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胶州三里河的民众,经常会在地表捡到一些远古时代的各式陶片,但有一种形状怪异、很薄很亮,象蛋壳一样薄的黑陶片,引起了考古学界的极大关注。
1974年至1976年夏季,山东省考古工作者在对胶州三里河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 在距今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生活区域中,在青岛地区第一次发现了蛋壳黑陶高柄杯。这次考古发掘共出土了31件蛋壳陶高柄杯及碎片,这种超薄超轻的陶器,大小高矮不一,竟然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样式。由此看来,蛋壳陶应是一件一件手工制作而成的,每一件都是个性化按照需求定制,而不是批量生产。这种黑陶高柄杯其精美的工艺水平和美轮美奂的造型令人惊讶,其中几件完整的蛋壳黑陶现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1930年在山东境内遗址中首次发现蛋壳陶残片,此后相继于1936年在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1960年在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发现了几只可以完整复原的蛋壳陶器,这在当时是十分轰动。而在青岛三里河遗址发现的蛋壳黑陶,其数量之多、质量之好,都是举世空前的,这不但在蛋壳陶研究史上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揭示青岛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社会结构、经济状态具有非凡的意义。
龙山文化是在6000多年前大汶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生产制作陶器已十分成熟,特别是蛋壳陶的制作工艺流行,标志着手工艺制陶水平、人们的信仰审美及社会生产力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使用较为普遍,有鼎、鬶、罐、盉等生活用品,而“蛋壳陶”高柄杯不是一般生活用品。它造型奇特古朴典雅工艺精湛,其特点是黑如漆、亮如镜、声如磬、硬如瓷,重量极轻,有的口沿处比鸡蛋壳还要薄,因此被誉为“蛋壳陶”。这些精美的“蛋壳陶”宝贝分量极轻,仅有三五十克重,二三十厘米高,有的细管高柄,圈足底座,有的杯腹中部鼓出部位中空并装饰细密的镂孔,貌似笼状,可以说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考古学家认为,蛋壳陶杯由于其特殊的造型加之存世量极少,仅在墓葬中才偶尔发现,这在当时也是属于只有贵族阶层才可以使用的器皿。且这种器皿不能作为日常用品使用,只能作为供奉天地先人时的祭祀礼器。
山东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这些蛋壳陶高柄杯,其造型质量都相差无几,说明早在4千多年前,远古先民制陶工艺就已经达到如此水平,近代专家曾试图用原始的方法还原蛋壳陶生产制做工艺。他们选择河湖沉积的细泥,去除任何杂质,过滤后再放入水中沉淀,再像蒸馒头一样反复细揉面团,再用高速转轮仔细拉制,成形后凉干再放进柴窑中烧制,并仿照远古先人用“渗炭”法(封窑烟熏)方式,烧到高温时停火封窑碳熏成黑色,再打磨抛光成品。专家发现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因为太薄太轻,出窑时成功率极低,几乎很难达到远古蛋壳陶的工艺水平。最后人们只能采用现代先进工艺才复制出蛋壳陶仿制品。
令人奇怪的是,精美的龙山“蛋壳陶”高柄杯,在龙山文化之后突然消失,在其后的历朝历代文化遗址中,竟再也没有发现“蛋壳陶”高柄杯踪影。千百年来,不少专家学者曾试图解开龙山蛋壳黑陶消失之迷,有气候说、瘟疫说、战乱说、地震说等不一而足,然而至今龙山黑陶失踪之迷,古老的龙山蛋壳黑陶,似乎己成为考古界和人类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谜。魏书训 系青岛市文物局原局长、作家、文史专家
扫描二维码,加入“文史古韵”微信群,共同学习交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