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担任指导单位,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杭州市教育局担任联合主办单位,浙江展览馆、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承办的“青山行不尽2——唐诗之路艺术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展览通过实地调研“浙东唐诗之路”,联通文史研究、艺术创作与展览展示,呈现了气势恢宏的“唐诗之路”。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馆长王永昌,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徐张艳,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副主任陆伟利,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学斌,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王利月,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陈瑶,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柳河,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高世名,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汤筱疏,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专职副馆长姜玉峰,浙江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周雷共同启动开幕式。
杭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程华民,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应雪林,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副院长沈浩,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组织统战部部长徐国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郭学焕、成明权,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徐向东、黄小杭,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钱伟刚,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总编辑柴嬿菲,余杭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邵雪荣,拱墅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包晓东,参与唐诗之路行动的艺术家代表卓鹤君,杭州、舟山等地市的文史馆领导、浙江展览馆负责人,以及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中国美院师生和媒体记者参加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馆长王永昌讲话
王永昌表示,文史馆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为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文史工作者、艺术工作者提供平台,“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浙江的山水是浙江文化的本真和本源,我们要以高远的思想和文化观为支撑,以赋有内在灵魂的艺术世界创造艺术高峰,以精湛的艺术作品展现浙江大地的青山绿水,展示诗画浙江。文史馆要和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将唐诗之路艺术展这一平台打造好,按照省委的要求,办出亮点、办出特色,为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省美协主席高世名讲话
高世名对此次展览中各方的指导与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他指出,唐诗滋养着所有中国人的心灵,是中国人诗性情怀和精神生活的最普遍基础;唐诗之路是中国人诗性心灵的发生现场。当代人走上这条唐诗之路,是为了让心灵与古人相唱和,与天地相往还。中国美院数百名师生与文史馆的专家三代人一道重返唐诗之路,在绿水青山之间出入行止、追思古人、感悟当代,并且将一路上的触动与心得转化为多种模态的艺术创作。他希望将诗教和美育融为一体,让展览现场成为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接受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
青山行不尽
——高世名
诸位同仁:
下午好,我代表中国美术学院感谢诸位领导和各界同仁的到来。这是“青山行不尽”第二回展,两年前,美院和文史馆以及诸君相约,“唐诗之路”会持续做下去。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唐诗之路?首先是由于唐诗滋养着所有中国人的心灵,是中国人诗性情怀和精神生活的最普遍基础。其次,唐诗之路是中国人诗性心灵的发生现场,在这个现场,我们可以遥想千年前诗人们的行迹与情致,通过这个现场的感受我们与古人心意相和,声息相通,在诗意生发中,成就吾人与世界的一番兴会。
在中国艺术世界里,物我之间最原始之关系不是模仿,而是起兴。“兴者起也”,是我们跟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那种诗性的生发,感官和心灵的升华,是情物交感、身心发动的感觉的开端。“兴”是一切创造力的源头,是艺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被替代的东西。
古人在舟车劳顿中辗转逶迤,亦于漫漫长途中收获无数“兴会”,这种兴会,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感物方式。唐诗之路上的吟咏唱和将我们当代人的思与感扩展至千年,将我们带回到中国人诗性心灵的一个个发生现场,带回到一种“兴”的操演之中。溪山无尽,行旅亦无尽;天地无涯,情致亦无涯。历朝历代,无数文人、画家在山水间烟云供养、吟风弄月,他们于此秀丽山河、有情世界间倘佯徘徊,唱和不息。
朋友们,浙东唐诗之路上,有一位诗人在西方享有盛誉,不是李白、杜甫,也不是王维、贺知章,而是寒山子。寒山子的诗歌与传奇深深地影响了西方19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寒山留下三百余首诗,有一首我特别喜欢:
千山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突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如秋江水。
虽然被一些玄异的传说所围绕,寒山子其实是位山水间的隐者。以天地为棺椁,以人生为桎梏,无为清静,好乐自然。寒山子晦迹岩穴之间,他隐居之处即是寒山。他在寒山中做什么呢?他的诗中说:“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遁林泉何以就能够观自在?因为“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愈寂”。寒林山水之间,心境双闲之所,正是安身之地。对寒山这样的古人来说,唐诗之路不但是经行之所,亦是此身安住之地。
然而对我们当代人来说,走上这条唐诗之路,是为了让我们的心灵与古人相唱和,与天地相往还。去年秋天,中国美院数百名师生与文史馆的诸位专家一道重返唐诗之路,形成一个凝聚三代人的创作集体,他们在浙江的绿水青山之间出入行止,追思古人,感悟当代,并且将一路上的触动与心得转化为多种模态的艺术创作。我们在展厅中看到的,许多正是来自21世纪最年轻世代与唐代诗人们的心灵回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教育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这个展览在接下去的两周时间里会迎来数千名中小学生。唐诗之路的展览现场将成为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接受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诗教和美育在此被融为一体。
最后,我再次感谢所有的指导单位、支持单位,所有媒体朋友们,祝贺所有参展艺术家,感谢策展团队和浙江展览馆全体工作人员的辛苦劳作。
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发言
任道斌以《唐诗之路》巨幅为例,指出这幅长达十米、由20多人协作完成的绢本画,独具美感、富有新意,不仅呈现了唐诗的内涵、韵味和浙东的山川乡村的美丽,也展示出美院师生在创作教学中共同付出的努力。作为中国美院的退休老师和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他期待“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越办越好。
青年艺术家代表沈晓明发言
沈晓明认为,现代人重走"唐诗之路",要以今之身心面对千古唐诗的青山,将诗心注入当下的艺术创造。我们创作的作品《何处青山是越中》,既是提问,走向历史深处寻找与诗人沟通的契机,走向内心深处寻找自然山水的灵性的感知。同时又制造了一个可能的答案,通过艺术家的观看和视觉转换,使"唐诗之路"上的山水获得了重新被感知的可能。
“青山行不尽2——唐诗之路艺术展”分为與地、洞天、山河三大板块,通过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社会美育等方面的实践探索,着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着力挖掘诗路文化的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时代价值,将“唐诗之路”呈现为彰显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的人类文明共同体之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之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与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之路。
展览动员了包括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在内的500余位艺术家,年龄跨度从“40后”到“00后”,形成了跨年代、跨领域、跨专业的研究创作集体。他们行走于浙江大地,系统梳理了千年诗路人文典故、洵美唐风宋韵,串联重塑沿途的文化场景、事件、线索,将艺术创作、文化研究、城乡建设与社会美育有机共生,在传统书画、木雕、绘画、数字媒体艺术等40余组多种形式的作品中,融入表现浙江诗路文化带包容性、外向性与国际性的新时代元素,充分彰显了历史与现实交汇、现实为未来注解的东方文化魅力。
本次展览以更加广度的研究、更加在地的观察、更加新潮的表现、更加沉浸的体验、更加多样的互动,以跨媒介的方式书写“唐诗之路”,形成对诗路、诗心、诗情的多元、多面体验,体现国美创新“诗学”之路。
展览同时,中国美术学院联合各界媒体,共同发起#我在唐诗之路读唐诗#话题征集,邀请社会大众一起念唐诗、写唐诗、画唐诗,通过视频、音频、书画等多媒介作品,打造一场全面读唐诗的线上互动。
展览现场
展期:2022.03.06- 2022.03.18
地点:浙江展览馆1、2、3展厅
指导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浙江展览馆/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
策展团队: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媒体支持: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新社、人民网、中国文化报、浙江卫视、浙江日报、上海日报、解放日报、上海文汇报、中国美术报、杭州日报、浙江教育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美术报、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澎湃、天目、凤凰网、网易、腾讯、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凤凰艺术、打边炉、艺术当代、象外、宝藏、杭州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