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经济学的开山巨作《国富论》,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货币是怎么诞生的,在经济当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货币起源(货币起源于)
上一节我们说到了分工使人们可以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互相合作,高效的生产产品,再通过市场互通有无。但这种情况一开始其实是比较艰难的,比如一个铁匠制作出了农具,他想要用农具去换粮食,但是不巧附近的农民都不缺农具,他便很难换到粮食。又或者一个养殖户想要用他的牛去换些盐,但却不需要一次换那么多的盐,可又不好把一头牛分割。
所以,时间长了,人们就倾向于找到一种大家都乐于接受的东西,这种东西最好方便携带又不容易变质,交易的时候把它作为中间媒介去换取自己想要的物品。这便是货币的雏形了。
在世界各地的历史上,货币的形式各式各样,有用鱼干的,有用盐的,有用贝壳的...
逐渐人们发现金属作为这种中间媒介非常合适,便于分割,比较耐磨损,又不容易变质。所以后来慢慢发展出了用金、银、铜作为最常见的货币的历史。
但用金属交易也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称量不方便并且纯度不好保证,所以人们需要一个有公信力的权威机构来帮大家认证,政府便开始在这些金属上盖上官印来使之标准化。
但世界上总有一些坏政府,当他自己欠了钱不想还的时候就会用些手段,比如在纯度上做假,来减少自己应还的债务,这样的金属制成的货币就会严重贬值。
所以其实政府的公信力才是一国货币的最坚实的保障,那么其实金属也没有必须存在的意义了,干脆用更轻便的纸张吧,上面写多少就是多少,不用称量不用分割多方便。于是纸币就诞生了。
纸币的本质其实只有他的象征意义,代表了政府官方认证的交易中间媒介。可它只是一张纸,要多少有多少,想写多少写多少,比如闻名世界的津巴布韦币,面值已经到了100万亿,对应的国家经济早已崩溃。所以肯定不是多多益善了,那到底应该印多少呢?
我们知道货币的起源是大家都乐于交换的一种物品,物品对于人来说是有价值的,这里的价值包含两种,一种是使用价值,一种是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高的东西并不一定有交换价值,比如空气和水。
物品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其中含有人类劳动,猎一只野鸡需要半天,采十个果子需要半天,所以一只鸡能换十个果子。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因素,比如劳动的复杂程度等,但总的来说,耗费劳动越多的物品交换价值就越大。
货币就是为了完成交易的中间媒介,所以需要多少货币其实就是取决于人们进行了多少劳动,创造了多少产品。
一个国家货币发行多少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生产总值,如果货币数量与生产的产品不匹配就会出现交易不通畅或者物价上涨的情况,也就是我们新闻中经常听到的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下面本节小结,货币是为了交易方便而选取的交易中间媒介,经历了从各种‘干粮’到金属再到纸币的过程,货币发行多少取决于人们的劳动,生产出多少产品。明天我们继续学习《国富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