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可德国在两次大战中都损失惨重。一战期间德国军事人员死亡177.3万人、负伤及被俘失踪者共714万人。战争期间因饥饿、贫困、瘟疫而死亡的人数高达630多万人。一战造成德国军人和平民死亡人数接近于战前德国总人口的9.5%。战争所造成的直接军费支出高达800亿马克。战争期间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3%。战后德国损失了10%的人口和将近1/7的土地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
德国的面积有多大(法国和德国的面积有多大)
在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下德国需要分30年向战胜国赔款1320亿金马克并支付利息。德国被迫向协约国交出5000门大炮、2.5万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5000台机车、1.5万节车皮、5000辆卡车以及公海舰队的全部舰艇。德国位于莱茵河西岸的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公里以内不许德军设防。德国陆军和海军在人数和装备上都受到了限制,至于空军则直接不被允许拥有。
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使德国在领土、人口、军备、海外资产等方方面面都蒙受了重大损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迫切希望打破战后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就是利用德国人当时这种心理状态得以上位的。希特勒在执政早期实现了一系列颇为耀眼的成就。德国历史学家哈夫讷在《解读希特勒》一书中将希特勒统治德国的这十二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六年是希特勒统治的黄金时代。
用哈夫讷的话说:“这六年取得了一系列让其敌人与朋友都感到意外的,几乎没有人相信他会取得的成就”;然而后六年却是由“错误”、“失策”和“罪行”等贬义词所组成的。另一位德国历史学家费斯特曾在被誉为史上最佳的《希特勒传》中做过一个非常大胆的猜想:如果希特勒在1938年底死于一次刺杀的话,那么恐怕大多数德国人都会把他称为最伟大的国家巨匠或是德国历史的完成者。1939年似乎成为了希特勒和德国命运的分水岭。
在1939年之前希特勒在人前的形象更多展现为一个建设者,然而在此之后他就成为了一个破坏世界的超级战犯。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国正在经受历史上最严峻的经济危机:当时德国300多家造纸厂和20多家印刷厂每天24小时不停为国家银行提供所需的钞票。通胀最严重的时候早上的面包钱到了晚上连面包渣也买不起了。纸币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德国孩子们开始用纸币搭积木玩,因为这比花钱买玩具便宜多了。
希特勒上台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德国的失业人口就从六百万锐减到两百万。193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约为737亿帝国马克,但1934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已高达1264亿帝国马克,之后德国经济几乎每年都以100%的速度高速增长。希特勒上台4年后德国的失业率从高于30%下降到几乎为0。与此同时德国完成了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重整了重工业基础体系,还装备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1939年德国的人均工业产量增加了108%,人均消费品产量增加了39%,工人的实际周平均工资增加了24%。当国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希特勒开始打造他的帝国。一开始他的对外扩张并不是通过赤裸裸的战争实现的,而是一直在小心翼翼进行试探性扩张:1935年希特勒通过全民公决收复萨尔区;1936年德军开进了莱茵兰非军事区;1938年3月德国与奥地利合并;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之后德国又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这些基本都是在和平谈判框架之下“合法”得到的领土。当然这种所谓的“合法”扩张其实是在与英、法等大国达成一致后以牺牲小国利益实现的,但这种扩张又的确和1939年之后那种通过战争形式实现的扩张有所不同。用希特勒自己话说:“我将1919年那些被夺走的省份重新回归帝国,我把几百万从我们怀抱中夺走的、十分痛苦的德意志人重新召回了家乡。我在做到所有这些的时候尽量不流血,不给我的民族与其他民族带来战争的灾难”。
直到1939年对波兰的战争爆发之前德国的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在向着好的方面发展:经济上在摆脱危机之后迎来了大发展,军事上逐渐摆脱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限制性规定,领土上在没发动战争的前提下就实现了扩张,国际地位上也逐渐摆脱了战败国地位。如果希特勒能在这时及时收手是不是就不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呢?如果德国没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么今天的德国又会是怎么样呢?
事实上希特勒从上台之日起就在谋划着战争,所以他的一切政策其实都是优先为战争服务的。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这个机构下设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各方面工作。如果希特勒不发动侵略战争,那么他根本就不会大量发展军工企业,如果没这些企业接纳失业人口也就不会有纳粹所谓的“经济奇迹”。
纳粹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大资本家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垄断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得以大大加强,因此对致力于发动战争的纳粹政府而言是能实现战略物资集中调配的最佳模式,然而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竞争环境的缺乏使资源无法实现高效配置,也无法激励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希特勒执政前六年所谓的“成功”其实得益于透支后期的财富和潜能。
这种完全为战争服务的发展模式一旦停下来就意味着链条的断裂,那么届时希特勒和庞大的德意志第三帝国都会瞬间垮塌。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只是暂时鼓舞了德国民众的狂热,但并没从根本上解决德国面临的社会内部矛盾。希特勒解决失业的法子其实就是不断借款发展军工刺激经济。一旦停止扩张就意味着法西斯统治会陷入内部崩溃。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只有两个:要么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要么通过对外扩张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希特勒其实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后一种解决办法。纳粹党表面上似乎是通过合法的民主选举程序上台,可实际上纳粹冲锋队可没少在暗中干过威胁对手的事。纳粹党上台的全过程其实是披着“民主合法”外衣的一场暴力夺权行为。这样的暴力行为实际上已为纳粹德国日后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埋下了伏笔。假设希特勒死在了1938年的秋天又会如何呢?这时德国人会发现这位所谓的“伟大元首”实际上已用暴力手段摧毁了整个国家制度。
当元首在位时还能把持大局,然而当元首死去之后人们才赫然发现:德意志第三帝国既没接班人制度,也没宪法和政党活动。原有的国家政治生活已被完全破坏,而经济的发展完全依赖于透支未来的垄断模式。元首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使戈林、希姆莱这样的阴谋家跃跃欲试准备武装夺权。即使希特勒死在了发动战争之前,但在纳粹极权体制下他的后继者很可能仍将发动战争。退一步讲即使没爆发热战,那么德国与其他强国之间也可能爆发冷战。
这包括为避免战争来临时准备不足而进行的军备竞赛,也会出现为了削弱对手进行的经济战。德国在这场竞争中从一开始就将处于不利的局面。德国的对手中有全球工业实力第一的美国、全球领土面积第一的苏联、殖民地最多的英国。德国以一个中等国家的体量单挑当时的三个超级大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即使在不爆发战争的前提下德国的资源也迟早会在与三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中被拖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