫掠了几千人而回来。
根据现代学者的推测,这里的夷洲应该是台湾岛,而澶洲很可能就是海南岛,因为《三国志》的《陆逊传》《全琮传》没有写澶洲,而是写作“珠崖”,珠崖就是海南岛。东吴这次发现了夷洲,也算是一次“地理小发现”吧。当时的丹阳太守沈莹还撰写了一本《临海水土志》,其中就记载了夷洲的社会状态和习俗。
为什么孙权要出兵两洲呢?主要的目的是掠夺人口。东汉末年,因为战乱和瘟疫,使得全国的人口大减,争夺人口也成为了各军阀的主要工作。东吴为了获得劳动力,不仅大规模将淮南的人口迁徙到了江南,还攻打善山越,将这些少数民族沦为士族的奴婢。
在出发之前,孙权咨询了陆逊和全琮的意见,两人都提出了反对意见,而且观点差不多。两人都认为夷洲远在殊方异域,隔绝障海,这里和大陆水土不服,人去了必生疾病,转相污染。而且夷洲等地为不毛之地,并不能产生什么经济价值。但是孙权并未听两位大臣的意见,最终还是派遣军队寻找夷洲。
根据专家推测,孙吴的路线是从长江口出发,然后顺着东北风南下,在台湾岛的北部登陆。为何不是从福建沿海横渡台湾海峡呢?因为台湾海峡呈现两边宽,中间窄的形态,常年盛行西南—东北风,洋流也是如此流动,十分不利于船只横渡。台湾海峡的台风经常发生,风险也很大。但是从长江口南下,在冬季就是顺风顺水。
这次军事活动,前后用了一年的时间,但是最终回来的军事只剩下小部分。《全琮传》记载“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最终,卫温、诸葛直等人“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也就是因为没有取得成功而被杀害。
虽然派遣1万军队去夷洲,虽然劫掠回了几千人,但是却损失了八九千的军队,真是太不值得了,因此目标没有得以实现。此后,中原历代王朝都不敢轻易对台湾岛用兵,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
隋朝时期,人们将台湾岛和琉球群岛并称为“流求国”,记载于《隋书·东夷列传·流求》。其国王为“欢斯氏,名渴剌兜,不知其由来有国代数也。”大业三年,隋炀帝派遣羽骑尉硃宽到台湾岛招抚,结果“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
第二年,隋炀帝又让硃宽带领军队去台湾岛,结果“流求不从,宽取其布甲而还。”后来,隋炀帝又派遣张镇州带领军队渡海东征,最终爆发战争,最终隋朝军队“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自尔遂绝。”
可见,隋炀帝也干了和孙权差不多的事情。元朝时期,将台湾称为“留求”“琉球”。1291年,忽必烈派遣杨祥、吴志斗、阮鉴等到台湾岛招抚,结果登陆后,言语不晓,被杀死三人,无功而还。后来,又有福建行省的长官上奏,说福建东边有一个“留求”岛,可以去招降。于是元成宗就派遣张浩、张进赴留求国,结果遭到了拒绝,双方爆发冲突,张浩、张进俘虏了130多人而回来。
到了明朝,朱元璋吸收东吴、隋朝和元朝的教训,认为“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于是就设置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而琉求群岛(大琉球国)和台湾岛(小琉球国)都在不征之国行列。
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台湾的战略地位一直没有得到体现,因而一直得不到中原王朝的重视。到了大航海时代,由于西方殖民者东来,以及明朝推行海禁政策,使得台湾岛成为了东方的贸易枢纽,也成为了东南沿海的“海盗”和殖民者争夺的重点。也就在这个时期,大量的大陆居民移民台湾岛,为台湾纳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