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一生遭遇到许多困难,碰到过许多挫折,甚至在早年被清廷通缉,流亡海外,也不得安全。
民国历任总统一览表图片(民国历任总统顺序)
清廷派人在伦敦绑架了他,准备装进木箱子里,秘密送回国凌迟处死,甚至必要时,可以先行处死他,带他的尸体回去接受审判。
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孙中山依旧临危不惧,想尽办法脱出升天,之后更是巧施妙计,得英国友人康德黎之助,重获自由。经此一事,孙中山因祸得福,大名响彻整个不列颠。
有意思的是,15年之后革命成功,孙中山成为民国大总统,当时诱捕绑架他的仇人主动登门求见...
孙中山早年学医,成绩优异,并在26岁时成为澳门的第一位华人西医。然而,时值清朝末年,清廷腐败,列强入侵,百姓民不聊生,他毅然抛弃自己的医人事业,转为“医国”。
1894年,他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一年后,他回到中国,筹备自己人生第一次的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按照孙中山的想法,准备武装起义夺取广州,然后在两广成立一个独立政府,并把广州作为举兵北进的基地。孙中山认为,晚清这时风雨飘摇,起义一旦成功,便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各地会纷纷响应,最终推翻大清王朝。
然而,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由于是第一次起义,孙中山等人没有充足的经验,在起义前就被叛徒泄密给了清政府。时任大清两广总督的谭钟麟一面调集军队加强广州防卫,一面封锁城门,大肆搜捕起义人员。
孙中山只能遣散起义队伍,从广州逃到香港,又去到日本,辗转美国檀香山,最后落脚英国伦敦。在路上,孙中山自以为安全,曾公开照了一张照片,而这张相片也将引发后来的故事。
原来,此时清朝也正在通缉抓捕这位“造反头子”,却苦于没有照片,不能按图索骥抓人。得亏孙中山自己露出马脚,照片的复印件落入清政府密探手中,让清廷在全世界的外交人员有机会伺机抓捕。
从这里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早期行事并不周密,无论是第一次武装起义,还是逃亡途中拍照,都可以说明他还没有彻底从一名医生转变为革命者。
不过马上,他遭遇的生死危机,将让他进一步成长。
1896年10月1日,孙中山乘坐轮船抵达英国,投宿于葛兰酒店。他每天漫步在伦敦街头,参观大英博物馆和国会两院,还多次去拜会在香港学医时认识的英国籍老师康德黎。
康德黎见到孙中山很高兴,好意提醒:“满清公使馆与我家同在波德兰街区,你来往时要小心!”孙中山却并不在意,因为按照英国法律,清政府的人无权在英国抓捕他。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一片黑网,正悄悄向他罩来。
早在孙中山来英国前,清政府驻华盛顿公使杨儒便已通知驻英公使龚照瑷,要他秘密跟踪孙中山。而龚照瑷不仅雇佣司赖特侦探社的侦探就牢牢跟踪,还制定了周密的“诱捕”计划。
1896年10月11日上午,孙中山像往常一样前往康德黎家。走在路中,遇到了一位自称是广州人的老乡。这名老乡叫邓廷铿,与他相谈甚欢,并热烈邀请他去家里做客。
俗话说得好: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孙中山因此放松了警惕,不知不觉就被邓廷铿带到了波德兰区49号大门。
这时,门里又走出两名中国人。开始还挺热情,却突然“热情”过了火。两人一人夹一边,把孙中山架进了屋内。结果一进屋,大门就关闭锁住了。
孙中山这时意味到情况不妙,却也插翅难逃。他被带上了一个有着铁栅栏的三楼,一名白胡子英国绅士走了出来对他说:
“你好,孙文。对于你来说,这里就是中国,你现在就是在中国。”
而这位英国绅士,正是清朝驻英公使馆参赞马卡尼。他想告诉孙中山,此时他虽然人在英国,但是现在在清政府的控制下,没人能救得了他。
后来,诱捕他的罪魁祸首,清廷使馆翻译邓廷铿与孙中山谈话:
“那天我是公事公办,义不容辞。今天我来,是以私人身份来的。你在中国很有声望,皇帝和总理衙门的人都知道你的为人,你已经世界闻名了,也可以死而无憾了。你现在在这里,就是生死攸关的事,你知道吗?”
孙中山回答:
“为什么生死攸关?这里是英国,不是中国,你们要怎么处置我?按照国际法,你们必须要把抓我的事情先告诉英国政府,我看英国政府不会同意的吧?”
邓廷铿得意道:
“我们不会请示英政府的。事情早就办妥了,船都雇好了,到时候把你嘴封住,身体捆住,运到船上,直发香港,然后再移交到广州,就可以审判用刑了。”
最后,邓廷铿莞尔一笑,补充道:“如果我们不能把活生生的你运走,就会在这里杀死你,把你的尸体涂上防腐剂运回去处决。因为这里就是中国。”
当时,清廷怕夜长梦多,连固定班次的轮船都不愿意等,花了7000英镑雇佣了一艘私船,还准备了一个大木箱,计划把孙中山伪装成一个“疯子”,装在木箱里运回国内,凌迟处死。
英国波德兰区
落到如此境地,孙中山也并没有灰心放弃。他先是用硬币裹着给康德黎的纸条,从小窗口扔到街上,企望有好心人拾到能传给康德黎。结果却被使馆的仆人捡到,窗户被封死。
后来他又多次“攻关”给他送饭的两名英国仆人,结果这两位仆人牢牢记住了主人的话:不论孙文给你多少钱,你都可以收下;但是他给你任何一张纸片,你都必须直接上交。
钱他俩是拿了,信也是交给了大使馆。眼看孙中山在劫难逃,其中一位给他送饭的英国仆人柯尔给他带来了希望。
有一天,科尔好奇地问孙中山:“你是什么人?”
孙中山眼珠一转,认真回道:“我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想谋求改革中国,而中国皇帝仇恨基督教,所以要把我抓起来杀了。我这种情况,英国人都会同情的。”
是的,这就是孙中山的“妙计”:利用英国人对耶稣基督的虔诚信仰,请求科尔这名基督徒“拯救一个人的生命”,不要忍心看着同为天父之子的自己被异教徒杀害。
这次,柯尔相信了孙中山,他愿意帮忙带信给孙中山的朋友们,拯救这位可怜的朋友。他偷偷把孙中山的求救信带了出去,交给了康德黎博士,信上写着:
我在上周日被两个中国人强行绑架到了中国使馆,我被监禁在这里,并将在一两天后乘特别雇佣的船被押往中国,我肯定会被斩首。唉!我大难临头了!
康德黎知道真相后大吃一惊,和孙中山另一个好友孟生博士到伦敦警察厅报案。警察厅的探长认为事情太大,得上报领导,就拖了下来。
两人觉得不能就此坐以待毙,德黎决定把真相公之于众,利用舆论的力量拯救孙中山。然而,当他把事件告知《泰晤士报》后,竟被英国外交部拦了下来。
后来,两人又前往老贝利街的伦敦刑事法院,指控清公使馆违反《人身保护法》。但法官莱特认为指控的理由不充分,未予受理。
眼看孙中山命不久矣,事情又迎来了转机。嗅觉灵敏的《环球报》记者不知从哪听到了这则消息,主动要求访问报道。当天晚上,《环球报》刊登了一则头条:
“StartlingStory!ConspiratorKidnappedinLondon!ImprisonmentattheChineseEmbassy!”《令人震惊的故事!反叛者在伦敦被绑架!被监禁在中国公使馆!》
这下,事情闹大了,震惊体的报道震惊了整个伦敦。不仅各个媒体争相报道,英国民众也开始游行示威,要求英国政府出面,勒令清廷驻英公使馆放人。
因为,按照英国的法律,未经英国政府许可,外国使馆在英国领土上是不能随意逮捕人的。清朝驻英公使馆这样私自抓人,是赤裸裸的绑架!
在这些骄傲的日不落帝国民众看来,清廷这是在践踏他们的法律,打他们的脸,瞧不起谁那这是?
这下,之前各种扯皮的英国政府也不得不站了出来,要求清朝公使馆按照国际法,立刻释放私捕的孙中山。驻英公馆那时哪敢招惹英国人,只有按照要求释放了孙中山。
10月23日下午4时30分,被囚禁了12天,暴瘦28磅的孙中山走出清廷驻英公使馆。使馆外,人山人海,热情的英国民众呼喊着孙中山的名字。
与此同时,公使馆也收到了清政府从国内发来的电报,电报上写道:不惜一切代价将孙中山押送回国!
天佑中华,如果孙中山晚走一步,可能真被就地处决,尸体运回中国审判。那么,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将被改写。
事实证明,清政府当时的决定非常有“远见”。15年后的10月10日,随着武昌起义的一声炮响,大清帝国土崩瓦解。而孙中山,也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而这时,当年在伦敦诱捕绑架他的仇人邓廷铿主动找上门来,请求孙中山的原谅。周围的人都劝孙中山处死他,孙中山却不以为然,反而宽诚相待,后又派人护送其出总统府,以免遭到身边知情人的攻击。
爱国报人邓警亚记载:中山谓琴斋(即邓廷铿)过去行为虽不可赦,然亦受当时公使龚照瑗主使,尚非出自本心,且此案揭露之后,英国朝野反感,腾播全球,在我本人虽略受折磨,而于本党则有利无害,权衡得失,可置勿论。
如此心胸器量,方见孙中山先生的宽仁大度。
我小时候学历史课本,孙中山被尊为“国父”,一直很崇敬他。可后来长大,看了不少他的风流轶事,又感觉人物形象崩塌。
年岁日长,如今再回头看他,倒是又有一番看法。孙中山先生的确是个俗人,有些情感纠葛是人之常情;但他更是个伟人,他为了中国未来投身革命,一生遭遇了许多生死危机却不改其志。
更何况,他从来不置私产,死后留给宋庆龄的的遗物,除了衣物和书籍,就只有一套爱国华侨送给他的房子。
革命这两个字,说着简单,实则重过千斤,是真正要抛头颅、洒热血,为理想付出一切。
孙中山先生,他做到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