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赵德润:文之脉,国之魂——中央文史研究馆往事回眸(一)

赵德润:文之脉,国之魂——中央文史研究馆往事回眸(一)

赵德润:文之脉,国之魂——中央文史研究馆往事回眸(一)1948年10月的一个晚上,在西柏坡,周恩来亲自携灯在村口迎接一位尊贵的客人,而毛泽东主席则站在院中静静地等候着。这位客人就是毛泽东的恩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符定一先生。

1948年10月的一个晚上,在西柏坡,周恩来亲自携灯在村口迎接一位尊贵的客人,而毛泽东主席则站在院中静静地等候着。这位客人就是毛泽东的恩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符定一先生。

此时西柏坡的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们,正在为解放全中国、建立新政权而紧张工作着。百忙之中,毛泽东与到访的符老先生谈起将来进城后要设置一个机构,对德高望重的老年知识分子妥善安排,发挥他们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所说的机构,就是1951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

其作始也简 其将毕也巨

1951年7月29日的这一天,在北海公园静心斋,聚集着几十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平均年龄70岁,最年长者90岁。有清末翰林、进士、举人;有名学者、名画家、名医师,多是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名流。

文史研究馆_文史馆员和文史馆研究员一样吗_文史研究馆具备的性质

1951年7月29日,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合影

尽管当日天气炎热,但是先生们均身着正装和长衫,之所以如此的隆重,是由于他们盼望已久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在这一天正式成立了。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董必武到会致辞,称此次盛会“自古以来罕与其匹”。他引用庄子的话“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预言文史研究馆的工作大有发展的前途。

为了这一时刻,许多志士仁人曾为之奔走,柳亚子就是其中一个。

1949年,当柳亚子先生听说要筹建文史研究馆的消息后,曾经致信给毛主席,建议设立“国史馆”,修撰“南明史、中华民国专史”。在毛主席的回信中,肯定了有成立文史研究机构的想法,但是他并不赞成成立文史馆仅仅是为了研究“南明史”和“中华民国史”。通古博今的毛泽东有着更为宏观的设想。正如后来启功先生所理解的,中央文史馆好比当代翰林院。历史上翰林院是为帝王将相服务的,而当代文史馆是为人民服务的。

中央文史馆已经走过60春秋。前后经历符定一、章士钊、杨东莼、叶圣陶、萧乾、启功、袁行霈七位馆长。馆长是文史馆的一面旗帜,毛泽东主席与符定一先生的交谈还引出了馆员遴选标准。决定设立文史研究馆以后,馆长的人选就提上了日程,毛泽东经慎重考虑决定举荐符定一先生出任文史馆第一任馆长。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这位老人一生有三大贡献,一是发现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有用人才之第一人;二是建党初期,支持党的活动,营救党的领袖;三是晚年参加反蒋斗争,对建设新中国有贡献。”

为了让符定一先生同意出任馆长,毛泽东巧妙进行了动员。

有一次,毛泽东设家宴招待符定一先生和几位同乡前辈,席间通报了设置文史研究馆的想法,动员符定一先生出任馆长。老先生开始认为这一单位无非是“文、老、贫”,毛泽东笑着说:“不光文、老、贫,还有德、才、望!这个事还需要您这样有学问和德高望重的人啊!”

文史研究馆_文史研究馆具备的性质_文史馆员和文史馆研究员一样吗

毛泽东和符定一在一起

决定接受馆长一职以后,符定一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筹备成立文史馆的工作中。他发现北京客居着一大批名望高、年纪大的文化人,他们在生活上比较困难,迫切盼望政府的救济,也希望能为社会做一些事情。老先生们对政府将要设置的文史馆充满期待,在大家的恳求下,符定一于1951年6月,给毛主席写信,希望尽快批准成立文史馆以解燃眉之急。

毛主席于6月26日收到来信,在“先发表一批老人名单,先期照单接济,免得老人缘门乞食也”的文字右边划了线。并在信上批示“请齐燕铭同志办。生计太困难者,先行接济,不使挨饿。毛泽东六月二十六日”。毛主席的批示,使京城一大批有名望的老年知识分子得到接济,同时也大大加快了文史研究馆的筹备进程。

文史研究馆_文史馆员和文史馆研究员一样吗_文史研究馆具备的性质

毛泽东主席在符定一信上的批示

1951年7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成立,周恩来聘请符定一为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柳亚子、叶恭绰、章士钊被聘为副馆长,另有26位各界名宿成为首批馆员。

文史研究馆具备的性质_文史研究馆_文史馆员和文史馆研究员一样吗

中央文史研究馆现址— 前门东大街11号

自此,从馆长到馆员,均由总理亲自聘任颁发聘书。受聘者多为耆年硕学之士、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而总理每年至少要同馆员见一次面,或亲到中南海,或亲到文史馆,当面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意见。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文史馆馆员?毛泽东当年给秘书田家英的一封信做了最好的诠释。

文史馆员和文史馆研究员一样吗_文史研究馆_文史研究馆具备的性质

中央文史研究馆旧址——北海静心斋

文史馆成立之初,杨开智推荐杨开慧的朋友、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时在长沙任中学教员的李淑一到中央文史馆任馆员,希望毛主席能够向文史馆推荐一下。

文史研究馆_文史研究馆具备的性质_文史馆员和文史馆研究员一样吗

毛泽东和李淑一

毛泽东在1954年3月2日就这件事专门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一封信:“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她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给以帮助也说得过去。请函询杨开智先生转询李淑一先生,请她表示意见。”

从这封给秘书田家英的信里,我们看到了毛泽东的“自知之明”,他不是不想推荐,而是不好意思再推荐了。原因是“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在这里,毛泽东丝毫没有怪罪谁的意思,而是把自己“数荐不纳”的原因归结为“文史馆资格颇严”,可见他对文史馆的敬重。23年之后的1977年,李淑一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中央文史馆的成立也为地方文史馆的出现提供了契机。一直以来,全国各地文史馆和中央馆互相配合,在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各省市区文史馆的建立是在邓小平主持下决定的。

1952年8月17日,邓小平副总理向毛泽东主席报告拟在各省市设立文史馆。毛主席8月18日即作出批示:“刘(刘少奇)阅,退邓办。同意这个决定。”

1952年9月5日,在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期间,代总理邓小平主持政务院第149次会议,讨论批准在全国各地设置文史研究馆的问题。

随后的几年里,在各大行政区的周密部署下,各省市及部分省辖市文史研究馆相继成立。

注:选编自《崇文集》四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2021年9月北京第一版)

作者:赵德润(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

上一篇: 绍兴市文史研究馆正式开馆
下一篇: 韩城司马迁景区国家文史公园荣获“艾景”年度十佳景观设计奖!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