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十八年三月,御史余敏、丁浩,告发户部侍郎郭桓,伙同北平布政司赵全德等人,合谋贪污钱粮两千四百多万石。朱元璋通过追查,认定六部大多数官员都是郭桓同党。一直株连到府县,上至侍郎,下至粮长,共杀掉三万余人,“百姓中产之家皆破”,六部的尚书全成了光杆司令,手下的办事员都给杀光了。
石悦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写道,此案疑点甚多。
郭桓案(郭桓案是怎么回事)
第一、据史料记载,洪武十八年前后,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两千多万石,郭桓不过区区一侍郎(副部级),如何有能力贪污国家一年的收入?
第二,朱元璋当时已设立了锦衣卫,朝廷主要官员都在密探的监视之下。朱元璋自从废除丞相制度以后,事必亲躬,如果一次有几百万石粮食没有入库,他不可能不知道,还要等到御史来告发?
第三,贪污这种事,一般是参与的人越少越好。既安全,分得的钱也更多。就算郭桓有这样的能力,又何必将户、刑、礼、兵、工、吏部的人全拉进来?
综合起来看,郭桓贪污应该是真的,只不过贪污的数量没那么大,也没拉那么多人入伙。六部官员受株连的主要原因,是互相揭发,以求立功自保。结果每个人的一些细小过失都被揪出来,统统并入郭桓案处理。
府县官员及富户被杀,也是基于类似的原因。“过水不冷田”,经手钱粮的大小官员,多少都有贪污的行为。贪污的数量与官职相匹配,一般也认为“合理”,毕竟明朝官员的俸禄不高,干干净净做官,很难过上体面的生活。
现在因郭桓案,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事,都连底儿掀出来了。朱元璋因为幼年时的经历,最恨贪官,一怒之下,几乎将整个官僚体系杀了个精光。
洪武朝的官员,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催的官员了。史料记载,官员们每天上朝前,都要跟家人举行告别仪式,将后事交代清楚。散朝如果活着回来,就会举家庆贺,因为又多活了一天。
但能不能辞职不干呢?也不行。“奸贪无福小人,故行诽谤,皆说朝廷官难做。”诽谤朝廷是重罪,你想走也走不了。
明史研究者普遍认为,严刑峻法、心理阴影、密探制度等,是导致朱元璋大开杀戒的根本因素。但石悦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分析,朱元璋这样做,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消灭富户,将一切社会资源掌控于朝廷手中,这样才能避免社会动荡。
朱元璋的人生经历我们都知道,出身于社会最底层,还当过和尚。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见识了上层社会的力量。朱元璋能得天下,真正靠的还是军阀。他深知,多数情况下,改朝换代,也只是不同社会力量的重组。
现在他要将每一股势力都消灭在萌芽阶段,彻底粉碎。朱家的江山才能万代永固。所以朱元璋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杀贪官,其实是希望官僚力量始终呈碎片化。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好书。它不是一部小说,取材于《明史》等正史,内容皆有出处,行文严谨。却像小说一样好看,语言平实不乏幽默,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令人读来欲罢不能。
石悦当年在天涯写作《明朝那些事儿》,是没有任何功利心的,纯粹是为了写一部“更好看”的明史。每天更新两千字,三年磨一剑,《明朝那些事儿》终于完结时,石悦共写2052000字。在网络小说盛行的当下,两百万字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若要写一部完全尊重历史、严谨的小说体史书,这何其不易!
也因此,石悦在写作过程中,便收获粉丝无数。他的帖子下,每天有上百万人追更留言。作品完结后,出版社第一时间联系他出书。《明朝那些事儿》一版再版,迄今为止,已售出上千万册,石悦本人获版税收入近四千万元。
《明朝那些事儿(最新增补版套装共9册)》已经问世,由明史专家毛佩奇老先生亲自审定,新版做了百余处的修订,包装精美。建议喜爱历史的朋友购买阅读,也非常适合作为礼物送给亲友。点击下面的“去看看”,可进入平台购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