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文化已成为中山的城市品牌,图为孙中山故居。资料图片
编者按
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人文相通,大湾区11座城市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根脉。今日,“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正式发布,首批五条游径分别为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五条游径如叶脉般在大湾区版图延伸,联结起粤港澳三地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
“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将分布在大湾区版图上的文化遗迹串珠成链,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可以触摸、可游玩体验,勾连我们对人文湾区的共同情感和认知,让我们聆听优秀岭南文化的足音,向世人展现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的岭南文化魅力。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问脉湾区——行读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全媒体报道。首期推出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报道,敬请垂注。
雨后的翠亨村分外清幽,孙中山故里景区恢复开放后游人渐多。1894年,年仅18岁的孙中山在这里写下《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之主张。此后,孙中山走出故乡,在香港、澳门、广州等地求学、开展革命活动,在粤港澳三地留下诸多重要史迹。
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看来,打造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是因为孙中山思想文化中包含着粤港澳三地居民最大的情感共鸣——一种深厚的爱国情怀。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认为,通过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今天的人们可以重新走进孙中山和他的时代,重温近代中国走向复兴的进程。
中山澳门遗迹见证医人到医国转变
“他从中山走出,在澳门和香港学成行医,从医人到医国,走上了革命之路。”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办公室主任郭昉凌说。
在中山,除了有闻名遐迩的翠亨村孙中山故里,还于10年前在石岐孙文路建成了一条孙中山史迹径。
孙文路骑楼街颇具南洋风情,从西山脚到岐江河边,短短800米的路程,缩影展示了孙中山的革命人生。中山海外同志纪念社及中山纪念图书馆牌坊、香山商会、中西药局、日昇银铺、天字码头等史迹点将游人拉回到孙中山革命的倥偬岁月。
不远处街角立有一尊青年孙中山雕像,手拿听诊器端坐桌边准备问诊。1892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并获得华人首张行医执照,随即去往澳门镜湖医院行医,成为澳门第一位华人西医。由于受到排挤,1893年,孙中山转至广州行医,并向镜湖医院借钱在石岐创立了中西药局。
郭昉凌告诉记者,当年孙中山曾在澳门和广州开设西药铺,在澳门草堆街的叫中西药局,在广州冼基东街的叫东西药局。石岐孙文路的中西药局则保留了三层清代骑楼建筑。“孙中山当年以药局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在日昇银铺、中西药局的史迹点,印证着孙中山从医人到医国的转变。”
史迹径的终点延伸至岐江边,昔日的天字码头已无踪迹,只留桥墩述说往事。
1912年4月,民国始肇,就任三个月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辞职,5月,他受聘全国铁路督办,返乡探亲,短暂逗留后从天字码头登船离开,自此再未踏足故土。如今,天字码头的史迹点设一尊孙中山伫立船上举首眺望的塑像,寓意深远。
广州史迹印证孙中山革命求索历程
“如果说香港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发轫地,那么广州就是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实践的基地和大本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说。在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的摸查梳理过程中,省考古所在全省共发现233处文化遗产资源点,广州一城多达50余处,占据非常重要的比重。
孙中山研究专家、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张磊表示,孙中山曾在广州学习和长期战斗,从青年时期曾经入读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校,到他最后北上时从陆海军大元帅府离开,留下了多处重要史迹点。
回顾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在他领导的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十次武装起义中,三次发生在广州。他更是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从广州滨江两岸的孙中山大元帅府、孙逸仙纪念医院,到广州老城区东风路、越华路一带的中山纪念堂、国民政府旧址、“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再到国民党一大旧址、咨议局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孙中山异常曲折艰辛的革命实践之路,潜藏在广州市区内数十处革命史迹点中。
杨琪告诉记者,1912年,孙中山曾率领各界人士到黄花岗主持公祭,如今墓园高大牌坊上“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即为孙中山亲笔所写。更有史料记载,孙中山曾五次祭奠黄花岗72英烈,并评价起义“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沿先烈路向西南经陵园西路,在茂密松柏围绕下,有一组坐北朝南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是广东咨议局旧址,也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所在地。
建筑为仿西方古罗马式的议会大楼,穿过四根罗马柱形式门廊,走进一楼大堂,圆形穹顶通透敞亮,南面墙上悬挂着一张巨幅孙中山的戎装照,让人联想起中学教科书上的照片。杨琪告诉记者,孙中山生前的戎装照屈指可数,这张照片正是孙中山1917年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时在此处拍摄。
与之遥相呼应,位于广州河南滨江路段的孙中山大元帅府,两度成为孙中山的帅府。“孙中山在广州发动了两次护法运动,分别讨伐北洋军阀、桂系军阀,主要阵地就在大元帅府。”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陈列研究部主任李兴国说。
“革命运动屡次失败,孙中山最终找到了一条解决之道,就是国共合作。”杨琪说,大元帅府、国民党一大旧址是孙中山酝酿、思考并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摇篮地、见证地,黄埔军校旧址则是孙中山探索国共合作的实践地。
复兴中华孙中山提出建“南方大港”
早在1996年,香港中西区就设立了一条孙中山史迹径。从香港大学般咸道起步延伸至中环德己立街20号,15个史迹点,勾勒出孙中山在香港求学及革命思想孕育的过程。
香港西环般咸道94号,香港大学最古老的建筑陆佑堂前熙熙攘攘,一个硕大艺术装置矗立一旁,由多个立体方块组成,用手轻轻拨转方块,或显现孙中山肖像,或有“医学”等字眼。
1923年春天,正是在香港大学陆佑堂,孙中山向在场学生作演讲。“演讲完以后,学生们将他团团围住,抛上半空,以示支持。”香港历史博物馆原总馆长、香港中文大学名誉高级研究员丁新豹说,孙中山曾在香港求学长达8年,在香港西医书院度过了5年之久。
循着史迹径地图追溯,拔萃书院、中央书院、西医书院……孙中山的求学之路跃然眼前。踏上香港的孙中山史迹径,诸多史迹点串联起对孙中山在广州、澳门等地开展革命活动的联想。
考入香港西医书院前,孙中山曾在广州博济医院学医。今天的广州沿江西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还立有一块方尖碑,上刻有“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当年他一边学医,一边联络同志,开展革命活动。
2016年,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际,由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共同举办的“高瞻远瞩——孙中山的经济建设计划”展览在香港孙中山纪念馆举行,展览获得空前反响。
杨琪颇有感触地说,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在广州建设“南方大港”等一系列宏伟设想。“今天来看大多数已实现,或超额实现。”
不久前,张磊刚从《孙中山选集》上卷中找到孙中山当时画下的地图,广州、香港、澳门、东莞、佛山、江门等今天的大湾区多个城市都在规划内。张磊说,孙中山提出的这个“世界大港”构想恰恰印证了发展城市群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充分的客观条件。“可以说,百年前孙中山就有了一个大湾区梦。”
如今,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的出炉牵动着学术界的关注。在中山大学教授、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赵立彬看来,粤港澳地区是孙中山革命活动最重要的核心地区之一,又是孙中山先生的桑梓所在,诸多史迹点对于孙中山的成长、思想的形成、革命活动的开展、感情的寄托,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的意义在于,踏上游径,聆听百年中国走向强大的历史足音,感受伟人爱国情怀,激发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
策划 孙国英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黄堃媛
通讯员 许文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