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上海市政府内举行了一场聘任仪式,余秋雨、葛剑雄、王安忆、韩天衡、叶永烈、王汝刚等名人都来了,他们从市长杨雄手中接过新聘馆员聘书。
余秋雨等14人这次受聘的是上海文史研究馆新馆员。提起上海文史研究馆,许多人或许并不了解,但是它颇有“来头”。1953年,上海文史研究馆在陈毅市长亲自主持下建立,坐落在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的思南路上。第一任馆长张元济,就是由毛主席向陈毅市长举荐的人选,由陈毅亲聘。
这个馆的馆员有较高学识和声望
这个文史研究馆为何如此重要?据公开资料显示,上海文史研究馆是市政府领导下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以党外人士为主体,其中部分馆员是有文史专长、有名望的老年知识分子。文史馆员来自社会方方面面,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和较高的学识和声望,大多是新闻、出版、历史、教育、翻译、书画、诗词、艺术等方面的知名人士。据统计,至今已延聘1200余人,他们在文史研究、艺术创作、参政咨询等方面贡献智慧,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上海文化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据上海文史研究馆官网资料显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由上海市长聘任,不规定任期。拟聘馆员主要从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遴选,少量符合条件的中共党员专家学者也列入遴选范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梳理此次新聘馆员名单后发现,14名新馆员既有中共党员,也有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等党外人士,来自历史、文学、书画、戏剧理论、表演艺术、中医学等多个领域。新聘馆员以“40后”和“50后”为主,年龄普遍为六七十岁以上,最大的是76岁的上海中国画院原副院长韩天衡,最小的是62岁的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原为市政府参事室参事,离任后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文史研究馆历任馆员中,也是大牌云集。既有前清翰林学士、进士、举人等文人,也有历史名人后裔和全国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知名人士如文史学家唐文治、郑逸梅;翻译家李青崖、盛草婴、任溶溶;书画家吴湖帆、丰子恺、林风眠、颜文樑、朱屺瞻、钱君匋;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孙道临;京昆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蔡正仁、岳美缇;国医大师裘沛然;名人遗孀或亲属陆小曼、王映霞、庞莲、安志洁等。
每个城市都要有“安静的存在”
上海文史研究馆新聘馆员这件事,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团体增加了一些社会成员那么简单。文化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大都市建设工作。今年,上海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将国际文化大都市作为全球城市的重要内涵,写入上海的城市性质和愿景。
在今天的聘任仪式上,余秋雨代表新聘馆员发言时说,上海文史研究馆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安静的文化地标,它的存在决定了城市的文化等级。在余秋雨眼中,文化座标不一定就是文化热点、文化潮流、文化社团等,每个城市都要有这么一个“安静的存在”。
说起上海文史研究馆,余秋雨还分享了他个人的经历。25年前,他从厅级干部任上辞职,辞职了23次,“上级为了证明你没有犯错误就辞职,要给你挂一个职务,给我挂的职务就是文史馆馆长,但是时任市领导不同意,说文史馆是馆员比馆长重要。”余秋雨感慨地说:“今年我70岁了,既不能做官,也不能考察,应该回到这个我从没进过门的老家,安安静静做点研究。”
正如余秋雨所说,在这个“安静存在”的上海文史研究馆里,德高望重的馆员们会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宝贵的文化资源和财富。
【链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14位新聘馆员名单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余秋雨;
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原所长(已退休)、中国法学会理事顾肖荣;
上海中国画院原副院长,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艺术委员会主任韩硕;
上海中国画院原副院长、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韩天衡;
复旦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原常委、市政府参事室离任参事葛剑雄;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已退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黄阿忠;
上海市旅游局美工、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董芷林;
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王汝刚;
上海中医药大学方证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中医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副主任、教授朱邦贤;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原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戴小京;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市作协主席王安忆;
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叶永烈;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导萧功秦(已退休);
上海玉石雕刻厂高级工艺师、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画系特聘硕士生导师、教授萧海春。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