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来浓黑的眉毛
已是霜色
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白眉学者”
他的工作生活与山东大学这所校园息息相关
他是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这些年
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他,就是
王学典,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出版书籍
王学典教授长期致力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等,出版有《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等,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山东文献集成》等。
《把中国“中国化”:人文社会科学的近期走向》
《山东文献集成》
《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
王学典著作
他与《文史哲》杂志
王学典,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6年历史系史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是国内首批史学理论专业毕业生,留校任教。2002—2006年组建并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2006年调任《文史哲》杂志主编。
《文史哲》杂志创刊于1951年,在中国和国际汉学领域享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史哲》杂志于2014年6月创办英文版,邀请知名专家组建了专攻中国古典文化的欧美翻译团队,为《文史哲》杂志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中国古典学术文化走出国门。
2017年4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山东大学时专门走进了《文史哲》杂志编辑部。李克强视察《文史哲》编辑部,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传递了中国政府对弘扬传统文化、研究古典学术等文化工作的支持与鼓励的信号。
经典判断
作为著名史学家,王学典是山东省多项重大文化活动的主持者、参与者和重要智囊。他领衔主持的《山东文献集成》,作为山东省政府特批项目, 是有史以来山东学界对山东历代典籍最大规模的整理。王学典不仅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也潜心于著书立说。他长期致力于史学理论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思潮研究。
1.改革开放以来,在寻找中国崛起背后支撑因素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现代性因素正在得到重新认识。
2.《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是执政党和中央政府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昭示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苏和新生。传统文化复兴结束了民间自发的阶段,开始进入政府主导的新时期。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因而告别了那种群龙无首、自由无序、泥沙俱下乃至泡沫横飞的状态,走上秩序化轨道。
3.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十八大以来最为重大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事件,这意味着困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自卑情结终于走到了尽头。
王学典在《文史哲》杂志编辑部。秋歌 摄
4.儒学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堪与自由主义相抗衡的重要思想流派;中国大陆正在真正成为世界儒学研究的中心。
5.儒学的体系化建构业已取得重大突破。在人文社会科学纷纷朝儒学转向之际,原本就从事儒学研究的哲学领域的学者,早已不满足于“照着讲”的儒学史研究,开始了“接着讲”的哲学建构。目前,大规模的文献整理仍是儒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方式已由大型丛书的编撰影印,进入精细化的“深加工”时代。
他人说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而先生正是一个做事注重细节且力求完美的人。2014年12月21日,《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新书发布会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与商务印书馆联合在北京举办。11月25日,先生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推敲会议邀请函的措词,会议主要议题的表述方式被改过一遍又一遍,先生一直忙到晚上七点才离开办公室。——摘自汤莹文章 一叶知秋”的鉴别力和概括力
其实,现在的王学典也和很多媒体所报道不同。他本人是一个慈祥和蔼的人,他的白眉给他增加的不是“杀气”,而是像太白金星身上一样的“仙气”。但他不是神仙,他今日的成就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他,一个学历史的人,曾经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研究精读89页的黑格尔《小逻辑》的“导论”。——摘自 张媛媛文章 『白眉学者』寻路『文史复兴』
他博览群书,也许是因为天生对人文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王学典无论是上课还是讲座,都充满了激情。他的学生中有人调侃说,听王老师讲课是不敢睡觉的,容易被这抑扬顿挫的语调惊醒。——摘自山东大学公众号/王学典:白眉学者”的文史情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