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保护文化遗产 增强文化认同

保护文化遗产 增强文化认同

保护文化遗产 增强文化认同总体目标到2027年,争取新增1—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增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总体目标

到2027年,争取新增1—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增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把合肥建设成安徽文化中心,增强安徽文化认同感和影响力。

加强文物和文化遗址保护利用

《意见》摘要

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工程,推进繁昌人字洞、淮南武王墩等重点考古发掘。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出一批文艺精品,讲好长江文化的安徽故事。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展示、非遗传承利用、文旅深度融合重点项目,构建古韵今风的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实施文物保护重点工程项目,持续推进凤阳明中都、含山凌家滩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项目,谋划建设淮河文化、徽州文化等文化公园,推动重点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保护。实施历史名人资源保护利用工程,提升名人故居保护和展陈水平,打响“安徽名人”品牌。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出台文物安全防护、巡查等制度,加强风险隐患排查专项整治。推进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打造一批主题项目,推出一批旅游精品线路。

安徽实践

繁昌人字洞、淮南武王墩等重点考古发掘正在进行,凤阳明中都、含山凌家滩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项目持续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步伐加快。

解读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

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守正创新,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务实举措。

一是要系统梳理安徽在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在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在科学、艺术、文化、社会、思想等不同领域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由此形成的丰富厚重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要科学阐释安徽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核心价值,深入挖掘安徽地域文化蕴含和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明安徽对于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脉络,对于揭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及其对于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揭示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和文明观,揭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揭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三是要通过构建安徽地域文化标识体系,建设国家遗址公园、国家文化公园,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展示利用和宣传,出版科普图书和精品教材,拍摄纪录片,深化研学旅游等不同方式,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让社会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伟大民族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中,深入理解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根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担负起建设安徽文化强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意见》摘要

开展革命文物资源普查,分批公布革命文物名录、红色资源名录,建立健全数据库。实施百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重点推进独山和金寨革命旧址群、红二十八军旧址群、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等革命文物维修保护项目。实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提升行动,提升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大包干纪念馆等展陈水平,提升解说水平,建设网上展馆。建设百家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推动建设1—2处省级综合基地,支持市、县(市、区)创建国家和省级基地。深化安徽地方党史和革命精神研究,办好红色文化论坛,编纂出版《中国共产党安徽历史》第三卷、《安徽党史上的革命精神研究》等。实施“廉洁文化精品工程”,开展“一地一品”建设活动,建立全省廉洁文化作品库、人才库,建好用好廉洁文化示范基地。

安徽实践

百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提升行动,百家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推动红色基因代代赓续。

解读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金寨干部学院副院长胡遵远:

安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走出了成千上万的革命队伍,牺牲了不计其数的共产党人,铸就了以老区精神、大别山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可谓是红色历史辉煌灿烂,红色资源积淀深厚,红色文化丰富多彩。

红色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地位特殊、作用巨大、意义深远。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弘扬传承红色文化,既可以使全省人民铭记历史、深受教育,不断地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加快现代化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又可以切实增强全省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本领。既是教育培养革命下一代、确保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百年大计,也是树立形象、扩大影响、招商引智的迫切需要。

将“弘扬传承红色文化”作为32项重点任务之一,并且从6个方面进行科学的部署,非常重要、非常必要,也非常具有针对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弘扬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计划、规划、办法和措施,真正把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要千方百计地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想方设法地做好“红绿结合”、红旅结合“大文章”,着力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努力让红色文化为高质量发展助力,切实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利的文化条件。

文史研究馆具备的性质_文史研究馆_文史馆研究员

孩子们在佛子岭水库参观,感受水库的壮观。(资料图片)记者 徐旻昊 摄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意见》摘要

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名录体系,推荐申报国家级项目和传承人,开展省级认定工作。加快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牵引,高标准建设安庆戏剧、亳州中医药、宣纸等省级保护区,创建花鼓灯省级保护区。促进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花鼓戏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举办全省传统戏剧扶持项目汇演。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文房四宝、芜湖铁画、徽菜、徽茶、中医药等传统技艺传承创新。办好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长三角城市非遗特展,举办安徽非遗购物节,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推出一批“徽”字号文创产品,发布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教育普及研究基地。建成省非遗馆,推进各地非遗馆等展馆建设。

安徽实践

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牵引,高标准建设安庆戏剧、亳州中医药、宣纸等省级保护区,创建花鼓灯省级保护区。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全省传统戏剧扶持项目汇演等活动,营造了非遗传承发展的浓郁氛围。

解读

国家级非遗宣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曹光华:

深入挖掘安徽文化的价值内涵,创新手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所有非遗传承人面临的一个“大课题”。

以宣纸为例,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书画纸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已衍生出宣纸纪念簿、描摹纸、线装书籍等新产品2000余种。中国宣纸文化园成功入选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但是,因为宣纸手工技艺极其复杂,劳动强度大、技艺要求高、习艺周期长,导致也存在技工短缺、传承受限的现实问题,面临进一步做精、做特、做优的发展方向。

我们要写好活态传承“大答卷”。政府、企业和从业人员应当形成合力,加强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代表性传承人要切实担负起职责和使命,不仅是在技艺传承上下功夫,还应带领团队在技术及产品革新、行业发展建设上出谋划策。全社会应当形成支持非遗传承者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年轻人自觉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来。

我们要做好守正创新“大文章”。鼓励相关学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在保持品质不变的大前提下进行工艺创新,进一步开发以非遗保护利用为初衷的生活用品,真正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我们要充分提供以非遗保护传承为核心的研学游体验服务,打造“网红打卡点”,并通过数字赋能,创新打造研学、康养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数字化消费新场景,让非遗“活起来”“潮起来”。

文史研究馆_文史研究馆具备的性质_文史馆研究员

泾县中国宣纸小镇建筑造型独特,当地戏曲演员也来打卡留影。(资料图片)

深化安徽文化研究阐发

《意见》摘要

全面梳理安徽文化脉络和历史人文优势,构建安徽名人、学术、文学、艺术、文物、非遗、建筑等标识体系,推动文化标识融入城乡建设、艺术创作、旅游开发、群众生活等。深入推进徽州文化、淮河文化、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和创新文化等研究,挖掘阐发安徽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组织编纂《安徽文库》《安徽文明史》。加强与中央媒体和研究机构合作,持续举办徽学大会、淮河文化论坛、长江文化论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研讨平台。实施徽学研究提升工程,支持黄山市建设国家徽学研究院,加强徽学研究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安徽省徽文化博物院或改造建设中国徽文化中心、中国徽商博物馆,办好《徽学》等学术期刊,深化徽学、新安医学等学术研究,擦亮徽文化“金名片”。

安徽实践

徽州文化、淮河文化、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和创新文化等研究阐发不断深化,徽学大会、淮河文化论坛、长江文化论坛等学术研讨平台不断提升影响力。

解读

淮南师范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松:

安徽地区诞生的优秀文化,不仅在当时有影响力,对后世的影响更大。治国理政离不开这些原典性思想文化的指引和启发。放眼全球,这些优秀文化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比如淮河文化,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兼容并蓄。对整个华夏文明有着深远影响的儒、法、道这三种思想,在淮河流域是和谐共生的。就整个安徽文化来说,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也是和谐共生的,彼此之间互相交流,共同繁荣,为不同地区文化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高校是文化发掘和传承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应该主动深入学术研究、推动文化传播,不断为安徽文化阐释提供新的文献基础和研究视角。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活动的推广,要以现代思想观念及新科技新材料等手段,广泛搭建当代青年交流的桥梁,打造出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洋溢时代审美精神的创意产品。

新时代以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不断走向纵深,积累了鲜活而丰富的经验。如何挖掘、运用、发扬好我省人文资源优势,深化安徽文化研究阐释,是新时代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上一篇: 陈平原:学术史视野中的小说研究
下一篇: 【统战知识微课堂】文史馆的由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