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要说的前序——蒙古的分封和三次西征
新疆在元朝时期的情况躲不开蒙古的分封和西征。
继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部后,铁木真又发兵消灭了鄂嫩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整个蒙古草原上的各部族都被铁木真征服了。1206年12月15日,全蒙古草原上的各部族首领在斡难河源头举行了隆重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忽里勒台”大会(诸王及贵族参加的部落议事会),建立了大蒙古国,铁木真尊号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此时对其母亲、兄弟、儿子和功臣等做了第一次千户的分封。
伊利汗国是今天的哪里(伊利汗国是谁建立的)
1214年,成吉思汗将蒙古草原的东北部、斡难河、怯绿连河(克鲁伦河)中游的地区,分封给四个兄弟,成立四个兀鲁思(国家),他们合称“东道诸王”,每个兀鲁思各由其子孙一人继承,是大蒙古国内的封国,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1223年左右,在成吉思汗西征基本胜利之后,就把西征的占领地分封给了三个儿子:大儿子术赤从海押立(哈萨克斯坦塔尔迪库尔干)和花刺子模(咸海南岸)地区,向西向北马蹄所到之处;二儿子察合台从畏兀儿地(之边)起,至撒麻耳干(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和不花剌(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止,他的居住地在阿力麻里(新疆霍城),当时并不包含新疆南疆;三子窝阔台做为皇太子,所分之地为叶密立(新疆额敏)和霍博(新疆和布克赛尔)地区到乌伦古河流域地区),其面积最小,而且和察合台兀鲁思也没有非常明确的分界;幼子拖雷则守蒙古本土。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支宗族称“西道诸王”。
蒙古三次西征简图
第一次西征: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蒙古帝国东线的攻打金国的战争,此时金国的势力已经无法对蒙古构成威胁;在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哲别扫灭了西辽的屈出律势力,这样蒙古就和西边的花剌子模接壤了,而早在1215年成吉思汗答应花剌子模国王摩诃[hē]末的友好通商请求,派出一支约500人的商队作为使团。不料蒙古商队刚抵达花剌子模的边境城市讹答剌(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西北),讹答剌城的海儿汗贪图财物,将商队诬陷为间谍,没收商队的财物并杀了上百名商人。当时的成吉思汗正专注于对金国的战争,所以只派了三名使臣去交涉。结果,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不但不承认此事,反而杀了正使,并剃了两个副使的胡子,将其押送出境。
征战时期的蒙古大汗行帐
以此为由,成吉思汗在1219年开始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数年间先后攻破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麻耳干等地。派遣哲别、速不台率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后摩诃末逃到了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的一个小岛,直至病死。后来哲别、速不台继续西进,远达克里米亚半岛;成吉思汗自己则率军队追击摩诃末的儿子札兰丁到申河(印度河)。当时的钦察骑兵和斡罗思诸公国在和蒙古的战斗中也一败涂地,古印度河、伏尔加河一带成为激烈争夺的战场。花剌子模的王子札兰丁一度率领残余部队进行抵抗,还在八鲁弯之战中消灭了近3万的蒙古兵。但花剌子模大势己去,札兰丁被成吉思汗围困在申河边上,最后突围逃往印度,此后两年,蒙古平定了花剌子模各地的反抗,第一次西征结束。
成吉思汗的西征路线图
1225年秋,经过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为西夏背弃一致攻金国的盟约,主将木华黎战死。成吉思汗不顾64岁高龄,在1226年亲自率军6次征讨西夏。最后一次征讨正值酷夏,途中狩猎落马后,高烧引发伤病,于是不得不在清凉的六盘山行宫停驾,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下,留下三条遗嘱:一是蒙古汗位由三儿子窝阔台继承;二是利用宋国和金国的世仇借道宋国,联宋灭金;三是消灭西夏的方法:他告诉部众,等他死后,封锁消息,密不发丧,等待西夏兵从城里出来时,择机歼灭。
西夏文(碑文残存)
虽然成吉思汗遗命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但仍规定大汗的继承人必须经过蒙古的“忽里勒台”推举决定。幼子监国是蒙古的传统,但看似民主的“推举”来确立汗位就会有很多权利斗争。“大蒙古国”后来的历史也表明,几乎每一次汗位交替都伴随着腥风血雨。拖雷监国两年后的1229年,蒙古的“忽里勒台”才召开大会推选新大汗。经过40天激烈争论,起初呼声很高的拖雷逐渐势孤,只得与二哥察合台一起拥立窝阔台。“忽里勒台”胜利闭幕,窝阔台“服从父亲遗旨,接受弟兄劝进”继承汗位。
蒙古灭金战争结束后,窝阔台在中原和中亚建立了巩固的统治。也儿的石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以西、乌拉尔河以东之地为蒙古的征服地区,已经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领土,但是乌拉尔河以西的钦察、斡罗斯等还未平定。元太宗七年(1235年),窝阔台召集“忽里勒台”,决定征讨钦察、斡罗斯等国。居住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钦察部首领忽鲁速蛮因为惧怕蒙古军队,已先派遣使者纳贡,蒙古军到达之前,已经准备投降。只有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钦察部首领八赤蛮坚决抵抗。斡罗斯、波兰、匈牙利当时都分为小的公国,各自为政,并不听大公的号令,德、意、奥等地诸国卷入十字军东征,兵力不足,欧洲形势对蒙古西征是有利的。
窝阔台听从二哥察合台的建议,派遣拔都(术赤长子)、拜达尔(察合台长子),贵由(窝阔台长子)、蒙哥(托雷长子)以及各部落中的万户、千户、百户、十夫长等,无论何人都要派出他们的长子出战,被史学界称为“长子西征”或者“长孙西征”。以拔都为统帅,老将速不台为副将,共15万大军,自各地出发,秋季抵达伏尔加河东岸集中。诸王商定后,各自率领本部前进。自中亚地区开始,先后攻下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奥地利等地城邦国家。
1241年窝阔台因豪饮而死。按照成吉思汗立下的规定,“忽里勒台”需要再度召开,第二年春消息传到西部各前线,蒙古人东返,只有拔都留镇钦察,第二次蒙古西征基本结束。此次西征战争,为金帐汗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元宪宗九年(1259年),蒙哥汗死后,拔都建金帐汗国,定都萨莱城(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之萨拉托夫),统治斡罗斯达200余年。
“长子西征”路线图
在乃马真皇后倾力运作下,窝阔台长子贵由在“忽里勒台”被推举为大汗,大概是看到了汗位“交接”存在问题,贵由明确提出一个条件:以后汗位必须让其子孙世代相传。贵由在汗位坐了不到两年就去世了,而他精心设计的“汗位世袭制”也随之而去。“长子军”统帅拔都力挺拖雷的长子蒙哥,遂提议召开“忽里勒台”,又是一番明争暗斗,1251年,在拔都和弟弟旭烈兀等支持拥戴下,蒙哥最终夺得大汗之位。
蒙哥即位后,一边命令二弟忽必烈南征大理国,一边命三弟旭烈兀率十万大军西征。这一次是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兵锋直指波斯。
旭烈兀西征
1252年,旭烈兀的西征大军从漠北草原出发,渡过阿姆河后一路所向披靡,于1256年攻灭波斯南部的卢尔人政权。1258年,旭烈兀攻打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以一场漂亮的围城战迫使哈里发开城出降。蒙古军队对巴格达展开了长达一个星期的屠城,数十万居民在屠杀中丧生,末代哈里发被纵马踏死,这座阿拉伯历史名城惨遭浩劫。同年,旭烈兀相继灭亡了波斯木剌夷国和黑衣大食,随即率10万大军进攻叙利亚。1259年,旭烈兀分兵三路入侵叙利亚,次年灭亡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并派兵攻占了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
旭烈兀军队围攻巴格达(原图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旭烈兀的“西征”令伊斯兰世界陷入极度恐慌,巴格达的陷落使伊斯兰的中心被迫转到埃及。正当旭烈兀踌躇满志再创大业之时,蒙哥在四川战死的消息传来。于是,旭烈兀留先锋怯的不花继续前进,而自己率其余军队东返。回到波斯后,旭烈兀获悉忽必烈已即大汗,并与幼弟阿里不哥发生了汗位之争,遂不再东返蒙古。
旭烈兀和妻子脱忽思哈敦
旭烈兀及时亮明态度,拥护忽必烈为大汗。投桃报李,忽必烈遣使传旨:将原由大汗直接管辖的波斯地区划给旭烈兀,包括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的大片国土。就这样,旭烈兀的伊尔汗国(伊利汗国)建立了,其疆域也十分辽阔,东起阿姆河,西抵地中海,北起高加索,南抵印度洋。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战争进行了5年,最终打败了自己的弟弟。1264年,忽必烈称帝后兑现了承诺,册封旭烈兀为伊尔汗。对这位同母兄弟的册封旭烈兀自然乐意,并率先承认忽必烈的宗主权。后来,比起其他几个汗国,旭烈兀的伊尔汗国和忽必烈的元朝的关系也更为密切。
蒙古帝国极盛时期疆域
在1271年时,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1274年定都北京。1279年,全国各地为元朝统一。在蒙哥死后,当时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各自召开“忽里勒台”宣布称汗,如果依据正统由各蒙古首领共同参与的“忽里勒台”推举蒙古大汗,不一定轮到忽必烈,所以忽必烈的上台并不“合法”,在忽必烈战胜弟弟阿里不哥后,“忽里勒台”就没有再举行过。元建立后,改变了土地分封世袭的旧传统,创立了行省制度。
元代的地方管理基本政治构架为行省制度。蒙古人兴起之后,仿照金国实行行省制度。开始它和金国一样,只是一种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后来由于战争等各种因素,行省也开始干预地方政务,逐渐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元世祖忽必烈一方面将尚书省并为中书省,总理朝政;另一方面,在地方设立若干行中书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
1321-1323年(元英宗治时),全国划分为13个一级行政区:1个中书省(中央直辖)、1个宣政院辖地(初为总制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外,并负责统辖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11个行中书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等。同时,早在元朝初期,对边疆民族地区采取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政策,在呼伦贝尔地区蒙古诸王的封地内仍保留着原来的千户制的分封制,而未设州、县。在1288年元朝平定了东道诸王的叛乱,将诸王封地全部划入行省,虽然,成吉思汗的四兄弟的家族仍旧封王,但地位已经大不如前,要受到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的节制。
忽必烈统治前的新疆
忽必烈上台之前(也就是在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时期),蒙古统治者对新疆各地的治理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管理体制:
1)高昌地区的畏兀儿亦都护政权(畏兀儿五城:哈喇火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别失八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昌八里——今新疆昌吉市;仰吉八里——今新疆玛纳斯县,焉耆)因蒙古西征过程中所建大功而得成吉思汗青睐,因此获准仍保持其原来的管理机构和统治形式,并直接隶属于大蒙古国管辖,而且前期的畏兀儿仍然是以游牧为主。
2)天山南北各地及中亚地区的绿洲地带,大体上是原来西辽政权的辖地,都归蒙古本部管理,例如后期元朝政府先后在高昌、北庭(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设置北庭都元帅府,治所在别失八里)等地建立了各种军政管理机构以行使职权,包括当时的有畏兀儿人分布的东部哈密立(今哈密)和可失哈尔(今喀什)行政上也隶属蒙古本部。
3)天山北部以及中亚草原地区则分属于成吉思汗之子察合台、窝阔台及其后代所管辖,例如察合台的驻地设在阿力麻里(今霍城县),窝阔台的驻地设在叶密立(今额敏县)。二者后来在此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他们同大蒙古国的关系是藩臣与宗主的关系,重大事宜,如首领的封分和任命等必须经过蒙古大汗的批准和认可。
1280年左右的新疆地区
西北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叛乱时联兵抗元,二汗辖境难以分清,且察合台汗笃哇实受制于窝阔台汗海都,故作一区处理,标出二汗国大致范围;窝阔台汗的注记字体略大于察合台汗,籍以表示前者为主宰,后者为从属,二汗常同驻塔剌思。
西北宗王叛乱——海都之乱
元定宗贵由死后,蒙哥上位,蒙哥死后,拖雷家族内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这都引起了西北地区的动荡。阿里不哥之乱平定后,忽必烈对畏兀儿地区的统治也渐渐恢复,阿里不哥之后,海都(窝阔台的孙子)成为威胁朝廷在西北统治的主要势力。察合台汗国在八剌死后国内发生内乱。1272年,笃哇(都哇,察合台四世孙)在窝阔台汗国君主海都的扶植下继位。此后,笃哇追随海都参与其反对元帝国的战争。
1275年,忽必烈下令追回原颁给两个汗国君主的金牌,标志着双方关系彻底决裂。尽管忽必烈元廷采取了许多措施,海都等叛王还是迅速把战火烧到畏兀儿地区,畏兀儿亦都护火赤哈儿被迫放弃别失八里。此后亦都护家族的统治再也没有回到北庭,畏兀儿地区变成了元朝和西北叛王争夺的场所。同年,笃哇率大军围困哈喇火州,围城六个月时间,城中粮食用尽。亦都护不得已献出女儿也立亦黑迷失别吉,换取笃哇退兵。由于别失八里已经陷落,火州城安全也受到威胁,火赤哈儿只得东迁,移居哈密立。但不久海都、笃哇的军队突然杀到,火赤哈儿寡不敌众,最终战死。
畏兀儿地区
1295年,元朝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和曲先塔林都元帅府,实际上这些机构都是为了抵御西北宗王叛军的游击战而设置的。
1301年,笃哇、海都率军与元朝军队大战于帖坚古山(在阿尔泰山与札卜哈河之间),笃哇中箭受伤,海都也受伤致死。1302年海都因伤去世后,笃哇成为察合台汗国的实际统治者,他把汗国的东部土地交给海都的儿子察八儿统治。但察八儿却想控制整个察合台汗国,与都哇发生了权力之争。笃哇和察八儿之间的斗争,为元朝廷干预汗国提供了方便。元朝统治者支持笃哇,迫使察八儿屈从了笃哇。从此窝阔台系失去了对察合台汗国的统治权。同年,笃哇与察八儿被迫向元成宗请和,一起前往元大都。
元朝政府渐渐稳定了西域,察合台汗国实际上吞并了高昌地区,但仍然给亦都护一家极高的地位,由于亦都护王室家族被分离开,不再镇守,许多畏兀儿世家大族也都经官方有组织的陆续迁往中原地区,例如民户迁至永昌(今甘肃省永昌县)、元大都(今北京)等地;还有“探马赤军”身份到关内各地的军事镇戍或屯田驻扎,最远的甚至到了云南。
在1309年的一次宴会上怯别将察合台汗塔里忽暗杀。怯别暂时接管汗国,以察八儿为首的窝阔台系诸王联合起来向怯别发动了武装进攻,怯别在几次战役中都被击败,最后投奔了曲律汗(元武宗)。窝阔台家族的领地被察合台家族所占领,其臣民一部分归属于察合台,另一部分则成为钦察(金帐)汗国的臣民,这样窝阔台汗国于1310年被并入到察合台汗国。这时的察合台汗国东线已经扩张至罗卜(若羌)、曲林(库车),北庭(吉木萨尔)一线附近。
1330年的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的分裂——游牧还是农耕?
察合台汗国最盛时其边陲东至吐鲁番、罗布泊,西及阿姆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包括阿尔泰至河中地区(河中地区特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大片地区)。察合台汗国以东就是元帝国,因此新疆北疆和南疆大部属于察合台汗国,东部新疆(小部分)归于元朝。
笃哇死后,察合台汗国大汗的位子落到了次子也先不花的身上,而汗国的稳定多亏了他的幼弟怯别,也先不花驻扎阿力麻里,仍然是遵从游牧生活;为了感谢弟弟怯别让位给自己,也先不花任命怯别为费尔干纳和阿姆河以北地区的统治者,并允许他自己选择属民属部,于是怯别迁到了富饶的撒马尔罕,而这里是一派田园市井的农耕生活。兄弟二人一东一西,牢牢掌控着察合台汗国的实权,实际上察合台汗国形成了东、西两个大汗。东部以阿力麻里为中心,包括喀什、吐鲁番一带;西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统治河中地区。
在波斯语的史籍中,他们还有各自的其他称呼,其中西部这一支又叫“马维兰纳儿”,逐渐开始伊斯兰化,形成了后来的西察合台汗国;东部这一支叫“蒙兀儿斯坦”,保留了蒙古原有的风俗习惯,形成了后来的东察合台汗国。也先不花自1310年至1320年统治蒙兀儿斯坦,他东部与元军作战,西部和怯别进攻河中地区伊尔汗国的领地。1320年,原本让位与自己哥哥也先不花的怯别上位,把国都从阿力麻里迁至撒马尔罕。1326年怯别去世,随着兄弟俩的去世,汗国开始动荡,到1346年20年时间有9位汗,每一位都是靠暗杀上位。
在此期间,察合台汗国的黄金家族的统治势力在减弱,而汗国内的其他蒙古贵族各部势力在增长。此后西部河中地区逐渐为当地突厥化的蒙古贵族所控制,而东部的七河地区、伊塞克湖四周以及包括喀什噶尔在内的塔里木盆地西部等地区(也就是蒙兀儿斯坦)则成了蒙古朵豁剌惕部族的统治领地。该地与河中地区无论是地理上(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还是文化精神层面上都是分离的,两地之间几乎没有了政治联系:率先进入河中城廓农耕之地的蒙古巴鲁剌思等部族却逐渐走向定居生活,经济上转向农业,信仰上皈依伊斯兰教,并且同当地人杂居在一起,迅速地突厥化了。
中亚历史中常提到的“七河地区”和“河中地区”
他们放弃游牧生活,转而致力于掠夺占据土地,采用封建的租税剥削方式进行统治。这样东部的蒙古人同那些进入河中定居并逐渐被当地突厥民族同化的同族人产生尖锐的矛盾,互相鄙视,东部入自称是真正的蒙古,而把河中地区的同族称为“杂种”;而进入河中地区,被突厥化的蒙古部则自称为“察合台人”,他们把东部草原地区那些游牧的蒙古人称为“土匪”“强盗”。这种情感上的相互敌视成为后来东西分裂的社会基础。
察合台汗国第23代可汗哈赞(也称为合赞算端汗,算端就是苏丹的意思)是第一位由河中突厥贵族拥立的汗。哈赞显然不满突厥贵族的为所欲为、想限制他们的势力,与以巴鲁剌思贵族的合札罕为首的突厥贵族在戒耳迷与哈尔什之间的铁门北部进行了一次激战。哈赞初战告捷,后来他的一部分军队背叛,在哈尔什城附近兵败被杀。哈赞失败后,河中地区的突厥贵族更毫无顾忌地操纵汗位。1347年合札罕从窝阔台的后裔中选择答失蛮察立为汗,标志西察合台汗国的建立。与此同时,仍有一部分坚持游牧传统的蒙古部落依然活动在伊犁等草原地带,最有实力的都格拉特部在1345年找到也先不花的儿子秃黑鲁帖木儿,并将他带回该部当时的治府——阿克苏。1347年都格拉特部立即拥立秃黑鲁帖木儿(图古鲁克帖木儿)为汗,东察合台汗国由此创立。
秃黑鲁帖木儿麻扎,新疆霍城(伊犁)
当时新疆绝大部分地区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秃黑鲁帖木儿是统治蒙兀儿斯坦的察合台后代中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在他统治时期,不仅伊斯兰教取得广泛传播,而且还统一了整个察合台汗国。察合台后王在境内强制推行伊斯兰教,蒙兀儿人亦渐渐改宗伊斯兰教,以额什丁家族为代表的和卓宗教贵族在新疆南部兴起。1354年秃黑鲁帖木儿领受额什丁和卓父子的宣传,归信伊斯兰教,并率领16万蒙兀儿属下集体皈依伊斯兰教。秃黑鲁帖木儿的小儿子黑的儿火者则以“圣战”征服佛教占统治地位的吐鲁番地区,强迫吐鲁番境内的最后一批回鹘人皈依了伊斯兰教。
正在学习古兰经的蒙古王子
东察合台曾一度统一西察合台,秃黑鲁帖木儿1361年兵不刃血的占领河中后,将管理权交给了他的另一个儿子亦里牙思火者(也里牙思火者),自己则返回可失哈尔(今新疆喀什),第二年便离开了人世,刚统一的察合台汗国又重新陷入混乱状态。
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即赫赫有名的“瘸子帖木儿”)和内兄、赫拉特领主迷里忽辛起兵反对也里牙思火者,把他赶回了伊犁,占据了河中地区。但是,帖木儿和迷里忽辛又发生了矛盾,在河中地区出现了两雄相争、互相残杀的局面。最后1370年帖木儿杀死迷里忽辛,夺得西察合台汗国政权,自称“大埃米尔”,定都巴里黑,建立帖木儿帝国。后迁都撒马尔罕,改称“苏丹”,成为河中地区的唯一主宰。此时东方的朱元璋也才刚建立大明王朝不久。
绿色线框为后来的帖木儿帝国(大部为之前的伊尔汗国)
总结一下(有点长):
元朝时期的新疆历史实际是蒙古统治者内部的斗争历史,三个西北藩王的兀鲁思设立之后新疆北疆大部地区是属于察合台和窝阔台的,而东疆和南疆地区都属于蒙古本部;而经过西北宗王叛乱后以及察合台对窝阔台的兼并,元朝实际只控制了东疆哈密地区;畏兀儿地区实际上已经是察合台控制;而到了1340年左右察合台后裔对汗国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察合台实际上就分离为东、西两部分,除了元朝的控制区域外,整个新疆都为东察合台控制,都城在可失哈尔,随着东察合台(蒙兀儿)人在秃黑鲁帖木儿的带领下的皈依伊斯兰教,新疆最后残存的佛教地区——畏兀儿地区在后来也全部伊斯兰化。
元朝从公元1279年至公元1368年,100年都不到,即便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开始算起也不过才162年。可参考的大部分内容都来自成书于明朝初年的《元史》;和蒙古太宗(窝阔台)到宪宗(蒙哥)时期的《蒙古秘史》,中国民间的影视剧、小说等对元朝建立之后的正面历史演绎都不多,原因应该是两个:第一,本来蒙元的历史时期就短;第二,蒙古人做为中原的异族入侵者,还是不够接地气,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当地文化,无法消弭文化隔阂,中原汉人一直都说“崖山之后无中华”,这显示了对蒙古侵略者的敌意,虽然忽必烈在蒙古统治阶层中是少见的开明之君,重用了很多汉人,也采纳了很多治理中原地区的政策,但改变不了整个蒙古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而国外的研究却恰恰相反,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中,欧洲人不一定知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一定知道成吉思汗(GenghisKhan),英文世界充满了对成吉思汗的介绍,以及黄金家族征服世界的故事,这源于蒙古人征战整个欧亚大陆改变和塑造了很多当地的历史,这票野蛮人跨着重装铁骑,掌握着踏平一切的战争机器,给中亚和西欧带去的深深的恐惧和伤痛:近的来说蒙古人灭西夏,屠城中兴府(宁夏银川),他们几乎将城中百姓屠戮一空,还将西夏人的宫室、陵园挖地三尺,完全损毁,并付之一炬,几乎将整个党项灭族,此后500多年西夏文明好像在中国历史上没发生过一样。远了来说蒙古人数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屠戮数百城,包括屠杀了巴格达的数十万人口,整个中亚一片废墟。
西夏王陵李元昊墓中出土的妙音鸟造型
草原民族必须以战养战来维持国力,成吉思汗起始的黄金家族的祖孙三代,各个都是内心住着猛兽,武力值爆表的牛B货,除了破坏力,也给世界带来了一些不同:
这是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民族大融合,而且是欧亚民族的大融合。蒙古的三次西征和入侵中原腹地,除了屠杀之外,也保留了当地的青壮年编入军队或充作仆役,宋金的平原地区和中亚西亚地区的文化科技水平是远高于北方草原的,所以蒙古人尤其会保留征服地区的手工艺者跟随蒙古的军队南征北战,迁居异地;与此同时,按照蒙古惯例,征服地区归附的部族,在蒙古征战时也必须发兵出战或者戍守外地。例如成吉思汗在南下进攻金朝的过程中,一次性就将河北10余万户民众迁徙到漠北土拉河流域做工匠或奴仆,在第一次西征时在河中地区的撒马尔罕掳掠了三万工匠,在玉龙杰赤(今乌兹别克斯坦乌尔根奇)掳掠十万工匠,由于迁徙的人种繁多,元代官方稳定了一个种群的集合名词:色目人(这个称呼唐朝就开始了)。
元代忽必烈开始的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人种分为四个阶层:最高阶层就是蒙古人(王朝的建立者),最低阶层为南人(淮河以南南宋统治区域里的汉人和土著);次低的为汉人(南方较早征服地区四川、云南和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部族);地位仅次于蒙古人的就是色目人(“各色各目/各种各样”的意思,包括了来自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粟特人、亚述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犹太人、突厥人、斯拉夫人等,也包括境内的畏兀儿人、党项人、吐蕃人,元末的陶宗仪说色目人有三十一种,也就是说包含的人种太多了),上层的色目人,有的是军队将领,有的是政府官员,有的是大商人。
《云横秀岭图轴》元代高克恭(色目人,新疆畏兀儿),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色目官员在元朝各级政府机构中占有一定地位,他们可以担任汉族官员不能担任的职务,如地方政府的达鲁花赤;一般则规定蒙古人任达鲁花赤,汉人任总管,色目人任同知(副手),以便互相监督。
民族融合也产生了文化科技的融合,蒙古人通过吸收先进技术,当时已经消除了和宋、和中西亚的技术壁垒,宋朝中国就已经开始了热兵器,会使用火药制造武器,蒙古人在征战过程中更是利用当时的科技和工匠把战争武器研发到了顶尖水平:例如经过多代改进的巨石炮“回回炮”是攻城的利器,还有轻型的火油筒(火焰发射器),飞火枪(短程火铳)以及从中原学来的震天雷——这就是当时的“火箭军”。
蒙古人的重骑兵和轻骑兵的战术和装备,也把当时的冷兵器战略发挥到了极致,蒙古人已经达到整个冷兵器时代作战的巅峰,后期的明清两朝都无法企及,拿到现代就是F-22战斗机群。
蒙古重骑兵
想象一下在现代,攻城有火箭军部队,野战有机动性超群的F-22战斗机群,再加上一帮来自中原精通孙子兵法的作战参谋,城外的阵地战敌手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最艰苦的战役也不过是拔钉子的攻城战。独孤求败啊!
下面是近几年中亚拍摄的抗蒙古装剧,政治正确的情况下剧中蒙古都被刻画成鱼腩部队,但是通过故事背景能看出来中亚对蒙古人打来的恐惧:
《金帐汗国》,俄罗斯历史剧,2018年,描写13世纪末俄罗斯公国贵族抵御蒙古人的故事
《怒战狂心》,俄罗斯电影,2017年,描写13世纪俄罗斯17位勇士战拔都蒙古军的故事
《驯鹰者的崛起》,乌克兰电影,2019年,描写1241年喀尔巴阡山脉中小村庄的村民抵抗蒙古侵略,争取自由的故事
俄罗斯北极熊一直以来怕过谁?现在乌克兰也不惧俄罗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