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吴起原本是卫国人。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吴起的家庭本来十分富裕,但是,吴起为了仕途上的成就,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
孙子吴起列传中的吴起是哪国人(吴起是哪国人)
公元前412年,吴起来到鲁国。彼时,齐国攻打鲁国,吴起率军击败了齐国大军。不过,为鲁国立下战功的吴起,还是遭到了猜忌。于是,他离开鲁国,前往魏国。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领,派遣他进攻秦国。在此期间,吴起百战百胜,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于是,魏文侯设立西河郡,并交给了吴起来执掌。魏文侯去世后,吴起继续辅佐魏武侯。公元前387年,吴起率军进攻齐国,让后者吃到了败仗。
由此,吴起在魏国可谓大展拳脚,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不久之后,吴起就离开魏国,前往楚国了。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
一方面,这是因为吴起在魏国遭到陷害。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吴起镇守西河郡的时候,在和秦国的交战中多次立下战功,拥有非常高的威望。而这,引起了魏国相国公叔痤的妒忌。于是,公叔痤经常在魏武侯面前陷害吴起。长此以往,魏武侯也开始猜忌吴起这位武将。吴起害怕被魏武侯加害,这才被迫离开魏国的。在吴起离开魏国后,公叔痤坐稳了魏国相国的宝座。
并且,吴起虽然是一位武将。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文臣和武将的界限,是比较模糊。所以,对于吴起来说,也对相国这一官职虎视眈眈。毕竟,吴起早在离开家乡的时候,就留下了要当宰相的承诺,这促使他非常渴望仕途上的进步。
魏武侯即位后,在魏国设立了相国这一官职。彼时,吴起认为自己的战功,能够胜任这个重要的官职。不过,魏武侯一开始册封田文为相国。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的田文,和后来的孟尝君田文,不是同一个人。大约在公元前387年,田文去世,魏武侯又任命公叔痤为相国。连续两次错过相国的宝座,这让吴起心怀不满,认为自己在魏国不会有出头之日了。换而言之,这意味着吴起始终没有获得魏武侯的信任。
二
另一方面,离开魏国后,吴起可以投奔的诸侯国并不多。对于韩国和赵国来说,和魏国都出自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初期,这三个诸侯国还是比较团结,经常一起行动。比如魏文侯四十二年,赵、魏、韩联军大举进攻齐国,一直攻到了齐国的长城,田和被迫割地求和。赵、魏、韩在与齐国的战争中,获得了大片的土地。
因此,一旦吴起来到韩国或者赵国,很可能会被送回魏国,这是吴起不能承受的风险。而就秦国和齐国来说,则对吴起怀有敌意。吴起在魏国执掌兵马期间,和秦国、齐国都有交手的经历。值得注意的是,吴起在鲁国期间,已经击败过齐国大军了。所以,吴起来到秦国或者齐国的话,显然有被对方直接杀掉的风险。
至于北边的燕国,不仅距离相对较远,自身的实力也相对有限,这自然不是吴起考虑的对象。如果吴起来到燕国,很可能不会再东山再起了。在此背景下,楚国不仅实力强大,而且当时在位的楚悼王,是一位求贤若渴的君主,对于吴起来说,投奔楚国,无疑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三
公元前387年,吴起来到楚国后,楚悼王立即将宛城交给他来执掌。宛城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是当时楚国都城外最大的城池。由此,吴起刚刚来到楚国,就获得了楚悼王的重用。一年后,因为将宛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吴起获得了令尹这一官职。对于楚国的令尹,和其他诸侯国的相国、丞相一样,都可以说是百官之首了。因此,吴起终于实现了当初的承诺。当然,为了报答楚悼王的知遇之恩,吴起决定在楚国推行一场变法,这就是吴起变法。
对于吴起变法来说,借鉴了魏国的李悝变法,不仅注重对楚国宗室权力的削弱,而且主张加强官吏的考核,并注重士兵的训练。经过吴起变法的洗礼后,楚国的整体实力得到增强。公元前381年,吴起率领大军争霸中原,击败了魏国大军。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如果商鞅变法后的商鞅一样,吴起变法后的吴起,也没有获得善终的结局。得知吴起击败魏国的消息后,楚悼王非常兴奋,在这一年突然病逝。因为失去楚悼王的保护,吴起回到楚国后,马上就遭到了楚国宗室的围攻,最终丢掉了性命。
对于吴起的结局来说,自然是比较凄凉的。不过,吴起的成就,还是获得了历代王朝的高度评价。比如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以西周开国大臣、军师吕尚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为武成王,……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吴起便是其中之一。在宋明时期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广名将传》等,亦将吴起列于其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