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萧县,在我省书画史上特色明显,由古至今,萧县书画的发展脉络历历可寻,传承关系清晰:汉代,出现了以画像石为标志的第一个绘画高峰,及至清朝中晚期,萧县“龙城画派”的成形,其追求“中正平和、壮大雄强、刚劲勃发的生命之美、力量之美”的艺术思想体系,注重“简约凝炼的手法、线形内在含蓄之美、水墨变化”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完整的表现。
像许多著名书画流派的定名一样,龙城画派也经过了口传文载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书画流派名词,“龙城画派”口头相传已久,正式见诸报章,是在权威书画刊物《朵云》1982年9月第三辑上的《国画之乡——安徽萧县》一文,作者是著名记者郝长恩;1984年11月28日,南京师范大学杨建侯教授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扎根泥土 根深叶茂——评“国画之乡”萧县画展》一文,也提到“龙城画派”一词;1987年5月15日,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为贺萧龙士百岁寿辰,在《安徽日报》上发表《德艺寿齐辉》一文,文中盛赞“自同治末至民国肇造,龙城画派,名震徐淮……”,自此,龙城画派的形成、发展、规模、影响、风格,逐渐引起书画家、书画评论家、史学界、新闻界的重视和研究,“龙城画派”一词频频出现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等上百家报刊和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并载入安徽省文化史志。
“龙城画派”,发端于明末,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书画家有王之麟、许辉祖、吴作樟、张太平、路荫南、侯子安、谢来占、王为翰、袁汝霖、刘云巢等,他们冲破笼罩画坛的“四王”画风,追逐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触写实,师法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们艺术思想趋于一致,技法意趣趋于相同,融合南北,形成了一种新的画风和流派。因其影响较大,活动中心又在龙城,故称“龙城画派”。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新美术运动迅速兴起,使“龙城画派”的发展得到了新的契机,如果说,清代萧县画家,其影响还囿于徐淮一带的话,那么,此后王子云、刘开渠、王肇民、朱德群、王青芳等一批大师级书画艺术家的出现,真正使萧县画家走向全国,乃至海外,他们对“龙城画派”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书画艺术真正回归大众。“龙城画派”进一步发展壮大,一大批艺术人才脱颖而出,老、中、青、少书画创作队伍齐整,书画创作成果累累,书画活动有声有色,书画教育如火如荼,开创了萧县书画事业空前繁荣的新局面,使得“龙城画派”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萧县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使得清代以来影响仅以徐淮为中心的“龙城画派”,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影响波及全国。这一时期,萧县书画的繁荣,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龙城画派”出现了新的领军人物。萧龙士是萧县书画繁荣时期“龙城画派”的领军人物。他跨越几个历史时期,在萧县执教数十年,博采众长,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刻意创新,自成一家。同时,一批立足本地、功力深厚的书画名家,继承“龙城画派”的优秀传统,广纳百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如欧阳南荪、刘梦笔、刘惠民、冯雨邨、郑正、阎梓昭、欧阳龙、薛志耘、姜秀真、祖爱民等,同时期,一批实力雄厚的萧县籍书画家,以独特的风格活跃于国内书画界,诸如天津的吴燃、北京的卓然、合肥的郭公达、葛庆友、张翰,徐州的宋德安、朱沛然、淮北的周本信、纵横,西安的王蒙等等,他们和身在家乡的书画家们一起,遥相呼应,使得“龙城画派”的影响,远播四方
(2)、萧县书画队伍阵容庞大、书画社团众多、书画活动频繁。
书画社团的成立,是萧县书画繁荣时期的重要标志。为了弘扬萧县书画艺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热爱书画和参与书画活动的需要,在当地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 1981年成立全国第一家县级书画院“萧县书画院”,之后,群众性的书画组织相继建立起来。截至目前,萧县城乡已成立了十多个学习、研究、交流书画艺术的群众团体。
1992年、1995年、1999年、2004年,萧县县委、县政府先后在萧县、中国历史博物馆成功举办四届“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萧县”艺术节,累计征得国内外萧籍书画家作品数千件。书画艺术节的成功举办,是对萧县书画艺术成果的展示和检阅,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萧县书画队伍庞大、画展频繁,创作成果可观,众多书画作品被地方文艺部门、书画院、博物馆和国内外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全县书画艺术家,除在报刊发表大量书画作品和理论文章外,还出版了60多部书画艺术专集。
(3)、书画创作普及度高,民间研习书画蔚然成风。
新时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开始改变,在萧县,一些土生土长的画家应运而生。其中有建筑工、屠宰工、裱糊匠、油漆匠、教师、营业员、理发师、机关干部和农民,他们的作品,风格朴实无华,生活情趣浓厚,已毫无愧色的登入各级展览的大雅之堂,特别是闻名全国的萧县农民书画家,已经成为萧县书画的一支新军。
萧县农民书画不是农民画。萧县书画的主体是“龙城画派”,风格主流是文人画,新时期的萧县农民书画,骨子里还是传承了“龙城画派”的“重笔墨、重情趣、重师承”精华,以水墨写意和讲究章法的书体画风见长,是萧县文人书画走向民间的一个例证。
萧县乡村书画的普及发展中,刘套镇的乡村书画是典型代表。这里曾经走出了萧龙士、刘惠民、刘梦笔、郑正、为代表的一批书画家。1987年,全国第一家乡村画院——“刘套书画院”宣告成立,郑正当选为院长,同时成立了“刘套书画研究会”,一时间,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书画爱好者蜂拥而至。在刘套书画院的带动和影响下,萧县其他乡镇的书画活动,也风起云涌,他们和刘套书画院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萧县民间书画的蓬勃兴盛局面,为萧县书画事业的繁荣,增添了亮丽多姿的一笔。
目前,在萧的书画家,国家及省级美协、书协会员近百人;全县具有可书可画之技者3万多人;笔墨成趣者3000多人;作品参加县以上展出者1200多人(作品6000余幅、件);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者200多人(作品近400幅、件),出版书画专著68部。书画活动已在全县范围内普及,绘画组织已成网络,一支浩浩荡荡、老、中、青、少梯次分明的书画创作队伍勃然形成。
2010年8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在萧县皇藏峪风景区设立了“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安徽创作基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