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问题逻辑以及其时代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问题逻辑以及其时代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问题逻辑以及其时代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明确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明确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这既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定位和历史性质,又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基础。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基本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并且稳步推进;从中国式现代化对现存问题的回应来看,契合了当代的基本世界形式,有力的解答了困扰整个世界、整个民族的发展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助推世界、民族,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曲折中前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研究当今中国的现代化,也必须将之放置于整个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来考察。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启了艰辛曲折的现代化历程,这一历程总体上可分成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王朝危机与亡国危机交织下步履蹒跚的被动现代化历程。从1840年到1911年,晚清政府主持了被动走向现代化的部分改革,这一改革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是不满于列强高傲姿态以维护国体尊严,另一方面是延续清政府自身统治。这一心态驱使下进行的现代化,不仅发展速度慢、举措不彻底且弊端丛生,最高决策层缺乏高瞻远瞩、坚强指挥,中间执行层推行不力、各有心思,改革时拖泥带水、处处被动,各利益群体矛盾丛生,最终实际举措也未能改变民生凋敝现状,造成民心尽失,留下的这些惨痛教训,“其实也是清政府终究无法解决的难题”,说明晚清政府不可能完成这一现代化的任务。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启动新政,其目的本是为了挽救清政府垂危的命运,但最终被辛亥革命所推翻。

第二阶段,器物、制度、文化不断递进的现代化步骤。中国的现代化从总体内容上来说分成三个递进层次:从学习器物、西方的军事科技,到甲午战争之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两个主要事件为代表,前者曾意图试行君主立宪制,后者则学习模仿美国的共和制政治制度。但民国代清不过一两年,就引起了士人非常强烈的失望,这一情绪触发了各种寻求解放社会问题的方案,“人人都觉得他四周的环境呈现出一种不满人意的现状,这种不满意的心理就是要求改造的原动力”。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强调实行文化现代化,在知识界与社会民众的合力推动下,五四新文化运动大潮发生,随后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得以广泛传播。当时中国社会提倡的是“以俄为师”,主要是模仿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但也需要关注先进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员,基于当时中国现实需要选择、学习并使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形式的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

第三阶段,并驾齐驱的两种现代化路径的探索。和西方国家、其他的亚非拉国家相比,中国现代化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先后有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式的探索。1949年以前,中国总体上是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来探索现代化文明建设,国民党也曾想通过地方政权改革、党务革新运动、金融证券改革等措施促使中国走向现代化,但其在根本上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长期被党内派系斗争困扰、未能创造实际有效的政治经济制度,最终走向经济崩溃、政权垮台,被实践证明它也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正式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70多年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事实深刻证明了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和成功经验,“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

第四阶段,严重冷战两极对立格局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1949年之后的70多年间,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也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历程,发生过一些失误,邓小平在1988年6月22日和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谈话时说:“从1957年开始,我们犯了‘左’的错误,‘左’的错误持续了20年。这20年中,我国处于停滞状态,主要表现在生产力不发展,人民生活没有改善。”可见这一探索过程充满艰辛,但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实事求是精神主导的改革开放等政策推动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虽然艰难曲折,最终柳暗花明。这一历程也与国际环境大背景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便面临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严重对立的两极格局,并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空前孤立、打击和压制,即使在冷战结束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共产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心理和持续打压仍未停止,中国只能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独立的探索。所以,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30年,虽然一些具体政策不尽相同,但是从总的国际环境而言,都是冷战文化或东西方两极对立的格局文化。

第五阶段,冷战结束后宽广坦荡的中国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的30多年中,冷战局面得到了消解,在这种国际环境中,中国果断地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选择加入世贸组织,创办经济自由贸易区、陆续和更多国家达成了经济合作协定,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更加开阔、平坦的发展道路。至2009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实际上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基本上探索成型。

第六阶段,百年变局下大放异彩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前进,在国际国内的政策和环境等问题上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和理念,是“敏锐意识到新时代世界变局的特点而采取的占领战略制高点之策”,预示着中国现代化进入更加光明、开阔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瑰丽夺目的光彩。但新时代、新变局也要求我们更谨慎地、战略性地去思考下一步的发展方案,更准确地预测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历经千辛万苦探索出来的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党和人民呕心沥血所投身的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越来越大。

二、标杆式解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共性问题的有力回应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四问”中回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剖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问题意识与问题逻辑,对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历史自信至关重要。

(一)有力回应中国之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继回应了生存性问题、发展性问题、指向性问题,推动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民生凋敝,“中国向何处去”成为国人必须直面的首要问题。在中体西用、全盘西化等多种现代化救国方案均告失败之后,“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直至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出场,才真正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有了主心骨、领路人,创新性地锻造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最终引导中国历经百年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有力回应了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保国保种的生存性问题,明确了新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主体与奋斗目标,引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的巨大转变;这条道路有力回应了中国怎样才能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性问题,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催生了中国巨变、创造了中国奇迹,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条道路有力回应了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指向性问题,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之路由此走向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智慧响应世界之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继解答了独立性问题、建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国际秩序和完善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胸怀天下、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尊崇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善于从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大背景下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最终探索出一条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大势而能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智慧响应了近代以来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如何实现翻身求解放的独立性问题,鼓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力量,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推动形成了摆脱被殖民、被奴役命运而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世界历史浪潮;这条道路智慧响应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安邦定国的建设性问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决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切实践行多边主义,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引导一切爱好和平之士凝聚成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强大力量;这条道路智慧响应了全球化时代如何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的开放性问题,坚决抵制单边主义、霸凌行径之逆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主张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郑重发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却响亮解答了“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历史拷问。

(三)深情回答人民之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继回答了主体性问题、温饱性问题、质量性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民生实际出发做好民生答卷,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进步人士开始了效仿西方模式的自救之路,但这些脱离人民群众的“防卫性现代化”实践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唯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民本思想与群众观作为价值内核,一以贯之地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情怀,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深情回答了人民关于“我是谁”即人民认知自我及其历史地位的主体性问题,重新激活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唤起亿万民众为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主动“跳出历史周期率”以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主体与价值目标主体地位;这条道路深情回答了人民生存发展中最基础的温饱问题,科学研判了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启了生产力驱动与人民根本利益相结合的改革开放之路与脱贫攻坚之路,带领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转变;这条道路深情回答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中的质量性问题,努力破解阻碍人民幸福生活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积极推进共同富裕,致力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不懈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

(四)科学解答时代之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继解答了本土性问题、日新性问题、多样性问题,走出了西方现代化困境,抓住了历史机遇,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逻辑的伟大超越。

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其余世界”通往现代化的大门之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阴影一直笼罩在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之中。然而,随着后发国家现代化意识的逐步成熟,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和霸权主义建立起来的现代化难以为继,而这种现代化的反噬效应更是让西方饱受治理赤字、发展赤字等恶果。与此不同,中国共产党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每一个时期都遵循中华文明的历史逻辑、社会主义建设逻辑和现代化发展逻辑,科学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而又“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科学解答了现代化建设中的本土性问题,突破西方“串联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立足中国实际、发挥后发优势,构建出“并联式”叠加发展的现代化,推动实现党的全面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一致;这条道路科学回答了现代化道路中的日新性问题,着眼于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迸发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与五大发展理念等理论创新,勾画出从“四个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实践创新;这条道路科学解答了现代化道路中的多样性问题,摒弃“国强必霸”、战争掠夺和对外转嫁污染的西式现代化老路,继承发扬“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等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坚持走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人类文明发展新道路。

回应“中国之问”,必须直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生存性问题,在固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色的基础上,敢于、善于同一切阻碍或打断现代化发展的风险挑战作斗争。响应“世界之问”,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点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中国力量。回答“人民之问”,必须把人民至上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过程,在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解答“时代之问”,必须聚焦现代化道路的本土化、中国化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基底上,积极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又想进入现代化的国家提供中国智慧。

三、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和实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具体实践上,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现代化”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中国梦”与“世界梦”、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成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创造了东西方文明互鉴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般来说,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最早开始于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就曾指出,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的国家,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立在资本主义多少已经发展了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在科学技术的催生下,西方资本主义率先开启了一条涵盖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经济制度以及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为主的现代化之路。然而,资本主义造就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能够毁灭自身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代文明出现了严重的异化,它沦为一种“粗陋野蛮之中的文明”,资本主义所谓的“现代化”只不过是以物的统治代替人的统治,实质是一种私有制代替了另一种私有制,结果是物的价值增值与人的价值贬值。在考察俄国农村公社时,马克思意外地发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方仍然具备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可能,甚至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从历史进程中看,我国显然没有经历成熟的资本主义阶段,但我们并没有局限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反而通过自身的优势成功地将“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结合起来,辩证吸收了世界文明的优秀基因以及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全方位构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实践中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东西方文明互鉴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创造了经济体制优势互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凭借自身的现代化优势建立起了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并一致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道路就必须选择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选择现代化,就等于选择了市场经济,而选择了市场经济,就必然导向资本主义制度。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对应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计划经济对应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于是,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胆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1985年,在北京同邓小平谈到中国改革时,基辛格曾说,“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改革是任何人都没有尝试过的,世界上还没有别的国家尝试过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你们的尝试是一个全新的试验”。对于这次全新的试验,邓小平同志回答道,“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现如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过去4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三)创造了民族与世界和睦共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所有国家都会先后加入到这个世界历史的进程中。然而,世界历史并不意味着一切民族、一切国家都能够遵守普遍的利益原则。在实际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各国之间依然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与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断挑衅着世界和平,领土纷争、民族矛盾时刻挑战着地区稳定,东西方之间、南北方之间贫富差异逐渐拉大,各国在国际关系中始终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全人类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以来,我国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外交实践中,我国始终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维护多边主义原则,主动参与国际治理改革和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大力支持国际多边贸易合作,为世界繁荣与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一个是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个是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二者共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达成统一,走出了一条人类文明的交往新路。

(四)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自人类产生以来,生态问题始终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人类曾肆无忌惮地向自然界进行疯狂的索取,甚至提出了“征服自然”这样的豪言壮语。然而,还未等人类从这一场“胜利”的喜悦中清醒,自然界就开始了“无情”的报复。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反复地提醒人们,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马克思就曾批判道,“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被纳入到治国理政的范畴,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坚持走人的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绿色之路,持续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人类就是在同困难的斗争中前进的。”文明的更替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在矛盾内部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洞察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把握历史主动,不断创造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系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王能,本文为2023年度全国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和实践成果征集活动优秀阐释论文一等奖,获奖编号为2023SCZXLW037)

上一篇: 2020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课件:专项第3讲 史学研究.ppt
下一篇: 半个世纪后,我们的好奇心和勇气都去哪了?〡登月 50 年专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