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宋月红】“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宋月红】“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宋月红】“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党深入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习教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党深入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习教育,指出要从坚持正确历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强调“当代中国历史中国延续和发展”[1],要从大历史观深刻揭示当代中国的历史内涵与基础,在对古代中国历史的深入思考中鉴古知今,在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中总结历史经验,立足当代中国历史发展方位,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关于“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重要论述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历史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史。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和生产生活实践都存在于一定时空之中,并且各自变化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是相统一的。每个社会历史现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它的历史是其之前的过往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积淀和传承,它的现实是其从历史中走来、在相应条件下面向未来的客观基础与前提。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历史和系统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探索和深刻揭示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论历史和历史科学的基础上系统论述历史规律、历史自觉、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从中鲜明提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把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前途命运与历史中国结合起来,广泛而深入推进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在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提出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历史主题与鲜明特征。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分别以“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高度概括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深刻论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深刻阐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P2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深刻论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提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6月25日,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他指出:“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3]进而,他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中华民族史、中国近代史联系在一起,彰显了彼此之间的历史与逻辑关系。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关于加强对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的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P10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具体阐述了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

在深入阐述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中把握彼此之间的相通性。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4]P533-534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并将之运用到治国理政之中。2012年12月31日,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5]2014年4月1日,他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强调,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6]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他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7]2015年8月23日,他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

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9月3日,他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昨天的历史不是今天的人们书写的,但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8]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9]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10]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1]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他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二、关于“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的认识逻辑

一个国家和民族,一代人有其一代的历史方位,以此称之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或“当代史”。对于同一事物的历史来说,其发生、发展的各个时期或阶段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一定意义上既彼此区别又相互联系,具有历时性、相对性和贯通性。中国历史也是如此,当代中国则是这一中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发展,从历史中国的接续变动、变革和发展中走来,在自身建设和发展中走向未来。

历史是国情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国情既有现实的国情,又有历史的国情,其中前者是后者变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趋势,后者是前者的历史基础和前提条件,并且是参与前者的塑造和变动的,可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二者具有历史演变和发展变动的必然与偶然、因与果,以及“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在历史发展中先后缔造了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或当代中国,构成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历史形态。相对于当代中国即新中国,“历史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自古以来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整个中国的历史,是当代中国史之前的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在内的历史。根据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人类社会的历史分为不同形态和性质的社会发展史,如原始社会史、奴隶社会史、封建社会史、资本主义社会史、社会主义社会史。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既纷繁复杂,又整体上呈发展进步和螺旋式上升态势与趋势,各个社会发展时期则呈现出相应的断代史、阶段史或专门史。

当代中国是当今时代的中国、正在发展着的中国,又是与未来中国直接而紧密联系着的中国,既包括自身“当代”的历史发展、立足自身现实的时代性发展,又拥有自身指向前景的未来发展。当代中国的昨天既有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又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当代中国的今天主要是指现实的中国,发展的中国;当代中国的明天既有实然发展前景的中国,又有未来可预期可预见的中国,昨天、今天和明天是相衔接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则要把历史中国、现实中国和未来中国联系起来,从包括当代中国史在内的整个中国的历史中、从中国的现实与未来的结合中进行纵向历史考察。因此,当代中国史研究既要把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作为基础性、又要把现实的和未来的中国作为内在统一性的认识和研究对象。从方法论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史研究就是以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历史中国的“史”和当代中国的“史”为依据与基础,从正在发展的当代中国的现实实际出发,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并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的纵向和横向认识的当代中国研究,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揭示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性与特点。

从根本意义上说,历史中国的“古”与当代中国的“今”虽然有古今之变,却有着相互联系与内在相通性。“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认识和研究历史和现实则需要“通古今之变”。

任何一个事物,有历史就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历史遗产,是后来者以史鉴今的重要基础与源泉。对于历史遗产,一方面要有敬畏之心,尊重和学习,一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和辩证的扬弃。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4]P533-534中共党史既是当代中国史的源头活水和基本内核,又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基础与逻辑前提,是把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贯通起来的“桥梁”与“纽带”。从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上,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毛泽东还指出,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他强调,根本的方法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即“古今中外法”。邓小平说:“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11]P271-272关于如何处理和把握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的关系,邓小平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关于如何了解中国,他强调,要了解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文思想和发展阶段,特别是要了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9]对于当代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当代中国史,是在历史中国的思想文化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

三、关于“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的共同历史主体与社会基础

根据历史和现实,历史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缔造和发展的,形成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人民发展史;当代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延绵发展和新陈代谢。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民族问题与民族的存在相伴生,只要有民族和民族差别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差距是长期存在的。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缩小和消除各民族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这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进行长期努力。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和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一体”和“多元”、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体意识与民族意识是辩证统一的。中国历史是中华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和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团结奋斗史,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力量源泉。在历史长河中,中华各民族共同开发了广袤的中华沃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共同缔造了壮丽的新中国,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共同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和幸福线。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随着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发展变化,“当代中国”和“历史中国”的共同基础不断拓展深化、发展壮大,推动中国新旧更替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矢志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接续奋斗,不断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由沉沦危亡到乾坤扭转、由奋力崛起到繁荣富强,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是当代中国史的基本内容,彰显当代中国的基本面貌,形成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中国篇章。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当代中国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随着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因素日益增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汇聚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伟大祖国的磅礴力量。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源泉和集大成者,各民族文化都缔造、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并彼此融通、交流互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在认识、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开创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向前发展,全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广泛而深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加强,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中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得到实现和保障,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儿女大团结。在建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在当代中国,全国各族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为此,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团结奋斗,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在当代中国,中国人民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主心骨。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就是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2]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决定和要求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对我国的影响,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善于积极应变,既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力争把可能带来重大风险的隐患发现和处置于萌芽状态,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不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努力奋斗。

总之,“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蕴涵着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在历史中国的基础上的现代化发展,不断开辟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壮阔道路。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壮丽的史诗 精神的殿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纪实
下一篇: 提升历史学科有效教学有哪些途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