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十足的传统戏台、海派石库门及火车站、摩登都市及新舞台……11月20日,走进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仿佛沉浸式走进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艺术人生。
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梅兰芳纪念馆、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上海大学以及上海戏剧学院共同举办的“梅绽东方——梅兰芳在上海”特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正式揭幕。展览将展至2024年2月25日。
此次展览恰逢梅兰芳首次来沪演出110周年,展览聚焦梅兰芳的艺术人生及其与上海这座国际都会难分难解的渊源,以多元的展品和沉浸式的展陈为观众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展览现场 赖鑫琳摄
82件(组)展品首次面世
此次展览展品涵盖戏单,演出服饰、道具、名家书画、信札、唱片、剧场实物及反映上海城市海派风貌的珍贵文物文献。
梅兰芳的名字如此为公众熟悉,而这次特展展出的,依然不乏许多“首次”亮相。
开幕式上,梅兰芳访苏时的珍贵影像资料首次公开放映。特展汇聚了京沪两地与上海及梅兰芳有关的展品共计191件(组),82件(组)为首次面世,其中有观众耳熟能详的《同光十三绝》,更有长达约8米的《千金一笑》扇面长卷首次在博物馆内向观众同时展出引首、扇面和重要题跋部分。
《同光十三绝》赖鑫琳摄
“此次展览,近半数文物是首次展出,这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和梅兰芳纪念馆各自的办展历史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说。
展览以梅兰芳来上海为重要起点,将他一生重要历史节点作为脉络,展现梅兰芳与上海这座城市互为影响的多重关系,通过文物、道具、场景还原、多媒体交互等多元形式为观众讲述梅兰芳传奇一生。
第一部分“承传·京韵华章”主要呈现京剧形成时期,为整个展览的序篇,以核心展品《同光十三绝》体现梅兰芳祖父梅巧玲所处时代的戏曲发展生态,既是对京剧历史的追溯,也是对梅兰芳家世介绍的铺垫。
第二部分“惊艳·鹤鸣海上”则将观众的视角带回了近代的摩登都市——上海。这座东西交汇、南北交融的新兴之城,各类娱乐活动和文化事业蓬勃而生。梅兰芳在上海唱响名声和吸收海派文化元素、引领了京剧旦行艺术的全面革新的历程。
第三部分“启航·梅香万里”聚焦梅兰芳的“朋友圈”,通过书画文物和影像资料等综合展现了在梅兰芳背后群策群力的一群名贤雅士,以及梅兰芳走出国门,以上海作为起点和终点访美、访苏,带领中国戏曲艺术走向世界的巨大成功。
第四部分“留白·寒梅傲雪”以梅兰芳从抗日战争到解放这段特殊时期的艺术生涯为主,讲述了他在抗战初期陆续排演《抗金兵》《生死恨》,以激发人民的抗日斗志;及抗战期间,几度回绝日军演出的要求,不惜蓄须明志,罢唱八年之久,仅靠典当和卖画为生的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第五部分“新生·再攀高峰”为展览尾声。在新中国的成长之路中,梅兰芳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一代伶王”蜕变为人民艺术家。上海既是红色文化的传承地,也是梅派艺术的一个重要基地,梅兰芳的艺术与精神在崭新的时代显现出更为厚重的分量。
打造沉浸式展览
“梅绽东方——梅兰芳在上海”特展在展陈设计上别出心裁。展览利用建筑原有的序厅、中庭和特展厅三个不同的独立空间,设计构建形成包括传统戏台、海派石库门、摩登都市舞台等在内的三种风格氛围。
展览现场 赖鑫琳摄
整个展览设置了前言艺术造型墙、中庭石库门艺术装置、临展厅黄包车打卡区、摩登都市老上海商业街、丹桂第一戏台、“梅花诗屋”书房场景、结语墙等观众打卡区,让观众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体验,感受梅兰芳与上海的情缘。
复原的“梅花诗屋” 赖鑫琳摄
其中,场景复原的“梅花诗屋”,是梅兰芳上海家中二楼的书房。梅兰芳曾收藏挚友冯耿光所赠清代画家金农的隶书“梅花诗屋”斋额,因斋额合乎自己的姓氏和表字(梅兰芳字畹华,“华”与“花”通),书房由此得名。在梅花诗屋里,他和叶恭绰、许伯明、许姬传等朋友一起编演了著名的《抗金兵》《生死恨》,学习绘画,补习英语,还经常与冯耿光、吴震修、吴湖帆、李拔可等挚友交流切磋。抗战期间,他闭门谢客,不再演戏,拒绝为“日伪”演出,留下蓄须明志的佳话。
展览现场 赖鑫琳摄
展厅里还“复原”了梅兰芳1913年来沪演出时所登临的丹桂第一戏台。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保管部主任丁佳荣表示,因为一直没有寻访到历史影像资料,就按照当时上海普遍流行的仿京式茶园,复原了一个老戏台的样子。
此外,特展根据不同受众人群设置分层阅读,设计便于青少年阅读的知识小贴士,还为专业人士和爱好者们提供了二维码以扫描了解与展品相关的更多信息。
海派研究院成立
上海这座摩登都市之于梅兰芳,既是扬名成角的福地,又是打开艺术视野的窗口。上海见闻及海派文化浸润,对梅兰芳在京剧艺术上的系列革新产生了直接且重要的影响。1914年起,梅兰芳着手编创新戏,既有直面社会问题的时装新戏,如《一缕麻》《邓霞姑》;也有开创美学新风尚的古装新戏,如《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特别是古装新戏,全新的舞台形象引发了观剧热潮,引领了京剧旦行艺术的全面革新。
展览现场 赖鑫琳摄
展览期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重磅推出首个海派文化系列展览品牌——“百川汇海”;同时宣布成立海派研究院,并为首批特聘研究员颁发聘书。
“1913年,梅兰芳先生第一次在上海登台,誉满申城,开启艺术生涯的新旅程。此后,相当一段时间,梅先生积极而投入地去认识、理解、学习独特的海派文化,将海派精髓融入梅派京剧的舞台艺术;梅先生也是从上海出发,将京剧推向世界,引发了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关注。”周群华说,“正因如此,我们将此展视为上历博品牌首发的关键之作。希望让更多人关注到,我们将以品牌塑造的方式融入上海文化建设的大潮;以开放的姿态欢迎更多朋友,一起参与博物馆事业发展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
“百川汇海”,既象征着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也寓意着上历博今后的系列展览,将在原有以上海城市历史、革命历程为核心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整个展览系列分为四大子系列,即“美好生活”“海上艺坛”“时代先声”及“文明城市”,展览“梅绽东方——梅兰芳在上海”正是“时代先声”系列的一次演绎。此外,上历博还在积极同国外文博机构酝酿“世界名人”展览系列,很快也将与观众见面。
“海派研究院”未来将作为重要的学术引领和项目创作平台,成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业务发展新的引擎。今后,上历博每年会不定期聘请新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翘楚加入海派研究院,助力博物馆品牌形象建设。明年起,馆刊将升级改版为《海派研究》,打造一个开放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展现上海历史和海派文化最新的学术成果,成为研究院的支撑平台之一。
首期海派研究院的特聘专家有五位,分别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上海市文史馆研究馆员熊月之;上海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段勇;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中国文物学会理事陆建松;山西大学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
扎根社会大美育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旨在结合特展内容,积极打造博物馆中的“社会大美育”课堂、主动融入大中小学“大思政课”,为宣传推广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高尚品德、传承发扬梅派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京沪两地文化对话和交流增添助力。
展览现场 赖鑫琳摄
此次特展配套活动分为学术研讨会及分享会、主题讲座、专业戏曲演出、馆校合作、专家线下导赏、专家线上导览、戏曲文化互动体验课、“梅兰芳上海足迹”City walk馆外导览、定时导览,以及情景党课共十大板块。活动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全年龄段受众,突出教育活动的公益性、互动性、普及性及探索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