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起源与变迁
龙山时期家户结构与社会组织形态试探
马 新(5)
当代学术纵览
文献·长时段·比较眼光——东亚行纪研究方法刍议
张伯伟(17)
中国哲学研究
中国早期理性选择论
王中江(26)
墨家的思想文化贡献及其所存在的问题
丁为祥(46)
“玄”“妙”字义与《老子》生成哲学
邓 锐(57)
金岳霖问题——从逻辑的角度看
刘新文(69)
附:讨论与回应
荣立武 苏庆辉 梁飞 马明辉 刘新文(80)
从刘昼“恨不学属文”看魏齐之际的习文风气
王 彬(101)
传宣与宋代君主个人意旨的传达
丁义珏(117)
学术史研究
为乾嘉学派正名
——从古书通例法看乾嘉学派在科学上的功过
马来平(132)
冲突下的暗合:论阮元与章学诚的学术交集
屈 宁(143)
文史新考
新出文献与先秦“世系”类材料的流传
杨 博(154)
龙山时期家户结构与社会组织形态试探
摘 要:龙山时期处在重要的历史变动期,尽管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社会组织各有不同,但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可明确,其中,最基本的生活单位是家户,最基本的经济单位是父系大家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家族。在文明起源与发展中,原有的血缘组织并未被地缘组织所取代,而是经历了一系列聚合、裂解与重组,形成了以城邑为主导的宗法血缘组织形态。龙山文化形态与古代世界普遍发现的城邦政体并不具有结构上的相似性,中国古代文明有着自身独特的起源与发展路径。
关键词:龙山文化;社会组织;血缘组织;文明起源
作 者:马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文献·长时段·比较眼光
——东亚行纪研究方法刍议
摘 要:“行纪”的概念,韩国、日本和部分中国学者喜欢用“燕行录”表示,但无论是从文体渊源、概念中立还是现代学术研究的“共名”来看,仍然以“行纪”之称较为恰当。可从文献、长时段和比较眼光三方面讨论东亚行纪的研究方法。所谓文献方法,不只是稀见文献的挖掘、不同传写本的校订以及一般意义上的解题序录,而是强调从文献异同中发现其背后的思想动因,以及赝作形成的文化心理。长时段是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的史学概念,尤其适用于心态史的研究。行纪资料本身是一系列连续性的文献,但如果想较为准确地发现一个缓慢的、层积的历史结构的“断裂点”,就必须使用长时段的方法。这一概念虽然源自过去,但其研究指归却是朝向未来的。比较是研究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将比较的视野从小到大列举,则有一书的比较、同一系列中不同书的比较和不同系列书的比较。相对于胡适当年所说的“三术”,今日人文学研究的“新三术”就是历史的眼光、比较的研究和多元的观念。
关键词:行纪;文献;长时段;比较
作 者:张伯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早期理性选择论
摘 要:作为中国早期理性主义、合理主义一部分的理性选择论,包括了一些彼此相关的论题和论域,如什么是值得人做的和人能够做什么,什么是人的行为的驱动力,什么是人实现自我选择和目标的最佳方式,人的行为结果如何被优化乃至最大化,人的理性是否能够使人的选择和行为愿其所愿、得其所得,对这些论题的思考和提出的主张,在东周不同学派中有着复杂多样的表达。正如个体和社会的理性选择行为及其概念化过程伴随着人类整体文明的适应和演进那样,古代中国文明的适应和演进也是在个体和社会的理性选择行为及其概念化的相互作用中展开的。
关键词:早期中国;偏好;理性;选择;意外
作 者:王中江,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墨家的思想文化贡献及其所存在的问题
摘 要:在中国思想史中,墨家是一个最奇特的思想流派。一方面,它对国人思想影响之深,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一种对墨家的强烈期待,但作为一个思想学派,墨家却在秦统一后彻底“中绝”了;另一方面,就献身精神与拯救热情而言,墨家最为高尚,也最富于献身精神,但却又被古代主流思想家批评为“无父”“反天下之心”。就对中国思想文化之贡献而言,中国人从平等追求、兼爱情怀一直到所谓“明是非”“审治乱”的逻辑,实际上都出自墨家;但中国古代社会之周期性震荡,民众之唯利是图、麻木不仁乃至于以邻为壑,似乎也都与墨家的作用后果存在着分不开的联系。因此,对于墨家,人们在表示敬仰、钦佩的同时,又不能不报以沉重而又苦涩的反思。
关键词:墨家;思想文化;客观基础;主体根源;反思
作 者:丁为祥,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玄”“妙”字义与《老子》生成哲学
摘 要:《老子》产生了中国古代系统的生成哲学,影响深远。因为甲骨文和金文研究晚出,所以历来对《老子》的解读多从汉代文字出发,从而造成对《老子》历史本义的一定偏离。《老子》用“玄”字与“妙”字表达具体而深刻的哲学含义。“玄”字本与生殖有关,《老子》借以比喻万物生成;“妙”字的产生与“玄”密切相关,发展出更为具体的生成之义。《老子》由这两个字延伸出了若干生成哲学上的核心概念与命题,由此阐发了完整时空范围内万物生成的本原与方式等哲学思想。汉代此二字的字形与字义均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这两个字的历史本义及由其延伸出的概念与命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遮蔽,有必要结合对古文字的考察来厘清《老子》中所蕴含生成哲学的原初样貌。
关键词:《老子》;玄;妙;生成哲学
作 者:邓锐,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国际长安学研究院副教授
金岳霖问题——从逻辑的角度看
摘 要:“金岳霖问题”指的是金岳霖在1930年提出的“中国哲学”问题,这个问题有两个先决问题。第一个先决问题是:先秦诸子讨论的问题是不是哲学问题,先秦诸子有没有逻辑,如果有的话这个逻辑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第二个先决问题的关键则在于逻辑一元论。逻辑的一元论看法要求助于现代哲学家的一种基础倾向,金岳霖在自己后来出版的《逻辑》《论道》《知识论》等著述中,援引皮尔士的“样型凭借区分”学说来说明逻辑与逻辑系统、实质与形式之间的区别,以支持逻辑一元论。如果把两个先决问题中的后者解释成前者的必要条件,那么金岳霖的这些工作以及沈有鼎、张清宇等人对墨家逻辑的研究就可以被解释为对“金岳霖问题”所做的回答。
关键词:金岳霖问题;逻辑一元论;逻辑与逻辑系统;样型凭借区分;“侔”式推论
作 者:刘新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讨论与回应作者:荣立武,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概念与推理研究所副教授;苏庆辉,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研究员;梁飞,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概念与推理研究所副教授;马明辉,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从刘昼“恨不学属文”看魏齐之际的习文风气
摘 要:《北齐书·刘昼传》记载了传主求取秀才、作文献赋的经历,刘昼对举秀才的执着既来源于身边师友的示范,又受到当时人对秀才观感的潜在影响。同时,他不甘察举入仕的失败,采用献赋邢卲、魏收的方法试图混迹士林,亦未成功,终于发出“恨不学属文”的感慨。北魏中期以降文雅大盛的局面是古人基于其所处官场、士林的运作逻辑,在日常行为中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形成合力而产生的现象。
关键词:刘昼;北朝;习文风气;官场;士林;仕进
作 者:王彬,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助理研究员
传宣与宋代君主个人意旨的传达
摘 要:传宣是宋代君主通过宦官或其他臣僚,将个人意旨以口头形式传达给机构或个人的活动。君主个人意旨是在形式上刻意与宰相及外朝切割,表现君王“个人”的态度和意见。宋代传宣因应用场合和目的分为禁中传宣三司或各库务取索财物、传宣有司以处理政务以及传宣臣僚个人以表慰谕等三类。传宣取索十分频密,“君主个人”的身份因之介入到过多细务而影响了皇命的郑重与威严。传宣二府及有司的行政类传宣相对正式,与内批、御批、手诏等文书载体一同在日常行政中表达“中旨”。传宣的仪式是皇权的展现、君臣关系的再次确认。在抚问、赐予礼物等场景下,中使传宣本身就是皇帝对臣僚个人恩礼的重要表现。三类传宣名义上虽是口头传旨,实际上要么已经文书化,要么正在经历文书化。甚至在传宣之外更为自由的“密谕”都有文字留底。复杂繁密的宋代传宣制度,确实是为了准确表达君主个人意见、凸显君主个人形象,但并不是要建立一套围绕皇帝个人展开的行政系统,而是在既有行政秩序中既合理借重君主个人形象、个人意旨,又不至于令其破坏日常行政秩序。
关键词:传宣;宋代;皇帝;个人意旨;皇权
作 者:丁义珏,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
为乾嘉学派正名
——从古书通例法看乾嘉学派在科学上的功过
摘 要:长期以来,一直盛行着“乾嘉考据学是18世纪中国科学发展阻力”的观点。然而研究表明,乾嘉学派所运用的主干方法——古书通例法具有科学性质,该方法促进了中国传统科学的复兴和对西方科学的消化、吸收。从古书通例法的角度看,乾嘉考据学在科学上至少具有四大功劳:1.促成了中国传统科学自立自强的热潮;2.带动了对西方科学的全面消化与吸收;3.更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4.为科学发展开辟了道路。乾嘉学派在科学上基本上是沿着前辈的足迹行走在发展中国传统科学的大道上,并且取得了更加骄人的成绩。尽管乾嘉学派具有“西学中源”等缺陷,但总体而言,乾嘉学派在科学上是功大于过的。
关键词:古书通例法;乾嘉学派;科学功过
作 者:马来平,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冲突下的暗合:论阮元与章学诚的学术交集
摘 要:阮元与章学诚虽然学术风格迥异,亦无直接学术联系,但却不乏学术交集,主要表现为:阮元不仅阅读甚至选刻过《文史通义》,将其作为《国史儒林传稿》的重要史源,而且对清代浙东史学颇为关注,为浙东学人依次立传,与章学诚晚年撰写《浙东学术》的举动正相映照。在史学观念上,阮元提出必须借助历史文本分析的方法,从中体察史家之“命意”,亦与章氏“史意”说相发明。凡此种种暗合,根本上源于二人经史观的契合,尤其是对史学经世价值的高度重视。章学诚强调“六经皆史”,以史统经,阮元亦以史学为一切学问致用之前提,这一相似的史学情结及其所暗含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的学术情怀,是阮元与清中叶其他有识学者理解和接受《文史通义》的重要前提,他们构成了《文史通义》最早的阅读群体。不过,阮元对理学思维的排斥,又决定了他对《文史通义》和浙东史学的认知是有限的,甚至是割裂的,他所感兴趣的主要是后者“重史”的观念和“经世”的旨趣,以及部分具体的历史编纂学主张和史传作品,至于章氏那套最为核心的主于逻辑推演和理论建构的偏形而上的“独断之学”,则较为排斥。这一思想局限,是乾嘉时期普遍重材料而轻理论的学风流弊的缩影,也是章学诚生前难以跻身主流学界的主要障碍。
关键词:阮元;章学诚;《文史通义》;《儒林传稿》
作 者:屈宁,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新出文献与先秦“世系”类材料的流传
摘 要:新出文献为讨论先秦时期的“世系”类材料提供了绝佳的视角。“世系”类材料由“世系”类文献、资料组成。祀谱、颂扬是“世系”类文献的流传主体。祀谱类“世系”文献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记录着祖先名号、功业及宗族权力的代际传承。颂扬类“世系”文献较祀谱类更进一步,将地缘因素纳入视野。经过系统整理,“世系”类资料被纳入成篇的文章,从中可见不同地域、不同姓族的地缘、血缘间相互串联,汇聚为多元一体的华夏族群世系。宗庙祭祀中追溯祖先系谱以确认自身位置是“世系”文献流传的原初动力。在周代宗法社会情境之下,因其作为贵族子弟的教育材料而成为社会共同文化背景,“世系”类材料被经常使用在宴饮会盟、臣下进谏、著书立说等不同情境。以清华简为代表的楚竹书“世系”类文献在楚地的整理、流传亦体现出“多闻善败以鉴戒”的叙事主题。
关键词:清华简;楚竹书;世系;简帛典籍
作 者:杨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副研究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