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曲柄睿: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上古史选题分析 ——以博、硕士论文、《文史丛刊》及《史

曲柄睿: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上古史选题分析 ——以博、硕士论文、《文史丛刊》及《史

曲柄睿: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上古史选题分析 ——以博、硕士论文、《文史丛刊》及《史整体上中国古代史在台大历史系以及中文系较受重视。其中上古史在台大历史系的博士、硕士选题中,处于三分之一弱的态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学科、跨领域的题目更为受到研究者的青睐。

文史博览杂志_文史博览多少钱一年_博文史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上古选题分析

——以博、硕士论文、《文史丛刊》及《史原》为切入点

曲柄睿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术传统悠久、氛围浓厚、人才辈出。该系的博、硕士论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台湾地区学者的研究倾向,向来为大陆学者所关注。台大中文、历史两系会在每年的优秀博、硕士论文中择优予以鼓励刊印,形成《文史丛刊》系列丛书。此外,台大历史系主办的主要刊登本系研究生论文的《史原》杂志,亦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重要学术刊物。

随着两岸学术交流的频繁,台大历史系的博、硕士论文,《文史丛刊》、《台大历史学报》和《史原》杂志,越来越容易为大陆学者了解、引用。台大历史系素来以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特别是上古史(先秦秦汉史)的研究著称。关注该系上古史博、硕士选题比例及变化情况,同时结合《文史丛刊》的选刊情况作一整理,可以对台大历史系上古史研究的指导思路,有所了解。分析《史原》杂志对上古史论文的刊登情况,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台大历史系对该领域学术前沿的判断和把握。

一、台大历史系博士、硕士论文选题分析

根据台大历史系提供的目录显示,截止2011年,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共计110篇。中国古代史68篇,占全部博士论文的61.82%,足见中国古代史在台大历史系的重要地位。上古史论文18篇,占全部论文的16.36%,占中国古代史论文的26.47%。其中明确为先秦部分的论文3篇、秦汉部分6篇、贯通先秦秦汉9篇,从数量上看来,以通贯性的选题更为人所青睐。(表格1)

分析时间及选题类型,自1960年逯耀东先生的博士论文以来,台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的选题一直保持传统史学的研究习惯,关注政治史、制度史、史学史等。随着大陆地区出土文献的不断涌现,台大历史系也相应地出现一些以此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但数量有限,且并不将题目锁定在出土文献本身。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或许受到西方史学思潮的影响,台大历史系的中国古代史专业的选题,越来越打破传统的史学领域分区,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跨领域研究。较为明显的标志是,1999年李建民的《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将逐渐兴起的医疗史或所谓“新社会史”的风气引入上古史的研究。在此风气带动下,中国上古史研究开始多方面向,诸如“医疗与政治”,有金仕起:《论病以及国——周秦汉方技与国政关系的一个分析》(2003年);“物质文化”,有洪进业:《具象与抽象——从形制到观念的秦汉服饰之研究》(2003年)。正是这些研究的涌现,使得新的研究路径得以开拓。即令是一些看似较为传统的题目,也试图从新的角度切入,如郑爱兰:《商周宗教与艺术所反映的社会政治心态之研究——从器物图像之“物”看上古巫术与宗教的意识形态》(1999年)。经由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之间的积极互动,以及对于传统史学题目的新发掘和改造,台大历史系上古史方向的博士论文选题,向着多元化迈进。

台大历史系硕士论文的数量远多于博士论文,在题目选择上,更为精专,往往就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进行窄而深的研究;而且问题意识往往限定在历史学范畴内,较少采取跨领域、跨专业的态度进行研究。与博士论文一致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思路与新题目大量涌现。根据台大历史系提供的目录,并参考台大历史系、图书馆所能见的论文,1952-2011年,台大历史系共有577份硕士论文通过答辩。其中可准确确定为中国古代史论文336份,占全体硕士论文的58.23%,仍表现出中国古代史学科在台大历史系的优势地位。上古史方向77份,占全体硕士论文的13.34%,占古代史论文的22.92%,略低于博士论文。先秦史、秦汉史及贯通先秦秦汉的选题分别为35篇、32篇和10篇,与博士论文不同,通贯性的题目并不太受青睐。(表格2)20世纪70-80年代,有一些研究商周铜器器形和纹样的论文,其研究思路与历史学不同,更倾向于考古学或艺术史。这是因为这一时段,台大历史系的硕士生培养分为历史组和艺术史组,这一类的论文即由艺术史组的教师指导。自艺术史组独立成为艺术史所后,硕士论文中即不见此类型选题。2000年以后,一些硕士论文的选题尝试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其视野和眼光极富启发性。如胡川安:《由成都平原看中国古代从多元走向一统的过程——一个社会史的分析》(2006年),综合利用考古学和历史学资料,从成都平原由多元走向统一的过程中观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李修平:《黄河与长江之间——周代南阳盆地的政治支配与物质文化》(2010年),也表现出类似的研究取向。一些题目立足于传统史学的研究范畴,却呈现出崭新的问题意识,也值得关注。如刘晓芸:《秦汉时期地方官吏公务旅行之研究》(2006年),利用简牍资料观察帝国基层官吏的日常公务;黄琼仪:《汉画中的秦始皇形象》(2006年),利用汉画和文献资料讨论秦始皇的形象;游逸飞:《四方、天下、郡国:周秦汉天下观的变革与发展》(2009年),探讨天下观在早期中国的形成、变革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些论文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史学的问题,而且在材料利用上,力图将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结合,选题视野开阔,论证方式多元,表现出相当的创造性和学术勇气。

纵观台大历史系古代史专业的选题原则,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倾向于将上古史、中古史区隔开来,只在上古史、中古史内部考虑贯通研究问题。这一特点,在博士论文选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博士论文选题中,几乎见不到诸如“汉晋”、“汉唐”的字样,反映出台大历史系古代史培养的特色及研究旨趣。

以时间为标尺进行考察,台大历史系的中国上古史博士、硕士论文的大致分割断限可以确定在20世纪90年代。此前论题选择较为传统,此后选题逐渐呈现跨学科的多元化特色。特别是2000年以后,选题更为新颖,新的社会史、政治史的研究视野和思路大量涌现,异彩纷呈。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尽管台大历史系的博士、硕士论文选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多元化的变化,但是传统的史学研究领域和研究理念依然为博士、硕士研究生所青睐。一些论文结合出土材料在传统的社会史领域进行发挥,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推进成果。如刘欣宁:《由张家山汉简论汉初的继承制度》(2006年),在充分结合中日先贤对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二年律令·置后律》对汉初的继承制度作了翔实的考证,填补了睡虎地秦律到《史记》《汉书》的文献记载之间的空白。这表明,对一些传统史学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讨论,并试图从新材料的角度加以推进,是可行的作法。

文史博览杂志_文史博览多少钱一年_博文史

二、台大《文史丛刊》选题分析

台大《文史丛刊》首次出版于1962年1月,截止2012年5月,共出版论文142篇。其宗旨即刊发台大文学院中文、历史研究所之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每年度不保证中文、历史各一篇,而是择优刊发。1987年,李隆献的博士论文《晋文公复国定霸考》是《文史丛刊》刊发的第一篇博士论文,此前77篇均为硕士论文。2008年迄今,《文史丛刊》均刊发博士论文。经统计,自1962年以来,《文史丛刊》共出版博士论文31篇,硕士论文111篇,分别占总数的21.83%和78.17%。以《文史丛刊》为平台,大量优秀的博士、硕士论文得以出版,为学界广泛利用。其中不惟历史系,中文系的博士、硕士论文亦有涉及中国上古史部分的选题。分析《文史丛刊》的选题旨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台大对于文史研究的兴趣方向。

台大《文史丛刊》中111篇为中国古代史方向的选题,占全部选题的78.17%,这与台大历史系博士、硕士论文选题中,中国古代史方向所占比例为最多的情形一致;此比例高于同类论文在台大历史系博士、硕士论文总量中的比重,说明台大对于中文、历史两系在中国古代史领域研究的肯定和青睐。

中国上古史部分在《文史丛刊》中共计24篇,占全部选题的16.9%,占中国古代史选题的21.62%,与其在历史系博士、硕士论文选题中所占比例接近。中国上古史选题中,博士论文6篇,其中历史系占2篇,中文系占4篇;硕士论文18篇,历史系占7篇,中文系占11篇。台大中文系对于中国上古史的选题主要集中在古文字学、经学和礼学方面。全部中国上古史选题中,明确为先秦段有13篇,秦汉段8篇,先秦秦汉段3篇,通贯性的题目并无太大优势,这与台大历史系博士论文选题倾向不同,却与硕士论文选题相同,与《文史丛刊》对台大历史系博士、硕士论文收录的情况一致。(表格3)

《文史丛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上古史选题多元化的倾向,其发生的时段同样约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蔡璧名的博士论文《身体与自然——以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中文系,1997年出版)为代表。但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史丛刊》出版的9篇论文中所仅见。这说明,《文史丛刊》的选刊标准,仍保持了十分审慎持重的态度。

文史博览杂志_博文史_文史博览多少钱一年

三、《史原》选题分析

《史原》杂志是由台大历史系博士生编辑,设定为专门刊载该系研究生学术论文的杂志,内设“论述”(后改称“专题论文”)、“书评”、“研究讨论”、“索引”等版块。创刊于1970年,21期以后一度停刊;2010年复刊并改版,稿件来源扩大至系外,复刊后共出版3期。许多日后知名的学者都曾是《史原》的作者,如逯耀东、阮芝生、杜正胜、邢义田、黄宽重等等,而且在21期以前,《史原》也吸收了部分教师的稿件。

前21期《史原》共发表专题论文133篇,其中上古史29篇,占总数的21.80%;复刊后发表专题论文11篇,上古史2篇,占18.18%。与博、硕士论文选题的比例接近,由于《史原》采取邀稿制度,会平衡不同方向稿件,这个数字能反映出上古史研究生在台大历史系中的比重。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史原》通过书评的方式,及时引介、吸收海外汉学界和史学界的成果,其步伐远远领先于大陆学术界。如第3期(1972年)有张永堂:《评介玛丽莱特》。第4期(1973年)有刘石吉:《罗拔福格》,引入“计量史学”的概念。有些评介对该学科的学术史作了较好的梳理,如第21期(1999年)有李建民对谢利恒著《中国医学源流论》(1935年)的评介。通过对新医史的诞生过程和医学变迁的历史情境进行叙述,非但明确谢著医学史的重要价值,更为后来治医史者指示研究路径。这些书评,可能是作为课程材料,也可能是作为博、硕士论文的学术史被阅读的,无论以哪种情况被利用,都可以说明,台大历史系在引进海外汉学、史学的新成果的速度很快,视野很新。但是也可以发现,在上古史方面,台大历史系并没有太多的引介,这当然与海外汉学界在上古史领域的研究现状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台大历史系上古史研究在新观点、新方法方面的吸取并不如其他方向迅猛。更能带给上古史研究以推动的,是简牍材料的发现与利用。

《史原》第14期以后有多篇受到出土文献影响,或直接利用出土材料进行创作的文章。计有李贞德:《汉初律令中的伦常观》(第14期,1985年)。林富士:《试释睡虎地秦简中的“疠”与“定杀”》(第15期,1986年)。在第17期(1989年),专门组织四篇《睡虎地秦墓竹简》的研究报告刊发,分别是王健文:《秦简与秦的吏治》;金善珠:《试论秦始皇的“统一法令”——以云梦睡虎地秦简为中心》;李训祥:《秦简中的盗罪》;金甲均:《试论云梦睡虎地秦简“编年纪”谈“吏谁从军”解》。这些习作,与学位论文密切相关。在韩复智指导下,李贞德以《西汉律令中的伦常观》为题完成了硕士论文(1985年),金甲均以《秦律的形成与发展》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1991年),李训祥以《古阵新探——新出史料与古代阵法为题》完成博士论文(1999年)。《史原》因其刊登研究生论文的独特定位,成为本系研究生进行练笔和学术训练的重要平台,更为其学位论文的撰写创造条件。(此段论述承台湾大学游逸飞博士提示,特此致谢!)

四、结论

经过上文简要分析,可以发现整体上中国古代史在台大历史系以及中文系较受重视。其中上古史在台大历史系的博士、硕士选题中,处于三分之一弱的态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学科、跨领域的题目更为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文史丛刊》作为台大资助中文、历史两系优秀论文发表的重要平台,对于传统题目更为重视。《史原》作为台大历史系的刊物,在鼓励学生创作,引入新的学术风气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今天,考察台大历史系的学术传统,跟踪该系的学术兴趣和新动向,必须关注其博、硕士论文、《文史丛刊》和《史原》的状况。

附录:

台大历史系博士论文网上目录

~history/public_html/46R_new.htm

台大历史系硕士论文网上目录

~history/public_html/47R_new.htm

台大《文史丛刊》目录

~history/c_pub_wenshi.htm

史原论坛网站

文史博览多少钱一年_博文史_文史博览杂志

文史博览杂志_文史博览多少钱一年_博文史

上一篇: “青岛文史探秘”⑧:千古绝唱蛋壳陶
下一篇: 【征文·择优刊发】第三届中国近代史前沿论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