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史资料选辑》——安徽近现代当事人和亲历者留下的第一手史料
政协安徽省委员会的文史资料工作,开始于1961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前,共征集辛亥革命以来文史资料一千六百余篇,约六百万字。
【方针、任务】
文史资料工作,是政协系统根据全国委员会周恩来主席一九五九年四月对各方面老年人士所提出的“把亲身经历记录下来传之后代”的号召而开展起来的。
文史资料工作的任务是:向曾经在晚清、北洋、国民党政权统治时期具有各方面亲身经历和见闻的人士征集回忆录性质的文稿,及时弄清一切可以弄清的历史事实真相,以充实、丰富我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资料;并且通过整理研究、编选出版等项工作,使这些资料能够传给后代。
《安徽文史资料选辑》总目录(节选)
【时限、范围】
《选辑》史料的时代断限,定为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这段时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辛亥革命时期——从戊戌变法(1898年)到癸丑二次革命(1913年)。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前期——从二次革命失败到五四运动(1919年);
(2)后期——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1927年)。
3、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
(1)前期——从大革命失败到七七事变(1937年);
(2)中期——从七七事变到日寇投降(1945年);
(3)后期——从日寇投降到全国解放(1949年)。
史料的内容范围,有以下几条:
1、在这三个时期中,所有政治、军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华侨以及对外事件、阶级关系、社会生活(例如礼俗、习惯、会道门、烟赌娼、天灾人祸等等)等方面的史料。
2、未经发表的近代学术著作,包括专著、译述、论文、方案、杂记、游记等。
3、有关近代史料的文物,如某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函电、档案、会议记录、日记、手稿和一些罕见的报刊、图志、照片、碑刻等原始资料和实物。
4、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料,着重记录反动统治方面内容。至于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史实,另有党史机构负责搜集,集结为《革命史资料》,不作本选辑重点。
【类型、原则】
史料稿件的类型,可以分为下列四种:
1、记述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回忆录;
2、叙述作者本人亲见亲闻的笔记;
3、为了弄清某些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向亲身经历和熟悉情况的人士或其他有关方面进行调查访问所得的较有系统的专题记录;
4、根据作者本人亲身经历对各种文献资料所作的补充、订正和考证。
为了使撰稿人了解征集史料的基本要求,消除某些人的思想顾虑,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曾经规定“三要”、“四不”的征稿原则。
1、“三要”:要真实,要具体,要大胆直书。其基本精神在于要求撰稿人破除顾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作如实的叙述。
2、“四不”:
不限体裁。撰写史料可以用新文体,也可以用旧文体,可以是有本有末的长篇著述,也可以是一鳞半爪的短篇记录。
不求完整。知道多少就写多少,不一定要有首尾完整的叙述。
不拘观点。不要求撰稿人一定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撰写史料。
不扣帽子。不因撰写人揭露历史上某些真相而使其负政治上、法律上的责任。
不论是描写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还是揭露旧社会的黑暗统治,都是留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人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教材。
【编印、出版】
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64年6月,编印出版了《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第二阶段:
1979年11月,对《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64年)予以再版,并改名为《文史资料选辑》1979第一辑。
1980年8月,编印出版了《文史资料选辑》1980第一辑,实为总第二辑。
1981年6月至12月,陆续出版了(安徽)《文史资料选辑》总第三辑至总第六辑。
第三阶段:
1982年11月至1983年4月,应广大读者要求,重印《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至第六辑。
1982年10月至1983年4月,编印出版了《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至第十四辑。
1983年12月至1985年8月,编印出版了《安徽文史资料》第十五辑至第二十四辑。
1986年3月至1988年7月,编印出版了《安徽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至第二十九辑。封面设计改动大,每辑有以该辑主题命名的大字正书名,《安徽文史资料第XXX辑》作为小字副书名。
1989年3月至1992年4月,编印出版了《安徽文史资料》第三十辑至第三十七辑。本期开本由32开改为大32开。
至此,《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至三十七辑全部出版完毕。
此后,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于1993年1月创办了《江淮文史》双月刊杂志,定期出版,延续文史资料整理研究工作。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还编印出版了以下几本文献书籍:
《孙仲德传》1985年9月出版;
《安徽近现代史辞典》1990年6月出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