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统战 1999 年第5 期22今年 1 月 27 日下午 , 在省委统战部和省政府办公厅举办的迎春茶话会上 ,省文史研究馆王威 、 宫大中等 15 位新聘馆员从副省长李志斌手上接过聘书时 , 会场上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李副省长说 :“文史研究馆馆员都是德高望重 , 学有专长 , 在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的老专家 、学者 。”面对此情此景 ,我兴奋不已 ,在代表老馆员致欢迎词中出自肺腑地讲了这么一句话 :“我们要把党和政府给我们的荣誉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 。”我是 1989 年在中州宾馆会议室从时任省长程维高手中接过馆员聘书的 , 转眼已 10 年了 。那年 , 我已 67 岁 , 是在离开郑州大学中文系讲坛的第三年 。大约在此前不久 ,刚从民盟省委委员 、省写作学会会长的职位上退了下来 。说心里话 ,当时 ,我曾产生过伤感情绪 ,不适应 ,心想 :是该“让位”退下来了 ,也应当同多数离退休老人一样 , 下下棋 , 钓钓鱼 ,打打麻将 ,悠悠闲闲地走完人生路 。可是 ,在我捧过馆员聘书后 ,胸中便逐渐升腾起一股暖流 :党和政府之所以在中央及各省市设立文史研究馆并给予馆员如此高的礼遇 , 不正是要它在尊重知识 , 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及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发挥特殊作用吗 ? 我不能辜负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期望 ,应在新的形势下 ,竭尽全力 , 多作贡献 。
入馆以后, 不仅机关工作人员尽力为馆员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 而且他们辛勤劳动的情景 , 给了我鼓舞 ;馆员朋友不辞年老体弱 ,各施其能的精神 ,对我更有很多激励。年过 9 旬的我国蝶画派传人佟冠亚 , 多次用工笔为外交部细描出精美彩蝶作为 “国家礼品” 赠送友好国家 ;中国诗词学会副会长 、 诗词名家林丛龙为普及和振兴古典诗词经常外出讲学 ,足迹远至新加坡 ,遍及包括香港在内的大半个中国 ;戏曲史论专家马紫晨 , 入馆以后 ,主编或著述 ,平均每年出书 6 部(本)……就是在此心情和环境中 ,我亦不觉老之已至 。入馆以后 ,我就参与馆办内部学术性 、史料性并作为文史馆“窗口”的《中原文史》的编辑工作 。它已出了14期 ,发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馆员力作 。作为副主编 ,编辑了《中州轶闻》 、《中州钩沉》两册文史笔记(其中有我写的 10篇)。出版以后,颇受好评 。作为馆务活动 ,同詹方瑶 、高耀洁两位教授一起到栾川分别宣讲“高考作文” 、“香港回归” 、“妇科医疗”方面的知识 ,送文化到偏远山区 。在新诗及文章写作这两专业领域 ,我发表的论文 、诗词赏析作品及指导写作方面的文章 、 书序 30 余篇(首)。
最近 ,从已发表的诗学论文中经过选择 ,整理出一本题为《新诗的理论与实践》的专著 。又为馆员申畅主编的 《河南文化史》 写了其中的 《河南新文学史》 一章 。撰写河南新文学史 ,系一开创性工作,虽只有 3 万字 ,却耗费不少心血 。我还同台湾著名诗人文晓村 、 秦岳建立了友好联系 ,并在《葡萄园》诗刊上发表新诗两首 ,为两岸的文化交流 ,作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听说留学美国 、 工作在纽约的儿子刘啸东有捐资帮助母校(郑大)贫困学生之意 ,我积极支持 、鼓励 , 他去年汇寄 10万美元 ,建立“刘家骥基金会” 。其实 ,他并不富裕 , 只不过是凭其智慧与勤奋做了华尔街一金融机构的高级雇员而已 。10 年来的作为与奉献 , 同馆内许多馆员朋友相比 ,实在微不足道 。我只不过想以此说明:国家在中央及各省(市)建立文史研究馆的决策多么英明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党的统战及知识分子政策所产生的鼓舞力量多么巨大 。夕阳虽近黄昏 ,“风景这边独好” !———一位文史馆馆员的心声风景这边独好风雨同舟 50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