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淮安:您知道吗?在淮安区下关,有一座火星庙,保村民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下关火星庙是民间神灵信仰的一部分,己经与下关的民俗、文化、生活融合在一起,成为下关民俗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下关火星庙原为:都火星庙
火星庙是道教火德真君庙的俗称,各地均有。乾隆《山阳县志》卷五《建置志·坛庙》中记载:火星庙,城内外各处多有,额曰“彤华宫”。而曹镳《淮城信今录·香火志》中也说:火星庙极多,盖以坊计,所名彤华宫、既济院之类皆是。可见,明清时期淮安城内外火星庙分布较广,数量众多。但是,历经漫漫历史长河,淮安古城中火星庙能保留至今的唯有下关。
随着淮安区城市未来“新型城市化”需要,2015年,坐落在下关的火星庙原庙拆迁,政府牵头,民众乡邻纷纷参与迁址重修。经过数月挫折终于得到异地重修,让下关民众非常感慨。感谢下关社区领导的鼎力支持与村内外开明人士积极捐助,历经了数月挫折、协调。“火星庙”终于重现下关周边境内(华西路),并为火星神等诸位尊神重塑金身,以保村民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重修下关火星庙碑记
《重修下关火星庙碑记》
下关自古地处交通要道,秦汉之时为末口所处之所,隋唐之际为新罗坊所在之地,明清时期为淮安府首县山阳县拱卫重镇。下关漕运素来发达,为淮安城外较大的聚居中心,繁华的商业中心,富户云集,人文蔚起,街巷交通,房屋鳞次栉比,自春秋至新中国,盛兴达千年之久。
民以火为文,文以火为明,尊火德则文明昌,兴文明则脉气旺。下关古有火星庙,始建于明朝。据乾隆《山阳县志》、清曹镳《淮城信今录》、民*国《续纂山阳县志》、 《勺湖志》等地方史志记载,下关火星庙本为都火星庙,乾隆丙戌年间,漕督杨锡绂新建移祀都火星庙于城西北隅,然下关火星庙仍为一方百姓祭祀、酬神的场所。整个火星庙规制完整,规模较大,雕梁画栋,十分精美,共有广场、火星真君殿、配殿等建筑二十余间。解放后,受社会环境影响,火星庙一度受到很大冲击。改革开放后,村民维修,火星庙的祭祀活动得以延续至今。
公元二零一五(农历乙未)年,国家政通人和,村民衣食无忧。村中雅士念及村民旧习,遂倡导村民重修火星庙。因原庙址已成城市建设之地,故此迁址重修。得村内外开明人士积极捐助,历经数月,火星庙重现下关,并为火星神等诸位尊神重塑金身,以保村民风调雨顺,幸福安康。是役,首倡者响应者尽心筹划,捐款者集资者善莫大焉,董事者执事者功不可没,建设者监理者劳苦德高。行者歌,闻者赞,名胜重光,文明赓续。
鸿工告竣,敬书始末,勒石为铭,永世不忘,是为记。
重修主持:周国良碑文撰写:陳 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