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离开徐州启程赴湖州时,在《江城子·别徐州》一词中离别不舍之情甚浓,却隐藏了他对于下一站的目的地湖州,早已经心驰神往之的心路历程。
这其中,最大的疑问是:苏轼在徐州治水乃奇功一件,为何在没有任何预兆与外部力量刺激的情况下,他突然被调往湖州呢?
苏轼徙知徐州(苏轼徙知徐州文言文翻译)
真相只有一个——
苏轼在朝中找人疏通了一下关系……
这可不是瞎说,苏轼在徐州被洪水搞得焦头烂额,虽然去年洪水退去了,但谁知道明年会不会再来?
他在离开徐州后写给弟弟苏辙的诗中就有这样一句:
穷人命分恶,所向招灾凶。
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
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是:我这个人命太差,到哪儿就给哪儿招灾。洪水来了不是我的错啊,可洪水退去也不是我的功劳。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终于离开徐州了。
在徐州时,苏轼曾经多次给在汴京朝中为官的(侄媳妇的父亲)范百嘉(字子丰)写信,求他帮忙把自己给调到江南去。
好罢,以下就是原文摘录:
以下摘自《自徐州与范子丰六首》,这几封信没啥晦涩的字句,通读大概意思已经明白了,这就是苏轼求朝中亲戚帮忙调动人事关系呢。
第一次问:
小事拜闻,欲乞东南一郡。闻四明明年四月成资,尚未除人,托为问看,回书一报。前所托殊不蒙留意,恐非久,东南遂请,逾难望矣。无乃求备之过乎?然亦慎不可泛爱轻取也。人还,且略示谕。
第一次先说,我想调到江南随便一个地方去工作,听说宁波(古称四明)明年四月有个职位空缺,你帮我问问啊。
第二次问:
近专人奉状,达否?即日起居何如?贵眷各安,局事渐清简否?某幸无恙。水旱相继,流亡盗贼并起,决口未塞,河水日增。劳苦纷纷,何时定乎?近乞四明,不知可得否?不尔,但得江淮间一小郡,皆所乐,更不敢有择也。子丰能为一言于诸公间乎?试留意。人还,仍乞一报,幸甚。奉见无期,惟万万以时自重。
第二次继续追问,我最近还好,就是这徐州真没法呆了,先是发水灾,然后又变旱灾了,盗寇越来越猖獗,我好苦啊!我的亲戚啊,我上次问你那个去宁波调动的事有信儿了没有啊?要是不行,你帮我找个江淮一带的小城市,我也愿意去,我不会挑肥拣瘦的,只要让我去江南就成。
第三次问:
稍不通问,伏想起居佳胜?侍郎丈必在郊外过夏,台候必更康安。某此与幼累如常。八月、九月间,秋水既过彭城,城下彻备。高丽使已还。四明可以易守,当更理前请也。会合杳未有涯,万万自重。
第三次再问的时候,徐州已经被大水围城了,苏轼又问,宁波要是换太守的话,我是不是有机会去了?
虽然我在史料中没有查到范百嘉给苏轼的回信以及如何在朝中斡旋的相关信息,但至少从最终的结果上看,这位亲戚是给力的,否则,以苏轼在徐州如此优秀的表现,怎么可能这么快就被调走呢?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原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