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才著《程颢程颐传》
“道通天地,思入风云”
——与冯天瑜先生笔谈《二程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2023年9月1日。)
从湖北黄陂走出的宋明理学开山程颢、程颐(世称“二程”),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裴高才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撰述非虚构文学作品《二程传》献礼二程夫子 990 周年华诞。著名文化史学家冯天瑜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亲笔题写序评,成为绝响。此文为2022 年 12 月 6 日的最后一次笔谈记录。
裴高才:几年前,我到医院探望老师时,您竟然用支架将手提电脑放在病床上笔耕。近年来《中国文化元典十讲》《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等,一部又一部佳构迭出。同时又诲人不倦,挤出时间亲笔为拙作《二程传》(华中师大出版社2023年版)题写序评,让后学铭感五内!
冯天瑜:高才君,因时下日夜忙于《周制与秦制》定稿,今得空校订《二程传》序言。结稿时,让我想起了主持《荆楚文库》的一件往事。按照《荆楚文库》方案,二程属于入编对象,只是史家疏于探究人物的少年行状,导致不少同人对二程在古邑黄陂度过少年时光的史实,知之不多。好在你此前推出传记小说《程颢程颐传》,我近水楼台先睹为快,并给予点评。于是,我让你拟就洋洋万言的《程颢、程颐与黄陂本事考》,介绍二程生长于黄陂、学于斯十四五载,二程门人谢显道率先在两湖地区传播理学之功,还有数万二程后裔在湖北的瓜瓞绵绵。此文在《荆楚文库》杂志2016年5月刊发后,编委会形成共识,促成将二程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二程集》收入《荆楚文库》,实现了二程书魂归里遗愿。
裴高才:先生的一席话也勾起了后学的回忆。机缘巧合,创作《二程传》则是从“批判”开始。那是1974年深秋我读高中时被老师指定为“批林批孔”演讲人,演讲稿是老师找来的报纸剪辑:批判程朱理学唯心主义先验论。语文老师王希良先生让我用铁笔蜡纸刻印《论语》《二程遗书》语录,然后他重点讲解《论语》之“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以及程颢原创“天理”的语录。王老曾任教纪念二程的百年老校黄陂三中(其前身道明学堂),他首先展示一幅二程画像问:兄长程颢是黑胡须,弟弟程颐是白胡须,这是否有悖常理?继而告知坊间传闻:程颢“生而知之”,高中进士,为政有能名,故永葆青春;而程颐“高考落榜”后自学成材,因“学而知之”才白了少年头。
接着,王老娓娓道来“黑白”真相:因程颢性格开朗,讲学与待人春风和气,五十多岁早逝,所以是黑胡须;程颐性格内向,尊严师道如烈日秋霜,年逾古稀而终,故而胡须苍苍。末了,他引述鲁迅的论“天才”名句: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学而知之,勤奋出天才。王师如此引经据典,生动有趣的讲解,让我受益终生,永志难忘。
冯天瑜:你究心于二程行状及其理学真谛有年,此次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以饱满的文化情怀,独家推出叙介二程夫子的首部非虚构文学作品《二程传》,演绎其修齐治平人生况味。而且与《陈时传》《田长霖传》形成古今教育家“三部曲”,眼光独到。通览《二程传》,以《千家诗》卷首之《春日偶成》破题,演绎了传主“鲁台望道”“如坐春风”“程门立雪”等典故,脍炙人口;叙介了程颢创立“天人一理”学说、洛阳论道、参与王安石变法,践行“视民如伤”的“官箴”,文史兼具;述说了程颐创办伊皋书院、涪州治易,穷仁识理的全过程,情理交融;解读了二程修齐治平理念的来龙去脉,深入浅出;描述了他们卷入政治漩涡的前前后后,绘声绘色;让读者与传主跨越时空进行心灵对话,诚为可信、可亲的哲人传记作品。
裴高才:谢谢先生策励!为系统考订二程的少年行状,拙作援引明代湖广提学陈凤梧的《二程书院记》原文,并与明清《黄陂县志》与《程氏宗谱》印证:二程生于黄陂县城西街草庙巷(今文教巷)。又以二程的直系四传弟子朱熹所作《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说明二程缘何生长于黄陂,并在此生活了十四五年的情况。朱子写道:“天圣中,洛人太中大夫程珦,初仕为黄陂尉,秩满,不能去,而遂家焉。实以明道元年(壬申)生子曰颢,字伯淳,又明年(癸酉)生子,曰颐,字正叔;其后十有余年。”
同时,还有从洛阳走出的程颐直系第二十九世孙、旅美学者程德祥先生的证言。我陪同他到黄陂文教巷、双凤亭寻根时,他看了笔者的书稿后,亲口对我说:“黄陂是二程第一故里,毋庸置疑。”他还题签其译述的英国汉学家葛瑞汉的名著《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的新儒学》,成为我了解西方汉学家推崇二程的范本。
冯天瑜:我觉得你将二程潜心书院教育作为重中之重,颇有识见。书院是二程理学形成与传播的重要平台,也是构建其教育思想体系的基地。是作着重介绍了二程兴学校、办书院并举,将行政、讲学与治学相结合特色,探寻理学形成的动因。通过引述程颢《论十事札子》之“兴学校”,说明宋初百年间官办基础教育薄弱的背景,程颢力促官民联手兴学校、办书院的动因。诸如,他先后在晋城、扶沟治县期间创办古书院、大成书院,在嵩阳书院、伊皋书院等书院讲学、治学长达二十余载。在教育方针上,二程在嵩阳、扶沟、伊皋等书院设庠学,提出“穷理识仁”、培养圣人的教育目标。以《四书》为主、《五经》为辅授徒,形成了“讲明义理”的教育思想体系。阐发程颢的教育思想与其天理学说相得益彰。难怪元代哲人郝经写道:“明道先生令泽之晋城,厚风化,立学校,耕夫贩妇亦知愧谣诼道文理。”
裴高才:此次通过爬梳官民史料,并认真考订,还亲临历史现场,感同身受。所以,在文中援引时人诗文,演绎二程创办书院对洛学产生的影响。如,援引程颐的《为家君请宇文中允典汉州学书》,又致函四朝元老文彦博之《上文潞公求龙门庵地小简》,铺成二程接受文彦博所赠庄园创办伊皋书院始末,说明二程的书院教育受到朝野尊崇;还叙介二程在嵩阳、伊皋等书院讲学、治学数十载,说明书院与二程理学的相互促进与发展。
冯天瑜:孟子曾稷下学宫主讲“仁政”,二程的书院教育则彰显洛学特色。是作通过介绍理学经典《伊川易传》的形成与传授,反映程颐“四十岁以前读诵,五十以前研究其义,六十以前反复绎,六十以后著书”行谊,概括其毕生致力于讲学、办学与书院教育的因果。让读者了解,程颐的思想体系及其传道授徒、著书立说,几乎均与伊皋书院息息相关。程颢曾不无感慨地说:“异日能使人尊严师道者,吾弟也;若接引后学,随人材而成就之,则予不得让焉。”
裴高才:新兴的理学思潮推动了书院教育的崛起,而充满活力的书院又促进了理学的振兴。拙作从二程首次在开封讲学、游太学,引起著名教育家、理学家胡瑗、张载的青睐,到受到政界耆宿吕公著、文彦博诸人推崇、举荐与赠予书院地皮,继而二程与邵雍、张载、司马光“五星聚奎”,直到二程理学声名鹊起,大都与书院相关。同时讲述了二程的四大门人不仅均出自书院,他们学成后又兴办书院传播理学的故事;宋明乃至清代,各地纷纷冠名二程书院延续学脉。还列举其四传弟子朱熹一生创办与修复、读书与讲学的书院多达五十所;黄陂拥有二程、甘露与望鲁三所知名书院学宗二程夫子等,相互映衬。
冯天瑜:多年来,你不遗余力致力于为史存真的同时,是作又运用时空交叉、统分结合等形式,描绘二程鲜活的个性特征及其人生况味,花开两朵,形神兼备,实为文坛增添雅趣。
裴高才:老师过奖。说到二程的个性特征,可谓大“同”小“异”。在“同”的方面,他们手足情笃、协力创立以“天理”为中心的理学体系,千古流芳。拙作援引程颢现身说法“天理二字是自家体贴出来的”,印证其天理学说的原创性。程颢早逝后,程颐继承其衣钵,几乎全部接收其弟子,如“程门四弟子”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等,大都是先师从程颢,后转学程颐,接力赓续,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发展。尤其是四传弟子朱熹将二程理学集大成为程朱理学后,作为中国官方哲学长达八个世纪。
冯天瑜:我注意到,你在刻画二程个性之“异”多有用力。在科考上,二程原本一同进京备考,程颢连捷举人与“千年第一牛榜”进士;程颐名落孙山后,从此不再参加科考,且多次婉拒官职。但他落榜不落志,终生献身理学,即使遭到无情打击、失去人身自由,仍矢志不渝治学。又借助对比手法,描述二程的性格差异,文史交融。叙介程颢为人和易、交游广泛,又融合创新,政学双赢,引来同科进士朱公掞、学者吕大临等学者,纷纷千里迢迢拜师问学;通过演绎流传千古的“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的故事,表现程颢做人与讲学的“春风和气”气象;就连“拗相公”王安石也为他喝彩。还有程颐对兄长的现身说法:“视其色,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如时雨之润。”这样,既展现了“如坐春风”典故的丰富内涵,令人回味无穷;又图文情并茂,让人深信不疑。
在刻画程颐的“烈日秋霜”性格时,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铺成,表现其在云谲波诡政坛风云中的书生意气。为秉持义理,他常常对事不对人,不讲任何情面。任帝师期间,他殚精竭虑精心培养少主,因曾公开批评少年宋哲宗折断柳枝,遭同僚垢病!这为他后来的编管流放生涯,乃至追毁文著埋下了祸根。为坚守“哭则不歌”的孔礼,他不惜与僚苏轼争锋,引发“洛蜀党争”政潮。令人唏嘘不已!
裴高才:窃以为,二程作为哲理诗人,“高考”牛人与一代帝师,所以拙作通过介绍传主的诗文名篇形成始末,意在让读者窥见其诗心雅韵。如通过演绎二程母亲侯氏吟咏《闻雁》、讲解《酌贪泉》诗的循循善诱,对孩子进行诗教,程颢心领神会,十岁在黄陂写下了“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的诗句,反映出有志少年诗心涵铁骨;又叙介程颢的诗词名篇《春日偶成》七绝诗的形成与成名始末,尤其是收入蒙学读本《千家诗》卷首后,几乎家喻户晓;出道后吟咏的《秋日偶成》:“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将中国浪漫主义之魏晋风流与古典主义有机结合,更被后世哲人视为新儒学的经典名篇。
同时,经述说二程母氏家训名言“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的来龙去脉,说明良好家教对二程深远影响。程颐科考落榜不落志,自学成材;即使遭流放“编管”打压,仍矢志不渝地探究理学,竟然在涪陵“点易洞”完成传世经典《伊川易传》。
冯天瑜:你在《荣登牛榜》一章逐一解读程颢的省试(会试)作文,颇有看点,让读者了解这位“牛榜进士”的文心雕龙。实证分析奇迹保存下来的高考答卷《南庙试佚道使民赋》《南庙试九叙惟歌论》《南庙试策五道》,从中窥见其学识与心路历程。如程颢在《南庙试佚道使民赋》中,通过引经据典,援引孟子的“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名言,开门见山,从“圣政”与“民”的关系,着重论述了“民情”。成为他后来从政生涯一直以“民情”与“民乐”为本,常将“视民如伤”作为自己治县行政的座右铭的前缘。又介绍程颢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熙宁变法风云中,既有直抒胸臆的上书札子,铿锵有力;又写下耐人玩味的诗篇,刻画其真性情:以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展露其大刀阔斧变法的愉悦心情;又以“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表现其因推行新法受阻而心力交瘁,愁苦不堪的一面。而程颢则反其意吟咏七言绝句“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诗中含有对王安石的怜悯之情,更展现其经历惊涛骇浪之后悟得人生真谛的达观气象。
裴高才:老师曾经告诉我,二程理学是教人做人的学问。所以,对于人们长期以来曲解的“存天理、去人欲”,笔者利用程颢与朱熹的现身说法,印证其“理欲观”的正能量。进而,说明其“理欲观”与当前提倡的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清廉观,均具有相通之处。
冯天瑜:我注意到,如此解读颇具说服力。以程颢其“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说明“天理”与“人欲”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时援引朱熹通俗的诠释:“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让读者明白:天理是指人的正当合理的需求,人欲是指过分的不恰当、不合理的追求。或曰“天理”即公理,仁爱;“人欲”即指私欲,是人的自私之情。
裴高才:关于二程的名节观,笔者引用程颐的《先公大中家传》、朱熹与吕祖谦编写的《近思录》原文,解读程朱“为社稷承担大任、尊上不折节”名节观的正能量,并列举程颐的长子程端中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成为抗金忠烈的典型事迹,印证父子接力践行名节观。
冯天瑜:是作从原著出发,对广为流传的“饿死是小,失节是大”之说,有所辩正,指出程颐乃至朱熹并非完全反对寡妇改嫁。史据充分,值得肯定。
裴高才:作为宋明理学开山,二程在继承孔孟儒学的基础上,融入了佛学与道学的修养工夫,形成了儒家的新体系,故中外哲人称之为“新儒学”。朱熹是二程的直系四传弟子,朱熹将二程理学集大成为程朱理学;有人据此说,二程是程朱理学的“源”,朱熹则是“流”,这种说法对吗?
冯天瑜:二程与朱熹间有承袭关系,但不能说是源流关系。程朱的源是孔孟,是儒学的思孟派。故称孔孟创立了儒学,程朱理学是新儒学。
裴高才:“学历代表过去,学力决定未来,勤勉不能让人。”我一直将老师的告诫作为座右铭,又从先生的言传身教中深受启发,砥砺前行。如,先生的巨著《辛亥首义史》从1980年代到2011年,推出了三个版本,且常写常新。又拨冗多次为拙作题写序评,给予策励,后学不敢懈怠,此次三易其稿推出的“二程传”。意在“原念本始,追诵遗烈,……以风励而作兴之”。
冯天瑜:你我互通文墨,交谊有年,我十分欣赏你执着于钩沉先贤圣哲行状,独家原创,佳构纷呈,并中外交流。仅近两年独家推出的《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人”》《中华大学校长陈时》等非虚构文本,在海峡两岸泛起阵阵涟漪;《程颢程颐传》在宋学国际论坛研讨,引起共鸣。正是你为二程、黎元洪、范熙壬诸公立传,又不遗余力襄助,促成《二程集》《黎元洪集》《范氏父子集》等入编《荆楚文库》,情愫悠悠。
裴高才:这与二程功成名就后,仍日夜思念故土黄陂息息相关。云:“吾梦寐恒在西陵!”二程身后,官民互动历代赓续二程文化。程颐的长子端中践行其父的名节观,成为抗金英烈;二程嫡孙程昺、程晟先后编印了《伊川先生遗文》与《伊川先生文集》八卷,还创修《河南先公伊川家谱》;程颐裔孙程敏政编修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对史实多有订正。元明之季,程颐的六世孙程梧、程叔浩则回迁往湖北黄陂、孝感与英山等地。程端中的七世孙万一、万二、万三亦迁英山、黄陂与黄冈等地。
冯天瑜:在我看来,传记文学作家既要有饱满的激情、严谨的态度,又要洞悉人文历史,同时能娴熟运用文学手段讲述历史、知人论世,才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呈现历史人物耀眼的光环,给人以启迪。窃以为,你之所以孜孜以求钩沉“二程传”,并三易其稿,就是为了还原历史原生态,擦亮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提炼展示文化精髓。我想,这是你创作本书的初衷,也是新时代赋予读者诸君的责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