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商丘文史|张光直:遗梦归德古城

商丘文史|张光直:遗梦归德古城

商丘文史|张光直:遗梦归德古城编者按归德古城里500年间往来过多少过客?其中又有多少人将心血、梦想碑刻一样留存在这里,任时间老去,却经久弥香?古城一定会记得一位已作古的老人

文史_文史商_文史杂志和文史知识杂志

编者按

文史杂志和文史知识杂志_文史_文史商

归德古城里500年间往来过多少过客?其中又有多少人将心血、梦想碑刻一样留存在这里,任时间老去,却经久弥香?

古城一定会记得一位已作古的老人,他奔忙的身影已经在古城的历史中定格,他坚定的足音至今在古城的生命中回响,他睿智的目光始终想掘开厚厚的地层将一个叫“早商”的断代大白于天下。历史的掩埋究竟有多深?离世前他仍然痛惜地感叹:“商丘地下有宝,不探出来,我心不甘啊!”

他就是张光直,台湾省台北县人,1931年生于北平,196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美籍华人,著名考古学家,曾荣膺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后二者为“华人之首任”。他重大研究方向之一是中国早期文明、商代文明、中国青铜器时代等。他的《古代中国考古学》《商文明》等书,已成为国外学术界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圣经”,至今无人取代,被誉为是“比任何其他著作都更能把古代中国放在美国人类学意识的地图”上的对中国考古学的典范分析。这也正是他能与商丘结缘的契机之一。而且他对于中国考古的一大实质性贡献,就在于发现了商丘宋国故城遗址

归德古城会深切记得这位老人,记得他瘦弱的身躯,记得他满头的白发。历史可以有国界,但文明可以突破国别。因此说,他的梦属于考古,同样属于人类;他的人格精神属于哈佛,同样属于归德古城。如今,这位考古界的巨子虽已魂归天国,但对于“商丘”这座城的探索、发现,他或许还没放下吧?

商丘古城的“遗梦人”

张光直教授是蒋晔先生(现任中华文化社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商丘人)“中华500位文化名人系列访谈”工程中已辗转访谈过的一位。

文史_文史杂志和文史知识杂志_文史商

《走进历史的隧道》是蒋晔《我的生命中只有祝福》一书中给予张光直的采访报道。文章交代,张光直被采访前因中风行动不便,吐字不太清晰,手抖得无法写字,已准备回台湾治病。但他执意在哈佛大学他办公室内接受采访,以示郑重。他极力表述真切、准确,目的将自己的研究、成就传回祖国,汇报给祖国。这就是伟人之所以是伟人的人格表现和道德力量吧。

文章最后是两人围绕商丘的一段亲切对话。内容大致如下。

采访即将告别的时候,蒋晔突然问了一句:“张先生,我是河南商丘人。您是研究商代文化的专家,您对商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商丘是怎么评价的?”

张光直听后兴奋地说:“商丘是商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祥地。商丘是个好地方,我去过商丘。听说京九铁路已经通车了,正好路过商丘,商丘就更有希望了。我很希望能在商丘建立起一个‘哈佛大学人类学研究基地’或者叫‘商代文化研究基地’,在那里搞考古发掘,搞学术研究。这是我学术生涯中一个很大的愿望。”

当听到蒋晔承诺一定将这一美好愿望带回商丘时,张光直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们太有缘分了。你是学历史的,听说你的毕业论文也是考古学方面的。你又是商丘人,真是好得很!祝我们合作成功。”

当初蒋晔回国后即刻返回商丘,向原商丘地委汇报了这件大事。不止是商丘,其时得到消息的河南省历史界、考古界、学术界、教育界全沉浸在一片振奋人心的畅想和期待中。然而,在翘首中等来的,却是张光直教授病逝的噩耗。

张先生常年饱受帕金森症的煎熬,1997年虽做了脑部胚胎移植疗法,健康却无起色。但他无言地忍受痛苦,为自己的学术研究争取时间,仍然活跃在学术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1年1月3日,张先生在美国麻省因帕金森症病逝,享年70岁。

蒋晔提到,张光直的哥哥美国科学院院士张光正有一段与这一重大考古相关的回忆文字:“1997年10月最后一次从台湾来北京时,他(张光直)执意要亲去河南商丘发掘现场考察,当时是用担架抬上火车,用轮椅推到场地的。2000年9月我到波士顿看望时,他再次因患肺炎住院,早已不能进食,只靠输入营养液维生。当他看了考古所托我带去的商城挖掘最新报告和经费支持的函件后,沉默良久,突然发出一阵表情十分痛苦的躁动,我懂得他的心思,使他放心不下的岂只是尚未完成的古商城挖掘?”

这位老人虽然走了,但他遗留在商丘和归德古城的梦想和希望,已立体地呈现为一段不朽的历史,一块闪现人文精神的丰碑。

商丘与世界的“架桥人”

张光直的中国考古学,在于将中国考古从中国历史的范畴中拉出来,置身于世界文化舞台当中,置身于文化演变的复杂过程当中。其商丘考古贡献,在于将商丘从区域狭隘的历史范畴中拉出来,置身于中国和世界更大的文化舞台当中,让商丘跳出了商丘。

文史杂志和文史知识杂志_文史商_文史

20世纪8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后,张光直得以多次到北京,每次他都迫切地向有关部门提出合作开展田野发掘工作。等双方合作环境和条件基本成熟,又在具体项目和实施方向上出现了分歧。

当时,商代考古是中国考古学领域的一件大事。中国考古在发掘出安阳殷墟后,又相继发现了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确实证明了商文明的存在。因此很多人也都认为商人起源于豫北、冀南。

对此,张光直却持不同的看法。他提出,即便这一结论成立,也不能说明这是商人起源的唯一源头,而且代表早商社会统治阶级的贵族未必和只生产陶器的贫民阶层同源。张光直向来主张商人起源于东方,他信从前人根据《左传》、《史记》等文献考证以及近代学者根据甲骨文记载,认同商丘是商昭明以后ll个先公先王的经营地,也应是先商、早商的都邑所在地。因此,他主张探索先商文化,寻找先商都城,应该到豫东商丘地区。

1990年年初,张光直亲自前往豫东考察。l993年,中美双方草签了1993-1995年的工作方案(实际执行是l994-1996年)。之后,张光直就此向中国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不久获得批准。为使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张光直针对商丘地区黄泛淤积的地质条件,特地从美国选购了商丘县的卫星照片,又从美国请来地质考古和地球物理方面的探测专家,协同工作。因为他想心无旁骛地在商丘找到先商文化。

1994年,这支中美联合考古队抵达商丘。为弄清豫东地区的古文化发展序列,中美工作队先后发掘了商丘县潘庙、虞城县马庄、柘城县山台寺等遗址,并于1997年秋开始试掘之前探明的商丘县古城址。这期间,除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外,张光直还在美方人员的组织、计划的实施、经费筹措等方面倾注了不少心血,也花费了很大精力,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的身体显得十分虚弱。尽管如此,他仍不顾旅途劳顿,多次亲临发掘现场。

l997年秋,帕金森症侵害到张光直的身体,他已不能直立行走,只能靠轮椅代步,就在那样的身体状况下,他仍然坚持到商丘古城发掘现场亲临指导。他拄着拐杖,胳膊被两个人搀着,躬着身子听人介绍。大家不免为他的身体健康担忧,但同时又为他的百折不挠、与病魔抗争的精神所折服。

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最大的考古发现,是在一层层黄河淤积的泥沙之下,在睢阳区明代归德府城西、商丘城南老南关地下12米深处,找到了从上至下叠压着的宋代应天府城、隋唐时代宋州城、汉代睢阳城和西周宋国都城遗址。

当初,为找到先商、早商最确凿的实物遗存,中美联合考古队先后发掘出睢阳区的潘庙、虞城县的马庄、柘城县的山台寺遗址,这些遗址发掘出土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三个遗址相连起来可以形成下面这条文化顺序:仰韶文化(马庄)——龙山文化(山台寺、马庄、潘庙)——岳石文化(潘庙)——殷商殷墟文化类型文化(山台寺、马庄)——东周时代墓葬(潘庙)——汉代文化层和墓葬(潘庙、马庄)。

特别是在柘城山台寺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五间相连房基,在这排房子的南面约30米处,有一个祭祀坑,略成圆形,里面埋九头整牛和一个鹿头。这个牛坑使山台寺的龙山文化遗址与殷商文化搭上了密切关系。《世本·作篇》:“核作服牛”;《管子·轻重戊》:“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马”;《易·旅上九》:“(王亥)丧牛于易。”以上史书中的“核”,王国维考证为王亥。殷商考古的遗址里常有祭牛的遗迹,牛是大牢,一个祭坑里有九头牛,表现出祭祀的重要和祭祀者的地位非同一般。

这种现象在龙山文化里是从来都没有发现过的。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长寿和张光直合作发表在《考古》1997年第4期上的《河南省商丘地区殷商文明调查发掘初步报告》中指出:“在豫东发掘出来由山台寺可以代表的一支特殊的晚期龙山或岳石文化,它就是殷商文明的前身。”

遗憾的是,这些考古发现仍不能被视为商丘作为先商、早商文明起源地最为确凿的遗存证据。但它们是曙光,是照亮商丘“中国商文明”发端地的希望之光。时间告诉我们,再悲壮的掩埋,终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

和商丘一道,怀念张光直,祝福归德古城。

作者简介

文史商_文史杂志和文史知识杂志_文史

班琳丽,笔名班若,1973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两部,诗集两部,中短篇小说集一部。作品发表在《文艺报》《中国作家》《北京文学》《诗选刊》《星星》《绿风》等刊物。《一腔白菜》获《中国作家》文学奖;《小日子》获第一届浩然文学奖等。现居商丘。

文史商_文史_文史杂志和文史知识杂志

上一篇: 文史|任继愈:“抱憾”的哲学大师
下一篇: 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 提升政协文史“资政”实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