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略论《滨州通史》系列的艺术之美与中医之道

略论《滨州通史》系列的艺术之美与中医之道

略论《滨州通史》系列的艺术之美与中医之道从中所领略或感受到的是,自远古石器时代以降,滨州先民伴随着大禹治水的足迹,脚踩往昔秦砖汉瓦,手抚大地任督二脉,筚路蓝缕,拓荒走来,挥洒演绎了海岱

王大生

拜读皇皇四卷《滨州通史》,纵览滨州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酷若久慕滨州甘美历史文化特色的饕餮盛宴,颇为人生极美妙的精神享受!从中所领略或感受到的是,自远古石器时代以降,滨州先民伴随着大禹治水的足迹,脚踩往昔秦砖汉瓦,手抚大地任督二脉,筚路蓝缕,拓荒走来,挥洒演绎了海岱间历史的丹青长卷,历经岁月沧桑创造了千古历史文明。欣赏品尝这凝聚着先人气息聪明智慧的文化篇章,陡然想起了毛主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之英明论断!

滨州文史_滨州市历史文化_了解滨州文化

天下文脉,通史为宗。史家著述,通史为难。《滨州通史》主编李象润先生是其著述团队的学术代表,他知难而进,自新世纪之初访名家、学名师,组织和广泛联系文史界同仁及爱好者深入进行文史研究和探索区域文化方面的挖掘与整理,不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为了把滨州历史文化做得更好,他殚精竭力,奋勇登攀,不局限于在史书资料中寻觅,更是注重从社会实践中寻找探索似乎带有肤温的人文资源。他数十次行走滨州九十四公里黄河河段,从田拐村到三岔口,详尽考察其历史和自然风物中的内在联系,省、市内诸考古现场哪里有考古出土信息,哪里就会留下他疲惫的身影。

他还多次踏勘小清河和徒骇河流域,从河流改道与清淤中发现蛛丝马迹和唐宋古物,倡导了“315”徒骇河清河镇杜桥汉墓考古,第一次确定了“杜桥汉墓”之历史定位,改变了我市汉代文物出土无确切记载的历史。

滨州文史_了解滨州文化_滨州市历史文化

我是一名文史爱好者,捧读《滨州通史》,令吾敬然,看到的似乎是活的、带有温度的历史风云变换和典籍文献,故倍感《滨州通史》具“入古深、取法广、面貌新”之学术特色。皇皇巨著丹青流光,颇有“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之意境,必将影响久远和广为传播!

一、《滨州通史》系列的书法艺术和装帧之美

滨州是齐文化和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秦汉大儒伏生故里,其所形成的农耕文明与河海文明在历史上先后多次累进繁荣,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史上占有重镇沃土的一席之地。为把滨州历史梳理清楚,李象润先生带领《滨州通史》的编纂团队集思广益,定凡例、分事任、广搜寻、详参订,情浸故土,勠力同心,历经数十年寒冬酷暑,长期深耕,借助有限的历史史料和考古发现以及亲历亲为亲闻的新成果,甚至是轶闻与民俗等素材,悉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精心厘清,是继完成八卷本《滨州区域文化通览》之后,溯及远古,详至当代,完成了记述和反映滨州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之前所未有的又一系统性、学术性的历史学术鸿篇。捧读《滨州通史》,全书分为《先秦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宋金元卷》《明清卷》《民国卷》四卷,计约150万余字。全景展示南山岩岩,北海泱泱,大河中流,齐源沃壤,从先秦至中华民国时期无不涉猎,且内容丰富详尽,颇感实为滨州万年沧海桑田、天地轮回巨变之最为壮美的历史画卷。

今天的滨州人,从中可以较为清晰的洞悉先秦时期的“河济之间的文化繁荣、交通枢纽和东方重镇”,通览其“两次文化大繁荣、三条东西古道、太公复齐、渔盐之利”;洞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一统及其后的碰撞与融合”,通览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多元文化繁荣、思想解放、民族融合”;洞悉隋唐五代时期的“帝国统治下的盛世景观和全面发展”,通览其“滨州因盐设置、海陆交通要道、中外交流、文化异彩纷呈”;洞悉宋金元时期的“战乱频仍的战略要冲和经济文化名枢”,通览其“政权对峙、军事重镇、民族频繁交流、文风蔚起”;洞悉明清时期的“社会稳定中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移民涌入、家族兴起”,通览“社会稳定、商品经济、大规模移民、仕宦大族”;洞悉民国时期的“大动荡大转变的抵御外侮和民族解放”,通览其社会“大动荡大转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变革”,委实是集滨州上下五千年发展轨迹之大成、历史长卷中的“清明上河图”。

人们常说,爱国就要爱家乡,爱家乡就要爱家乡的沃野平畴与其传统文化。由此而论,其著述是著作者们献给家乡人民的一份厚重大礼!

《滨州通史》体例设计合理,尊古而不泥古,特色鲜明,善于外借智慧,努力厚植本心,极具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之美。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其惠题书名;已故著名历史与考古学大家李学勤教授和著名秦汉史专家安作璋教授为其担任学术顾问,认真审读全书初稿并分别作序。滨州乡贤:国务院学部委员著名当代民俗民艺与艺术学学科的主要创始人张道一和中国书协第八届副主席张建会、上海著名书法家戴小京、北京著名书法家苗培红又分别为先秦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宋金元卷、明清卷、民国卷题签。另,史学泰斗安作璋和著名国画大家张大石头先生还分别题词“览前史之得失,为当代之龟镜”、“著史资政,爱国恋乡”以褒奖,封底所见已故黄河三角洲画派领军人物王善杰先生的篆刻圆形“滨州通史”字样煜煜生辉。《阳信通史》封四请石庆先生篆刻,《惠民通史》封四又请苗建新先生治印,《阳信通史》和各县区通史都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市委老领导董风基书记题写书名。故《滨州通史》系列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学者的书法艺术之美,与其深厚的学术内蕴互为表里,展卷大有赏心悦目之胜概。领导、学者与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增彩,锦上添花,艺术魅力愈加显现。是书四卷封面,均由主编李象润先生精心设计,君之情感所寄,匠心独具,可见一斑。

李象润先生对于书法艺术亦有童子功,自幼受家传《芥子园画谱》启蒙,于汉隶和中国书法史下过苦工,对孔子书法和其历史文化地位颇有研究,1995年被评为“山东优秀青年书法家”,2000年省书协组织出版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系列之《李象润书法集》,发表有《孔子对中国书法的巨大贡献》《万里黄河流淌出中国书法》《古隶大美论》等学术文章,在书法界颇有影响。《滨州通史》封底四个六国古隶题字便是李象润先生的书法艺术。《滨州通史》出版数月后,李象润先生带领名山事业专家团队又推出的《滨州十大历史名人》(孙武、伏生、东方朔、董永、蒋少游、展子虔、范仲淹、杜受田、吴式芬、游百川)海瓷艺术荣获山东省第十届泰山文艺奖一等奖,愈加彰显滨州区域历史文化底蕴之深邃。除此之外,该书的出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与支持,2018年《滨州通史》荣获山东省历史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年荣膺山东省社科奖。更加可喜的是,在《滨州通史》出版影响的鼓舞与带动下,滨州市属各县区《博兴通史》《阳信通史》《惠民通史》等编撰工作也相继迅速展开。《滨州通史》系列矩阵集成,是从文化自信到历史自信在滨州的鲜活实践。李象润先生和他的学术团队一路豪迈走来,谱写了一曲从未有过的滨州地方通史交响新乐章。可以说,从《滨州通史》到《阳信通史》等既是史学著述精品又颇具体例设计、文学书法与装帧艺术之大美,故难免使人常有展读其书香墨韵,即生思如泉涌之畅快感。

二、《滨州通史》与中医之道

自《黄帝内经》以降,历代文史贤达无不洞悉中医典籍,他们多集学者、史官、医家于一身。文史通医,大概基于此。

鉴真和尚东渡,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便是对医药学知识的传授,在日本被奉为医药始祖。

源于范仲淹的历史典故“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不但在中医界广为传颂,在民间也几乎是妇孺皆知。司马迁是历史上最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但是中医的脉诊却是他首次将其记录于《史记》正史之中。

滨州乡贤,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东方朔,同时也是被誉为神医的医学家。明代王象晋既是文学家,又是著名医学家。在几乎所有国学大师都否定和批判中医的中华民国时期,唯独近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对中医情有独钟,他认为西医是“身体观”,中医是“生命观”,这皆充分说明和验证了古代名医学家,多必是先在文学方面取得高深修养造诣的客观事实。

自先秦、两汉、唐、宋至明、清时期,文学和医学的相互融合,既展现出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又展现出了文学类型的多元化,这便是世人所传颂的自古“文医不分家”。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和医学相互交融不可分割,对后世文学和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成为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象润先生致力于文史研究二十年如一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是全市史学工作的学术带头人,其著述等身,声华于齐鲁,颇得社会与史学泰斗大家交口以赞。他在酷爱文学、史学、书法艺术等的同时,亦钟情于中医传统医学,不但熟知阴阳五行、脏腑辨证、四诊八纲,对经络学说、子午流注亦是了然于胸。

2010年启动《滨州区域文化通览》编撰工作时,就着眼酝酿《滨州通史》的编撰工作,受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及传统医学理论的启示,及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总司人体阴阳诸经理论的影响,精思极虑,巧妙谋划,以《滨州通史》(四卷本)与《滨州区域文化通览》(八卷本)构建起滨州史学“四梁八柱”工程的宏观架构。用他的话说,称作“手抚人体任督二脉通,书写滨州史学新篇章”。

李象润先生和《滨州通史》的著作者们,殚精竭力,博览群书,其精神十分可亲可敬。纵观其学术成就,颇多创新论证让人茅塞顿开与振奋。

其中首次明确提出滨州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和源头的新论证,受到李学勤和安作璋先生的学术支持。史学大家李学勤说:“种种迹象表明,姜太公建立齐国是从中原地区顺流而下,在济水下游,今黄河两岸的滨城、博兴一带建国的可能性最大,而从陆路到临淄直接去建国的可能性极小。”这似乎是对滨州一带成为齐国文化最早发祥之地的最权威的肯定;其二是三条横贯中原与海岱地区东西交通大道的形成,滨州为其中最重要节点之一,而全国百强县(市)邹平又恰处于这条“东西古道”的中枢位置;其三是最早的滨州人是在后李文化时期,滨州南部山前丘陵地带的滨州先民在历史长河中由南向北艰难开拓,逐步到达北部沿海地区,直至覆盖整个滨州大地。

据滨州《中医药志》记载:原滨县文化馆馆长吴洪喜曾于1956、1979年先后在原滨县城关城里西北部卧佛台处,发掘出土了新石器时期骨针四枚,经山东省艺术馆叶丕新先生鉴定为新石器时期针灸用骨针,属龙山文化系统,李象润与吴洪喜先生多有交往和学习。这说明了新石器时期滨州先民生存繁衍于沿海地区的史证,与滨州先民由南部山区逐步向北迁徙繁衍基本吻合;其四是滨州曾是大禹治水的主战场之一,滨州古属《禹贡》“青、兖”之地,《尔雅·释水》曰“禹疏九河”,当时九河的主要入海口就在今滨州无棣北部一带。

《史记·夏本纪》记载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若如此,滨州土著居民历史可能还要提前;其五是滨州在龙山文化时期已进入邦国林立的时代,夏商周时期滨州大地上更是存在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方国,如时、邹、鸠氏、逢国、北齐国、薄姑国、落姑、有鬲国、斟寻、斟灌、夫于、於陵、重氏国、甾国等。邦国林立,战乱纷争,从乱到治,符合历史的必然进程;其六是滨州历史悠久,在距近万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那么其行政区划成型于何时?考证认为,自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割渤海、蒲台两县置滨州,治渤海。五代新置的滨州由渤海、蒲台两县组成。

今滨州地域在五代梁、唐、晋、汉大部属棣州,棣州和滨州的先后设置,奠定了今天滨州的地域范围和发展基础。

《滨州通史》是一部有关滨州历史的通史巨著,在滨州历史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李象润先生在向李学勤先生等大家请教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老先生们多因长期献身学术,终积劳成疾而影响和缩短其学术生涯,因此他提倡并带头中医健身,用中医健身来光大学术成果,这在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早已蔚然成风。

经济学家刘连营先生说:“《滨州通史》在编写过程中实现的‘融入’与‘走出’,不只标志着一次新的发展、突破,更体现出一种不懈求索、锐意进取、止于至善的拼搏精神。而这种精神,对于推进我们弘扬‘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创作‘伟大作品’具有重要价值。”

修史养志以图文化振兴,其与《滨州区域文化通览》皆为目前地域文化研究最为成功的创新探索与学术研究成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地方史学研究之标杆,是解放思想、创新探索进行区域史学研究的新典范。当然,《滨州通史》也尚存有待完善的地方,如“通史”可以理解为从最早文明贯通到现在的历史,是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作叙述的史书。以此相论,由于历史文献资料的缺失与受条件的限制,是书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情况的研究、对历史人物事件节点风俗、对史学范围史料查阅及近代考古整理等方面也还存有待拓宽与完善和细化之处。

但金无足赤,瑕不掩瑜,《滨州通史》是有史以来滨州地方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一颗最为夺目的璀璨明珠,是浸润大地的史学研究圭臬之硕果。

李象润先生和他的历史文化团队同仁“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他们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远离尘世喧嚣,全心全意地为人民、为社稷做学问,堪称治学楷模。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其勠力同心和严谨治学精神感人至深,必将影响久远,润泽激励后昆。

上一篇: 市政协领导率队赴北京、天津调研政协文史馆建设运行工作
下一篇: 文史类考研专业课复习攻略 中公考研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