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原创|综述】CSSCI期刊2023年金融科技法学文献综述(四)

【原创|综述】CSSCI期刊2023年金融科技法学文献综述(四)

【原创|综述】CSSCI期刊2023年金融科技法学文献综述(四)【原创|综述】2023年金融科技法学文献综述(四):金融征信专题

文史征信_征信文章_征信文献

往期回顾

10

《区块链技术赋能下个人征信体系的法律重构》

区块链技术改变了传统征信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征信体系和征信监管关系发生变化,学界展开了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区块链技术在个人征信中的应用;(2)区块链技术下个人信息体系的构建。区块链通过动态组网、链式结构和共识机制三方面的关键底层技术使重构个人征信系统成为可能。该系统以分布式数据库为基础,充分体现去中心化、分布式共享、开放性、匿名性、不可篡改性等特征,能有效弥补互联网时代传统征信固有的缺陷。

我国征信业经过三个阶段发展,迈向法治化轨道,形成了以央行为中心、金融机构数据为基础、线下收集为主渠道、民营征信机构为补充的个人征信体系,具有信息收集覆盖广、收集信息丰富和接入金融机构数量多的特点。而在互联网时代,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所构建的传统征信体系,难以满足市场对个人信用信息更加精准的需求以及保护金融安全的迫切需要,这使得传统个人征信体系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被不断放大,主要体现在:(1)征信数据来源单一,质量不高;(2)征信立法层级低,个人信息保护弱;(3)征信市场发展不充分,征信报告应用场景受限,产品使用率低。

在区块链征信体系的宏观构建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上链阶段,包括公有链、联盟链和侧链;第二是下链阶段,是数据输出、征信产品形成和征信服务提供的阶段。在个人征信体系的运行机理上,首先,信息提供主体应获取被征信主体授权,收集征信主体信息并存储数据库,并将数据库作为区块链节点上链;其次,信息提供主体影响征信主体提交数据库的摘要信息,双方达成智能合约条款;再次,征信市场利用据控制所有数据库的摘要信息收集、汇总并生成全局账本;最后,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监管节点拥有全网发布规格统一的征信业务监管标准与征信产品的权力。

区块链技术下重构个人征信体系,需要以下制度与之配套:(1)建立区块链征信联盟,提高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从监管技术到技术监管,完善区块链征信法律体系建设;(3)明晰数据权属,提高信息数据质量;(4)激活征信市场潜能,为不同场景提供多样化的产品。

(作者倪楠,原文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4期,于靖雯整理)

11

《人工智能在信用监管中应用的法律风险及其应对》

目前,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监管模式、方式的变革与优化已成为实践趋势。但是在信用监管领域引入人工智能既需攻克技术层面的难关,也需防范实践层面可能出现的多重法律风险,着力避免人工智能嵌入信用监管后可能引发的监管偏差及监管权力运行失范问题。

在信用监管场景下,人工智能可用于智能共享信用信息,推进联合奖惩智能化模式;智能挖掘整合特定对象的信用信息与数据,实现信用脸谱的精准描摹;智能预测信用风险,实时监控信用监管执行;联合奖惩措施精细比对,智能优化监管方案。

人工智能在提升信用监管效率的同时,也会面临如下几种法律风险:(1)人工智能算法缺陷会衍生出信用监管偏差及失范。人工智能算法歧视客观存在,算法歧视会干扰信用风险预测,导致信用监管偏差。此外,算法黑箱会加剧算法歧视,导致监管权力运行失范。(2)人工智能的负外部性会触发多重权益侵蚀。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壁垒阻隔着公众知情权、人工智能对信用数据的深度挖掘威胁隐私权、人工智能嵌入信用评价的隐匿性稀释信用主体异议权。(3)智能机器故障会发生联合惩戒措施滞后调整,导致惩戒对象一系列权益受损。

针对人工智能嵌入信用监管后可能衍生的法律风险,建议在信用监管中应用如下三条法律风险规避进路。(1)多维治理信用评测中的数据与算法偏见,强化以效果为导向的算法披露理念,赋予信用主体算法解释权,设立信用数据活动顾问。(2)控制人工智能接入信用监管的场景与限度,明确人工智能在信用监管领域的辅助地位。第一,重视拓展研发信用风险智能评估技术,但慎重参考信用报告实施分类监管;第二,重视信用信息的智能归集共享,但谨慎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信息进行过度推演;第三,重视联合奖惩的智能推进,但慎重对待联合惩戒自动决断。(3)明确人工智能应用于信用监管的主体间职责,避免信用监管偏差或联合奖惩谬误。

(作者贺译葶,原文载《甘肃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胡兮潇整理)

检索期刊目录: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法学学科来源期刊:《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法学家》;《法商研究》;《法学》;《现代法学》;《清华法学》;《政法论坛》;《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法制与社会发展》;《政治与法律》;《法学论坛》;《政法论丛》;《法学评论》;《环球法律评论》;《比较法研究》;《当代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东方法学》;《行政法学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中国法律评论》;《月旦法学杂志》;《政大法学评论》;《中研院法学期刊》。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扩展版法学学科来源期刊:《北方法学》;《财经法学》;《地方立法研究》;《法律适用》;《法学杂志》;《法治研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国际法研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河北法学》;《交大法学》;《科技与法律》;《知识产权》;《中国海商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中国应用法学》;《南大法学》;《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综合性社会科学来源期刊:《北京社会科学》;《东南学术》;《东岳论丛》;《读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甘肃社会科学》;《广东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河北学刊》;《江海学刊》;《江汉论坛》;《江淮论坛》;《江苏社会科学》;《江西社会科学》;《开放时代》;《南京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宁夏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求是学刊》;《求索》;《人民论坛》;《人文杂志》:《山东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思想战线》;《探索与争鸣》;《天津社会科学》;《文化纵横》;《文史哲》;《新疆社会科学》;《学海》;《学术界》;《学术论坛》;《学术前沿》;《学术研究》;《学术月刊》;《学习与实践》;《学习与探索》;《云南社会科学》;《浙江社会科学》;《浙江学刊》;《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中州学刊》。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高校学报:《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工商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一篇: 福建林则徐:一代忠贞垂史传
下一篇: 清风傲骨 卓然不群——纪念山东省文史馆馆员、书法金石学家山之南先生诞辰110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