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践行非遗保护理念 延续历史文脉——施秉扎实推进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践行非遗保护理念 延续历史文脉——施秉扎实推进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践行非遗保护理念 延续历史文脉——施秉扎实推进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近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覆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境16个县(市)。自2012年12月文化部批准设立以来

近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覆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境16个县(市)。自2012年12月文化部批准设立以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我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成功通过验收,成为目前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黔东南苗族的历史_黔东南苗族民族文化_黔东南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云台印象)

黔东南苗族民族文化_黔东南苗族的历史_黔东南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龙舟展演巡江 杨健/摄)

作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中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系黔东南、铜仁、遵义三地州(市)结合部,境内有巴施山和秉水,取山水之名而得“施秉”。施秉县先后获得了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生态体育国家公园、中国健身名山、全国老年气排球之乡等品牌。

目前,施秉县域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4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11个、州级项目2个、县级项目130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61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6名、州级传承人6名、县级传承人247名;有1个省级非遗传承人研培基地、10个州级非遗传承基地、4家非遗工坊;有省级文物5处、州级文物1处、县级文物21处;有传统村落1个,有保留一定民族特色的村寨300多个,民族服饰80余种,民族节日达20余个,“十三五”规划以来,施秉县推进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政策保障逐步完善

施秉县于2014年设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8年组织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委员会,于2020年制定了《施秉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先后成立了县龙舟龙灯协会、苗学研究会等民间组织,并初步建成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项目名录保护体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多方参与的良好发展格局。

保护理念渐入人心

黔东南苗族的历史_黔东南苗族民族文化_黔东南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苗族独木龙舟节 奉力/摄)

黔东南苗族民族文化_黔东南苗族的历史_黔东南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正月玩龙灯 奉力/摄)

自2016年以来,施秉县连续7年来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巴梭芦笙节”“苗族吃新节”“元宵节”“苗族独木龙舟节”等节庆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共20余次,覆盖群众达15万余人次,组织非遗企业参加非遗购物节、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非遗文创大赛等活动10余次并多次获奖,旨在营造良好的保护传承氛围,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参与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旅融合持续深入

黔东南苗族的历史_黔东南苗族历史文化研究_黔东南苗族民族文化

(施秉玩水龙 戴世光/摄)

黔东南苗族历史文化研究_黔东南苗族的历史_黔东南苗族民族文化

(万人捕鱼节 吴昌前/摄)

近年来,施秉县依托苗族独木龙舟节、施秉玩水龙、苗族吃新节、正月玩龙灯等非遗项目,成功举办2022年“水韵贵州”中国施秉独木龙舟节暨“佛黔文化旅游周”、云台山万人捕鱼节、玩水龙狂欢节、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等活动,发展节事旅游,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在激发传统文化潜力的同时也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落脚点。

非遗产业初具规模

黔东南苗族历史文化研究_黔东南苗族的历史_黔东南苗族民族文化

(省级非遗苗绣传承人龙禄颖正在公司绣坊内指导公司绣娘刺绣)

近年来,施秉县通过因地制宜、分类发展、培养产业带头人等举措大力发展传统手工技艺,2022年认定公布了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等4家非遗工坊,举办“苗绣”类研修培训班2期,学员覆盖非遗传承人、工坊带头人共计60余人,县域内非遗工坊2022年度实现产值共计4172万元,吸纳就业人数2400余人,带动1300余名脱贫人员就业,2022年,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苗绣助力就业减贫——贵州省施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案例》成功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助推施秉非遗在活态中传承和发展。

数字化建设成效渐显

黔东南苗族历史文化研究_黔东南苗族民族文化_黔东南苗族的历史

(国家级非遗项目《刻道》)

黔东南苗族的历史_黔东南苗族民族文化_黔东南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国家级传承人吴通贤在授课 杨健/摄)

《刻道》作为施秉县唯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数字化工作于2020年启动,历时1年,当前,《刻道》数字化建设工作已完成,视频演唱时长达120分钟,在录入贵州省非遗资源数据库的同时上传至腾讯视频等网络共享平台,观众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免费进行观看,实现非遗数字化记录成果社会共享,同时组织非遗传承人参与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组织非遗传承人参与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为后续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未来,施秉县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非遗活态传承探索更多发展路径,促进非遗融入现实生活,让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生生不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上一篇: 写论文的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下一篇: 中国历史与文化类毕业论文文献包含哪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