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古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瑞典琴家林西莉所著的《古琴》一书在世界的畅销,以及中国琴人为传承古琴艺术所做的各种努力,使古琴这一古老的中国乐器在神州大地乃至世界的影响日渐扩大,习琴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不仅加入了习琴者的行列,还想成为琴家,期盼在古琴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在传承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有所作为,这对繁荣古琴艺术、推动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无疑是大好事。窃以为对有此想法的习琴者应予鼓励,但作为其本人则应了解必须饱读诗书,广增才艺,作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方能梦想成真。
古人对提高琴艺的途径早有归纳,即:“技、艺、学、道”,并有专门的论述,所涉内容极为宽泛。但这些论述不一定所有习琴者都能接触到,尤其是“道”的修炼既需要在习琴过程中渐渐的感悟,更需要其它知识的濡染和熏陶。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就琴家应具的才识聊抒己见。
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刘海粟曾说:“中国文明最高者尚不在画,画之上有书法,书法之上有音乐,音乐之上有诗词,诗词之上有中国先圣们的哲理,那就是老庄、禅、易、儒,只有对这些有深入之修养者,其作方能称之为高。”从海粟大师这段高论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即无论从事何种艺术都应具有文史哲美、诗书画印诵等多方面积累,才能步入该种艺术的最高殿堂。
一、琴家应增加文史哲心美等方面的积累
琴家要学识丰富,从多领域、多学科、多角度理解古琴文化及其艺术的性质、地位、作用、影响,从理论上明确成为琴家的途径和怎样当好一位琴家。
善弹古琴的大文豪苏东坡就如何学习书法有言:“学书之道须学养、识见、功力三者缺一不可。”这里虽讲的是学书法,同样也适合于学古琴。因古琴自身的文化涵盖极为丰富,要想学好古琴除具有乐理知识以外,还必须了解其所包含的其它文化。
首先是文史古琴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弹拨乐器,若真如相传的是中国三大人文始祖之首的伏羲氏所创制,那它起码有六千年的历史,因为伏羲是生活在距今六千年至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2006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发掘出大量的龙形陶器,是距今有八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该遗址就属于伏羲文化。由于古琴历史悠久,经历了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至今,留下了各个时期、各个朝代的印记。
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名医雅士、才子佳人无不喜爱古琴,他们将学琴的感受、收获,对琴的理解认识用诗文词赋等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古琴文化,这些文化既有史料性、又有文学性,如周代《诗经》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琴瑟鼓之”等。在《礼记》、《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等重要的史书中都有关于古琴的记载和介绍。所以习琴者应了解各朝代更替的顺序,各朝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民俗等状貌,各领域特别是文化艺术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成就等,如《黄帝内经》虽是一部医学养生方面的书,里面却有“五音疗疾”的记载。“春秋五霸”的楚庄王、晋文公、齐桓公等皆善抚琴,都有这方面的故事。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大音乐家、大社会活动家孔子在音乐方面也成就斐然,他不仅创制了新的古琴样式—仲尼式,创新、丰富了古琴的演奏技法,还将《诗经》中所收的所有作品305首诗都谱成琴曲,每次讲学前皆给学生抚琴,以此来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战国时,不仅留下了俞钟知音的感人传说,还有屈原借琴抒发忧国忧民的故事。而汉代的司马相如弹《凤求凰》,深深打动才女卓文君,成就一桩美好爱情的故事更为动人。至于晋代的竹林七贤,唐宋的八大家,明清的扬州八怪,明清以后产生的古琴各派等都是中国历史中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现象或成就,以及这些现象或成就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这些都需要习琴者多加了解或认识。
其次是哲学哲学是研究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的学问,音乐是人们用声音组成旋律,抒发、表达对世界看法的一种形式,乐曲中声音的长短、高低、快慢、强弱,演奏技法上的难易,都体现了哲学,是客观事物在作曲家、演奏家心理的反映。习琴者不理解作曲家创作的意图,没有高低快慢强弱的变化,乐曲就索然无味。
(一)习琴者要善于运用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学琴
习琴者要了解哲学的基本框架,要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了解哲学、懂得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任何矛盾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任何主要矛盾中还有主要矛盾方面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矛盾,善于发现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上下功夫。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了,主要矛盾也就解决了,事物就会朝着好的方面转化。比如在一首琴曲中肯定有技法上的难易,要顺利流畅地弹好此曲,其中难度大的乐句或段落就是影响流畅弹奏的主要矛盾,习琴者就要下功夫反复习练这样的乐句或乐段,直到完全熟练,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再如许多乐曲中都有最具自身特色的元素或段落,这是乐曲创作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古琴十大名曲中都有,如《流水》中的滚拂竟然出现72次,该技法的运用,将水的各种动态充分地、形象地呈现出来,使听众眼前浮现出或叮咚欢快,或清流激湍,或汹涌澎湃的水流画面。《梅花三弄》中有三个纯泛音段落,在不同的音区演奏,效果不同,表现出梅花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形态,使听众感受到梅花那经风傲雪的风骨。
(二)习琴者要以辩证的态度练琴
哲学告诉人们看问题要辩证地看,不能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学古琴也要坚持这一观点。古琴谱在当今几种实行的乐谱中最为细致,如某音在哪根弦上、用哪个手指按、或吟或猱或绰或注等都标记十分详细,作为习琴者一般应按琴谱要求严格习练。我的古琴老师李素瑾(1940年生于重庆,其外祖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九三学社创始人及早期主要领导入之一、原国务院参事王卓然先生。她上世纪50年代后期进北京古琴研究会学琴,先后师从杨葆元、溥雪斋、关仲航、管平湖、查阜西等大师,后被留在研究会工作,曾参与《琴曲集成》的编辑工作)就和我说,因每个人的手指长短、粗细,手臂的长短各不相同,用哪个手指按音合适可以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只要把旋律弹出来,做到声情并茂就好。这就体现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
(三)美学
美学是研究美的存在、如何认识美、如何创造美的一门科学。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到处存在美,人的长相、行为、语言,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风雨雷电以及人类创造的产品都有美的元素,嫩荷初绽是静美,大河奔流是壮美,小溪潺潺是柔美,牡丹盛开是娇美……先贤们给我们留下了三千多首琴曲,其表现题材十分广泛,有表现自然风光的,有咏物思人的,有释怀抒情的,有赞美友谊的,有表现劳动的等等。习琴者要学好琴曲就要了解、观察、研究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人对世界的审美认识的特点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的一般原则;要了解自然事物中美的共同特点,如线的曲直或长短,面的平滑或凸凹,比例的均衡或对称,图形的轮廓或面积,声音的高低或粗细;要了解人体美的元素,如体态、五官、发型、语言、行为,这些与人体美的关系和作用。熟悉这些美的存在,就要运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表现手段,以古琴这一载体来再现美,创造新的美。如弹《平沙落雁》用泛音模仿雁鸣,弹《流水》用滚拂模仿流水,弹《醉渔唱晩》第七段用荡吟来表现渔夫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等都是再现自然及现实生活中的美,让人听后获得美的享受。
(四)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学问。人的心理活动有: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这都是客观事物在人大脑中反映的结果,包括人的动机、需要、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助于了解自己、加强自我的修炼、提高自己,有利于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人的思维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的间接和概括的反应。思维有动作思维、有形象思维、有逻辑思维、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还有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活跃,其想象力、创造力就强。古琴曲题材丰富,作为琴家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关山月》,此曲不单描写边关的月色,更刻画那些远在边关为国戍边的将士,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所必然产生的思乡思亲的情愫中,要克服困难,战胜思绪袭扰,就要以苦为乐,自寻其乐,他们以习武为乐,以说笑话为乐,以掰手腕儿为乐,以摔跤为乐等等形式都是合理的存在,我们应展开充分的想象。所以在弹奏时运用大撮、大猱、大绰、大注、泼等技法来表现一群军事化的、不失野性和彪悍的男人形象就最为适合。再如《醉渔唱晚》第七段,渔夫经一天的辛劳,满载而归,望着满舱的鱼,必然会想到回家时怎样向内人显摆,怎样享受她给烫的一壶热酒。这时的渔夫形象肯定是未饮心已醉。第一、二两小节尾音的淌,第七、八小节各音前面都加双倚音,演奏用抹勾弹倚音跳弦弹主音的技法,这样处理既朴实酣畅又诙谐幽默,把此时渔夫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习琴者在习练每一首曲子前都用创造思维对乐曲进行详细分析,并对技法的运用进行精心地设计,就会将乐曲弹得韵味十足、生动感人。
二、琴家应具备诗书画印诵等方面才艺
如果说学识是琴家理解乐曲题旨、参悟其意境所必具的理论基础,那么具有诗书画印诵等才艺方面的本领则是在运用技法上不可或缺的具体条件。
(一)诗古琴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是诗。最早的诗都是唱的,唱诗时用古琴伴奏,使听者获得新的审美享受,也使古琴有了更多展示自身魅力的机会。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是诗国,用诗育人是祖先的创造,所以中国古代诗人按人口比例是最多的,善弹琴的人和作曲的人都是诗人或者都善于作诗。《水仙操》的作者屈原善作诗,《醉渔唱晩》的作者皮日休、陆龟蒙善作诗,《潇湘水云》的作者郭楚望善作诗,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为作曲者是诗人,诗的意识在他们心中牢牢扎根,他们作曲也如同作诗,也用诗“启、承、转、合”的结构安排乐曲的结构,用“赋、比、兴”的修饰方法来排列声音,组成旋律,抒发对自然的赞美、对世事的感受、对友人的思念,借曲抒情,寓理于曲。所以一首琴曲就是一首或长或短的诗,如果习琴者具有诗歌创作、欣赏方面的常识和创作经验,在对琴曲进行审题时就能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结构?用了哪些修饰方法?所表达的是什么主题?在弹奏时就能更好地传递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如在演奏《潇湘水云》时,要充分理解作者郭楚望这位爱国诗人、琴家在国土即将沦丧时的悲愤心情,此时他和杜甫作《春望》、陆游作爱国诗、文天祥作《过零丁洋》时的心情如出一辙。在弹第四段时,你的心里若浮现出艾青“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你会将满腔悲愤心情倾注在琴弦上,用力游吟,奏出动人心魄的乐音。所以,习琴者要学习、研究诗歌创作、欣赏方面的理论常识,多读古今名作,多与诗人交流,增强诗歌方面的积累和修养,甚至勤于自己的创作,为成为琴家打牢基础。
(二)书法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线条造型艺术,其历史已有五六千年之久,体现了东方哲学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篆(含甲骨文、金文、小篆:又称铁线篆、玉箸篆、秦篆)、隶、草(含章草、今草、大草:又称狂草)、楷(含唐楷和魏碑)、行等多种书体,每种书体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楷书有欧、颜、柳、赵,唐楷严谨端庄、魏碑高古浑穆)。在章法上各种书体亦不相同,篆、楷字近行宽;隶书字疏行近;行、草有行无列、错落有致。在形式上,有中堂、屏条、斗方、横批、长卷、册页、扇面、楹联等。书法美的原则是“中和美”,这和古琴音乐“天地人和”的美学原则是一致的。中国古代的儿童发蒙首先是读经典、读诗、写毛笔字,不一定人人学琴,待到十余岁手的骨骼和肌肉发育稍成且有条件才可学琴,欧阳修就是弱冠之年才习琴。所以古代的学琴者一般都善书法,而篆书或楷书写得好的人肯定是一位十分细心又有耐力的人,这样的人学琴一定能学好。而行、草书写好的人学琴会对乐曲节奏的长短、强弱理解得更快。每幅行、草作品中都有字眼(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这与琴曲中有最基本的元素(经常出现的乐句或乐段)有异曲同工之妙。练书法也怡情养性,培养锻炼意志,这也为学琴创造条件。古代琴家无不擅长书法,近现代琴家查阜西、管平湖、溥雪斋、顾梅羹、吴景略、刘少椿、梅曰强等也擅长书法,查阜西连写日记也用毛笔。所以,习琴者亦应会书法,最好是精通书法。
(三)绘画绘画比书法的历史更为悠久,字是在画图形的基础上产生的。汉字的造字法则是“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天、人、日、月、山、石等都是象形字。中国的绘画在画法上有工笔、有写意、有兼工带写;在表现题材上,有山水、花鸟、人物(专有仕女)、走兽、蔬果、草虫、宫廷等。中国绘画讲究意境,其体现的形式是计白当黑。山水画是最能体现中国人审美情趣的题材,组成山水画的元素有山、石、土坡、台墩、水(含瀑布)、树、云、烟、雾、房舍、舟桥、人物等,所运用的技法有勾、填、皴、擦、点、染等,仅画山石就有斧劈皴、披麻皴、云头皴、米点皴等技法。古代没有照相机,画家收集素材就靠写生,而在写生过程中对景物必须细致地观察,做到心中有物,胸有成竹。古代的琴家也多善绘画,苏东坡用朱砂画竹,其作别开生面;郑板桥更是画竹、兰的高手。现代琴家溥雪斋家学渊厚,见多识广,绘画题材广泛,其作今人争相宝之。梅曰强所画构图简洁、用笔娴熟、意趣高洁。
琴曲是自然事物在作曲家头脑中的反映,现在我们所习练的曲子大多是表现自然景物的,如《流水》、《梅花三弄》、《阳春白雪》、《潇湘水云》、《醉渔唱晚》、《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等,如果习琴者善于绘画,平时对景物有细心的观察和感悟,你在弹奏这些曲子时眼前浮现的画面就更加具体,甚至眼前的山用什么皴法都清晰在目。你在弹时,感觉所用的吟猱绰注、抹挑勾剔不是在弹弦,而是用皴擦点染技法在纸上作画,达到此种境界所奏出的乐曲必然生动。
(四)篆刻篆刻是书法与雕刻的结合,它起源于战国,丰富于汉代,印章用于书画则始于宋末元初的书画家、诗人赵孟頫。就用途分印章有官印、私印、名章、闲章,就技法分有朱文、白文、朱白文三种,刻印章要求构图典雅别致,章法要疏密有致,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印文的字体有铁线篆,有方篆,有篆隶结合的隶篆等,用刀要稳、准、狠。刀法更是丰富多样,有单刀法、双刀法、推坚法、拉石法、切刀法、舞刀法、涩刀法等等。一幅字或一幅画若盖上一两枚印章,会使书画作品锦上添花,更惹人喜爱。练习篆刻会增强习练者的手劲(刻时左手握石料,右手执刻刀,两手都需用力)。手劲大了,弹琴时就能达到弹弦欲断,按指入木的要求,就能更好地控制弹弦的力度,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同时还能从篆刻过程和欣赏篆刻作品中受到启发,更好地理解、处理好琴曲。
(五)吟诵吟诵是中国古代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能增强受教育者的记忆,反复吟诵还能增强理解能力,更有利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听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有首述说自己读书的诗,名为《读书》,其中写道:“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欠身展肢体,吟咏心自愉。”从中可知他读书即便累了,睡一觉醒来还是继续吟咏,从而获得愉悦。北宋仁宗时的进士韩驹用诗说他的好友、同是进士的李常少时是如何爱读书的,该诗叫《李氏娱书斋》,诗中也回忆自己少时读书的情况“忆吾童稚时,书亦甚所爱,传抄春复秋,讽诵昼连晦”即不分昼夜地背诵。陆游的《寒夜读书》说自己“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哪计年。”他口诵手抄地读书竟达到如此痴迷的程度,难怪他是中国古代诗作数量最多的诗人。现代大文豪郭沫若12岁时作了一首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其中有“闲钓茶溪水,临风诵我书。”他4岁半入家塾,白天读经,晚上读诗,五经四书、《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几乎烂熟于心,直到70多岁,还能熟诵《道德经》。诵读时对平仄、断句、感情的处理也有助于对琴曲的理解和处理。因此,习琴者在习练某曲时,最好找到作曲者的诗或与此曲主题相近的诗文反复吟诵,这样会更深地理解主题、风格,拉近与作者的情感,弹奏时更能充分地表达作者的用意。
古琴初蒙传统小组课
课程时间:周六上午9:00——10:00
课程设置:传统“口传心授”小班课程,名额3位。每期12节课,每周一节课,每课50分钟。
招收人群:零基础古琴爱好者
授课老师:宗芮瑾老师亲授
学习内容
从零基础学起,古琴文化历史,古琴入门基本知识,认识“减字谱”、详细讲解左右手基本指法要领,基础乐理包括简谱、拍子的运用等知识,学习琴曲《上学歌》、《仙翁操》、《秋风词》的赏析、调式、指法及弹奏技巧。
1、学习期间内琴馆提供免费练琴、课外辅导。
2、学习结束后如掌握不牢,可免费跟班复习一期。
3、初级教材免费提供。
老师简介
宗芮瑾:女,河南郑州人,泛川派古琴传承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员,师承古琴艺术家丁纪园老师,跟随丁纪园先生学习古琴演奏技艺及琴学理论至今。曾组织并参加第二届中州古琴打谱会、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琴韵中州音乐会等,均获得好评,并多次受邀参加古琴文化交流活动。2011年从事古琴教学至今,教学严谨。专注古琴教学传承十余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