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千年一贯,古城遗存积淀丰富,城市文脉纵贯南北,从两汉文化、运河文化、工矿文化到军事文化和山水营城文化,共同融汇组成了徐州的文脉,体现了徐州社会文化的荟萃、建筑精华的汇集、科学技术的结晶、民风民情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更新行动要保存与延续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徐州市历史文脉片区位于历史城区范围内,南北文化轴上,面积2.21平方公里,是徐州历史文化保护的重点,也是城市更新的重点。保护更新好文脉片区,对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城市魅力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20年底开始,对徐州历史文脉片区城市更新进行了系统研究。
图1:徐州历史文脉演变图
一、主要做法
(一)多角度进行现状评估,形成缺项清单
规划对照《徐州市城市更新试点标准》,从历史文脉、道路交通、商业设施、公服设施、市政设施、老旧小区等方面对地块现状进行重点评估,形成缺项清单。
图2:缺项清单(节选)
(二)引入历史文脉概念,打造城市中轴线
规划引入历史文脉概念,依托彭城路—泰山路历史文脉中轴线,着力改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延续社会网络,充分展示山水人文资源,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打造徐州市多功能复合中心区域、历史城区核心区、老城区重要历史文化旅游地段。
图3:徐州历史文脉片区设计引导图
(三)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明确更新目标和思路
规划以历史文脉为依托,因地制宜,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进行保护性更新、保障性更新和功能性更新,延续历史文化、激活街区活力、完善功能配套,优化功能布局,合理有序地推进保护更新项目的实施。
图4:城市更新目标和思路示意图
(四)依托更新三大策略,延续历史文脉、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街区活力
1、串联文化节点,延续历史文脉
(1)文脉意向轴线空间打造
规划依托彭城路—泰山路历史文脉主轴线依次串联黄楼公园、文庙、地下城遗址、大同街、城隍庙、回龙窝、快哉亭公园、户部山、状元府、土山汉墓、博物馆、乾隆行宫、禅修文化片区等重要历史文化节点,形成南北轴线为主轴,大同街等历史街巷为支线的鱼骨架式的徐州历史文脉网络。
以彭城广场为核心的片区,采用“古为今用,重塑中心繁华”的更新思路,通过城下城博物馆建设、文庙街区更新改造等将其塑造成为历史文脉节点。
以户部山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采用“古今交融,重焕街区活力”的更新思路,延续基地现有的尺度和风貌,并涉及引入小尺度的公共活动空间,提升空间品质、促进功能置换。
以大同街、开明街等为核心的街巷空间,采用“与古为新,重燃城市烟火”的更新思路,对代表徐州历史记忆的街巷空间进行完整保留并为其增添符合现代生活的新的功能。
规划结合文庙、城隍庙和城下城博物馆建设,延续历史城区传统肌理;保护修缮历史文化街区,延续多元风貌特色;结合快哉亭公园,对原有建筑进行修缮,突出徐派园林特色,彰显宋式建筑风格;结合奎河整治工程,疏浚历史水系并标识历史信息,有机缝合老城与滨水区域;结合云龙山佛教文化和云东二道街历史街巷,以禅修广场为主题,打造徐州的东方文化集聚地和文创新坐标。
图5:历史文脉轴线图
(2) 文脉轴线交通空间串联
通过交通管控、断面梳理、扩大人行空间、地上地下慢行贯通等方式,构筑新形态文脉交通格局,形成独特历史遗产物质空间轴线。
图6:历史轴线交通串联图
(3)历史文化保护
对徐州历史文脉片区的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要素进行保护。控制周边建设强度和形态,营造可进、可游、可赏的游憩空间。
(4)传统风貌引导
文脉轴线以传统界面为主,风貌整治以节点之间地段的风貌整治为主,重点在于在建筑形态、色彩、风貌上与整个片区相协调。
2、完善公共配套,改善人居环境
规划以5分钟生活圈公服配置要求为依据,对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及市政等公共配套设施进行完善。
3、优化功能布局,提升街区活力
对历史文脉片区进行更新方式分析,对于零散地块进行整体性开发,化零为整,强化地块核心功能。对历史地段进行风貌重塑,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引导业态调整,形成主客共享的“城市客厅”。
(1)遗产活化,动态传承
在非遗传承方面,通过老字号的集聚发展等方式,注重对历史文化、民俗特色的生活方式的原真性保护,将文化元素进行现代化创造以“文化体验化”方式重现。
(2)功能匹配,融合发展
在历史街巷打造方面,以恢复市井烟火气为引领,将文化主题、建筑形态、历史背景等作为功能定位的依据,所设置功能与街区整体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3)业态设置,业态控制
在街区业态引领方面,设置旅游业态、文化业态,建立业态准入机制,控制合理业态配比,平衡发展。
二、创新点
(一)采用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现状评估,梳理现状问题,以保护性更新、保障性更新和功能性更新为更新方向, 串联文化节点、延续历史文脉,完善公共配套、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功能布局、提升街区活力。
(二)以历史文脉引领城市更新
在对历史文脉外貌特征、原有格局和环境风貌进行合理分析的前提下,注入新的内涵和功能,通过“保留—保护—传承—更新—发展”的过程,使现代生活与城市文脉的不断融合,逐步完成历史文脉指引下的城市更新行动。
(三)完善历史文化格局、改善人居环境、接续发展动力
打通历史文脉轴线,完善历史文化格局,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修补街区特色、重塑历史地段风貌;围绕存量资源的腾笼换鸟和存量空间的留白增绿,改善人居环境;强化地块核心功能,进行拆改留分析,优化功能布局,引导业态调整,提升街区活力。
三、经验启示
规划基于对现状的评估,以延续历史文脉为导向,明确更新的目标和总体策略,从文脉轴线、道路、公共配套、用地、地下空间等方面明确更新的主要内容和项目,既能以历史文脉作为片区更新的理念引领,又能兼顾规划的可实施性,为下一步开展实施方案的编制提供指导。
作者简介:吴杰,女,硕士研究生,现任徐州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规划二所规划师,注册城乡规划师,毕业于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专题研究、村庄规划等。
撰稿:吴杰
编排:刘鹏
审核:刘春华
审定:张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