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暨2023“国美发布”启幕之际,社会美育学院挂牌成立。社会美育学院承续蔡元培在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上“以美的心改造人心,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的建校初心,从学校美育出发,提倡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大众心灵,倡导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助力社会发展的学院,联合高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投入与传递,将一个个资源变成连接点,让社会美育的实践成果遍地开花,编织起遍布中国大地的行动网络。
当天下午,“面向未来的社会美育——社会美育学院成立座谈会”在南山校区召开。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党委副书记孙旭东、副院长傅巧玲、韩绪,浙江省教育厅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程盛杲出席座谈会。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竺照轩主持会议。
出席座谈会的嘉宾还有来自全国高校、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教育出版领域的相关代表,中小学校长,相关社会组织负责人,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相关二级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领域有深厚实践和宽广视野的专家齐聚中国美术学院,共商美育学院发展大计,共同研讨面向未来的社会美育,为社会美育学院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
金一斌指出,社会美育学院的成立,是中国美术学院站在历史的冀望与回声之中,踏出了实现先辈心愿的第一步,是一代国美人回应时代之问的历史自觉、是一群美育事业奋斗者回应人民之问的历史主动,更是一所艺术高等学府回应中国之问的历史自信。
金一斌提出对社会美育学院的未来展望。一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社会美育要提倡全面性和终身性,拓展生命之美。社会美育学院将关注人文、科学、生命的美育教育相贯通,推动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社会美育体系建设,同时激发美育工作者的思辨,在美育问题上共研讨、同探索,推动整个美育事业不断向前。二是作为一项文化事业,社会美育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大众心灵。在面向全民的社会美育事业中,社会美育学院利用好自身的教育与传播优势,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抵达更广泛的受众,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化、扶持和保障,培养更多有为有志之才。三是作为一种社会行动,社会美育要通过参与实践,助力社会发展。社会美育将探索美育资源的下沉、鼓励师生参与社会艺术项目、志愿服务活动、文化创意产业等社会实践活动,并将所学的艺术技能和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社会美育学院将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与传递,让社会美育的实践成果遍地开花。
本次座谈会以“面向未来的社会美育”为主题展开交流。
高校专家代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马菁汝
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优势,为社会美育体系的建构培养专业人才
艺术是未来推动社会的新动能,将会成为产业和经济飞跃的关键因素。我们发起了社会美育联盟,助力提升整体的社会美术教育水平。社会美育教育包含博物馆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等各领域,从儿童、成人到老人各年龄层,以及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用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美育的理论。社会美育实践项目既需要政府、学校的支持,还需要具备自我造血能力,通过与品牌合作进行美育能量输出,实现人才培养和经济贡献。期待未来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联手把社会美育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建构得更扎实,为中国社会美育的发展贡献艺术院校的力量。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昌景
社会美育学院需要考虑面向未来的内涵及发展定位
美育在中国非常重要,中国美术学院建立社会美育学院是全国首例。社会美育学院必须面向未来,确定美育的未来定位。学院需要具有引领性,对中小学进行美育传输,对社会美育的机构、群体进行提升和培训。此外,具有引领性的美育项目研发还应放在社会美育学院里面。美育应该从具体形式上去实施,通过课程、项目、探索和主题来提升审美体验素养。社会美育传导发展必须有功效性,美育学院应该对社会美育有一种推广性和引领性,在经济效应上带来更好的发展。同时,社会美育学院应该注重国际视野,将国外优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引入中国,实现国际化。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书记、副主任 李凡璠
高校的社会美育学院,应该走出校园,面向全社会、面向家庭
成立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是社会美育的一个新的起点和契机。社会美育学院一定是多学科和跨学科,全方面理论和实践研究并行的一个学术平台。建议邀请社会学领域,包括历史学、传播学、公共传播学、民族学、人口学的专家,携手共同探索如何把社会美育教育实践落到真正的实处。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丁继军
构建乡村社会美育协作网,打造美育大平台
依托浙江理工大学美丽乡村研究院,在传统村落“千村数据库”基础上,创设一个全省域千村联盟的平台,和社会美育相融合,构建保护协作网,延伸利用价值链,再来拓展传承的朋友圈,共同打造一个融合的大平台,破解现在面临的主体性错位,乡土性缺失和碎片化实践等现实问题。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李梅
实行全员社会美育,推动美育实践的多样化
未来社会美育应该面向全民、全社会,需要普及和面向大众的全面性教育。此外,社会美育不仅仅是美术学,还有很多跨学科的内涵需要我们挖掘。在具体的推进上,可以采用项目式、产业式、产学研式、主题式等方法,配合国家战略和国家急需,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美术教育系美术教育研究所主任 文思
社会美育需要回到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中去
社会美育覆盖面非常广泛,是一个全人生的,全场景的,并且不完全是聚焦于个体,是一个全社会范围的美育行为。艺术高校在社会美育实践中涉及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艺术高校社会美育向外延伸,辐射到社会美育力量。第二个层级:艺术院校实施以公民、公众为对象的社会美育。第三个层级:社会美育要回到最基层,回到教学的一线,回到乡村,回到社区,回到社会最基本单位的群众团体当中来。这样的社会美育才能够实现全民、全人生、全场景的介入。
馆群美育教育嘉宾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 纪云飞
无界、普及、精神,共同打造“打造国际美育共同坐标”
成立社会美育学院应时应景,未来社会美育应当是包含:“无界、普及、精神”。第一是“无界”,即未来社会美育一定不设界。以千家乡村博物馆为美育课堂,打通社会美育最后一公里。第二是“普及”,量变才有质变。博物馆和美学、美育密不可分。欣赏的普及、知识的普及、技能的普及、活动的普及应环环相扣。第三是“精神”,作为博物馆,美育的目标最终是精神,物件背后是人文,人文背后是精神,所以未来的美育一定是要见精神。希望社会美育学院敢为人先,“打造国际美育共同坐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教育,加强服务社会美育,塑造民族灵魂,创新发展多元联动。
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 张国樟
实施校馆战略合作,推动社会美育工作普及
全国文化馆系统的职能是全民艺术普及,要进一步开展校馆战略合作,开展美育美学工作。美育是欣赏的普及、知识的普及、技能的普及、活动的普及这“四个普及”的一项重要内容。期待未来有机会作为双重身份能够跟美院多合作,共同为社会美育做贡献。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副馆长 张春艳
开展美育行动需要可持续性的美育机制设计支撑
社会美育面临日益的虚拟化、分科化的时代挑战,需要发挥博物馆美育平台的作用。比如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的公共美育项目走出博物馆,主动前往乡村课堂,甚至在国际上进行巡演,将人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和信息科学等自然科学融合在公教的课程中,获得文旅部的肯定,得到权威媒体的报道。此外,我们还要看到社会美育缺乏可持续性、系统性机制的设计。这些都是新成立的社会美育学院大有可为的地方。希望社会美育学院能够让中国美院发挥出更大的社会能量。
中小学美术教育一线代表
杭州学军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 李勤
期待社会美育学院搭建更高质量的交流、互动、分享的平台
社会美育受到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社会美育学院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社会美育学院的成立,为广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搭建了一个更高质量的交流、互动、分享的平台,也将会助推学校的美育质量向更高水平发展。此外,社会美育学院也能提供更多丰富的校外美育活动,推进中小学美育发展和社会整体的美育良性互动。
美术教育相关领域嘉宾
浙江省教育厅中小学美术书法、教研员,全国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教育学会美术教学分会秘书长 冷莹
社会美育学院需帮助培养优秀师资、培养美育观念
基础美术教育作为社会美育的一部分非常重要,因为孩子的审美水平会影响未来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中国美术学院可以通过观念的影响和培养优秀的美术老师来支持基础教育。现在基础教育在进行关于美育的课程改革,强调体验、综合和塑造全人,期待社会美育学院可以提供更多交流机会。
浙江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 王卫华
梳理昨天的经验,剖析今天的问题,期待未来开花结果
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我们在谈未来社会美育的时候,思考是否梳理昨天的经验;对于昨天的经验,还要深刻的剖析今天社会美育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到今天社会有哪些问题和哪些美育需求等问题,也许搞明白这些,社会美育学院自然而然在未来(明天)开花结果。作为基础美术教育一线的体验者、观察者和研究者,我认为校长的培训中要加上美育课,接受社会美育教育,对博物馆、美术馆多进行探访,同时在美院专业浸染当中教育资源库变得更宽泛,除了中国美术学院本身的教育,还能够走出去,到美术馆博物馆,到世界各地去探索美育之路。
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市美术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理事 李方
推进美育作品展览,以展促教,以展激励人的发展
基础美术教育是社会美育的具体的实践点。基础教育除了常态教育之外,少儿美术作品展也可以作为社会美育的一种方式。以展促教,以展来激励人的发展,促进我们未来公民的艺术素养,成为我们培养艺术人才的一个有利的推手。
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 李永正
研究开发适应美育对象的非遗美育教材
社会美育教材的编写非常重要。与中小学不同,社会美育面向的对象复杂,因此教材的门类花样繁多。我们需研究出适合不同年龄、职业、层次的教材,还应研究尝试教学实践,不断掌握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同时,我们还需要探索多样化、现代化、趣味化的教育形式,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培育对象的差异化需求。
教育出版发行领域嘉宾
湖南美术出版社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唐杰
创造性的开展社会美育工作,构建社会美育有效工作机制
很荣幸见证社会美育学院的诞生。中国美术学院作为首开之举,站位高、定位远,体现了国美人的整体担当、创造与智慧。在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整理历史。中国美术学院对社会文化的关注、思考和实践,形成了清晰的叙事逻辑,传承有序,继往开来。二是厘清边界。明确社会美育的内核和外延,价值指向,构建有效的工作机制,促进教学与研究,进行成果转化与推广。三是广为宣传。有宣传才会有关注、讨论、争鸣和反思,从教育学层面来反思,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最优路径。
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编辑中心副总编辑 薛倩琳
探索美育跨学科融合,实现美育目标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是全国首个,对反哺社会十分重要,其中社会包含基础艺术教育。现在艺术新课标将美育跨学科综合作为重要特征,但跨学科教学案例多为学科叠加,更需要回归学生实践和课程本身。近年来,出版业和媒体层面如何跟高校更好合作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的融媒体中心下面有直接面向青少年的两本期刊,《美少年》和《书法教育》,希望与社会美育学院有更多合作机会。我认为需要更多学者和教师更加关注基础教育领域,探究如何切实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通过广泛宣传和明确社会美育的内核和外延,构建有效的工作机制,促进教学与研究,进行成果转化与推广,共同让社会美育学院越办越好。
安徽科教文汇期刊中心、《美术教育研究》总编辑 许文彩
自然、科学、人文、美术相结合,打造社会美育平台
将艺术接入社会,以社会文化责任为己任,社会美育学院在社会担当方面对全民教育有独特的意义和成就。“以美心唤民心,以美育开民智”,当前美育已经走进生活,但普及与发展美育工作才刚刚开始。美育教育研究以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美术教育为主旨,倡导自然、科学、人文、美术相结合,打造一个美育平台,这跟社会美育学院是殊途同归的。希望能够与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和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有更多合作机会,为社会美育提供更多支持和关注,共建美育理想家园。
《美术报》总编 杨丽
打造少儿美育读本,进行协作交流
《美术报》是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矩阵里的一分子,如果把其媒体版块算上,便补齐了中国美育这条美育链。《美术报》通过少儿美育读本进行艺术普及,受到许多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原因在于专业力量的支持,美术教研力量的介入,以及高端读者们的支持。我们还充分发挥新闻办报的特长,把新闻热点与艺术相结合,让孩子们爱看,同时老师和家长也觉得很有品位。质量好、反响好的美育读本既能让人们轻松阅读,又较为高雅,有趣味。《美术报》将紧紧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和社会美术学院共生共融,进行更多社会美育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社长 祝平凡
构建国美美育大平台建设运营机制
中国美术学院的核心任务以艺术创造为内核,社会美育学院的定位和核心任务为担当新人文教育体系的建设,把社会美育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教材课程等方面放在重要位置。希望能协同各个学科专业、美术馆、出版社、美术报及期刊集群等力量打造一个融合机制;协同校内外美术美育力量,构建整个国美美育大平台建设运营机制。
相关社会组织负责人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杨国琼
社会美育要链接广阔的乡村空间
作为关注乡村教育的公益基金会,我们在乡村美育方面有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服务乡村的空间和需求很大。非常期望与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的合作。希望社会美育学院能够从城市视角转化到乡村视角,真正去理解乡村美育指什么,如何去发现乡村的美。社会美育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并不一定需要课程或者教学,我们更应关注孩子的自然体验和感悟。特别期待未来社会美育的学院能够培养更多的人才,能够扎根到乡村,能够长期在乡村推动社会美育发展。
大元社负责人、湖南省人大代表 周燕
探索打造乡村艺术美育课程
大元社在湖南省大元村开展了近8年的实践活动,探索乡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我们用一种家庭的方式,慢慢变成小的社会组织力量做推动,逐渐成为省级文化振兴乡村示范点、省级儿童之家示范点。现在政府、基金会、企业家、高校,各种资源都支持大元社,我们将艺术力量带到乡村,作用于乡村的人和环境。期待社会美育学院可以在大元村成立社会美育实验室,有更多的资源导入,真正为解决乡村实际的需求、真实的发展去做支持和探索。
(以上内容根据录音整理,按发言顺序,未经本人审阅)
文 字|严炜烽
编 辑|秦诗雨林婧娴
责 编|胡心云童戈辛
审 核|徐 元竺照轩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