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2020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课件:专项第3讲 史学研究.ppt

2020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课件:专项第3讲 史学研究.ppt

2020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课件:专项第3讲 史学研究.ppt第3讲史学研究就是对历史科学的研究。它有三大要素,即“史实”“史论”“史识”。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

第3讲

史学研究就是对历史科学的研究。它有三大要素,即“史实”“史

论”“史识”。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

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结论。因为中

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近年高考试题中增加了对史学研究的原则、方法、

史料甄别等方面的考查,体现了对学科素养选拔的导向。

1史学研究原则

(1)普遍原则:历史研究的借鉴价值及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实事求是、客观

公正、孤证不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原则。

(2)“史论结合”原则:所谓“史论结合”即从史实中引出结论、用史实

说明结论。“史”作为历史材料,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它是研究历史理论

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为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论”是通过对历史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对历史

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正确的历史理论直接来源于史料,

又指导着对史料的研究。对史料的研究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认

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历史教学、研究的真正价值。

典例1(2017·全国卷Ⅰ)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

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

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

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我师败绩”“不利而旋”“败绩”“诸将为举所

败”可知,两部史书记载都反映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选C项。

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

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排除A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

书·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唐朝将领),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

的主帅,排除B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李

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项。

2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以史学理论为核心整合历史材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2)哲学方法:即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矛盾

的对立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等一般性的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

(3)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将政史地综合、文史综合、

文理科综合进行分析。

(4)历史比较法:即将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获取结论。一般从两个角

度,即同类不同期的纵向比较与同期不同类的横向比较。

(5)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视考古遗物对历史

文献材料的佐证;运用“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发现历史的真实。

(6)阶级分析法或者历史结构分析法:即运用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级立场

角度研究历史。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

用现代人的眼光“苛求古人”。

(7)多元史观解读法:即运用多种史观解读一个历史时代或者历史现象、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实际就是多角度分析评价历史的方法。

典例2(2018·全国卷Ⅰ)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

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

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

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对“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原因的认识在不断

地发展,从经济条件到政治条件再到自然条件,研究视角不断拓展而趋于全

面,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

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结论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

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3史料的分类与应用价值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近年高考重复

出现史料应用类试题。

(1)史料的分类

史料主要包括历史文献资料、官府档案、公私文书、实物(历史遗存——

文物)、墓葬、遗址、遗迹、社会调查、口述史料(自传)等。

(2)史料的应用价值

①实物、墓葬、遗址、遗迹等,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可信度高,

是第一手史料。

②文献是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第一手材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

料,它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属于第二手史料。这类材料因受作者所处

时代、阶级等限制,具有主观色彩,使用时要注意仔细甄别。

③档案、文件、私人日记、诗歌、民谣等,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研究

对象的情况,从史料价值看,可作为第一手史料使用。

典例3(2017·全国卷Ⅱ)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

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

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赫鲁晓夫回忆录》不同年代的版本在内容上均有所

不同,说明时代影响了历史叙述,故D项正确。回忆录是当事人所写,掺杂

了个人主观因素,准确性上有一定出入,不一定比相关研究著述的可信度更

高,A、B两项错误;版本新旧与是否更接近历史真实没有必然联系,C项

错误。

1.(2019·四川成都一诊)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形成

了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文明起源于夏代立国前一千年的龙山文

化和仰韶文化时期;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正式进入文明时代是在夏代;第

三种观点认为,中国文明起源进程肇始于龙山时期而完成于夏商周三代初

期。这种学术分歧是因为()

A.学者个人学术水平的差异

B.学者对传世文献的理解不一

C.学者所见考古资料的差异

D.学者对文明标准的看法不一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不同的学者对文明标准的看法不同,因而会对文

明起源作出不同判断,故选D 项。这种学术基于学者的不同理解,与学者个

人的学术水平没有关系,排除A 项;对于文明起源的探究,主要依靠的是考

古发现,而非传世文献,排除B 项;学者们都是根据既已出土的考古资料进

行理论分析,排除C 项。

2.(2019·山东临沂质检)1996 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将现代天文学

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推定出殷商武丁在位

的大致年代应为公元前1250 年至前1192 年。据此可知()

A.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得到拓展延伸

B.跨学科结合开始运用于史学研究

C.商朝有着严格的日月食记载体系

D.甲骨卜辞的记载与历史事件一致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

卜辞记载相印证”可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应用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

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跨学科结合”,排除 B 项;材料无法体现商

朝日月食记载体系严格,排除C 项;D 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3.(2019·重庆一中 4 月模拟)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为春秋时期芮国的都

城遗址及墓地,其墓葬与周系墓葬特征一致。出土的文物中,包括铸有“芮

公”铭文的铜鼎,加有青铜角饰的三栏床榻遗存,带有浓厚草原文化气息的

金首权杖等饰物。该遗址可以用来研究()

A.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B.中国使用床榻的历史起源

C.周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D.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该遗址中出土的“加有青铜角饰的三栏床榻遗存”可用于研究

中国使用床榻的历史起源,故B 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形成于秦朝,A 项错误;

芮国是姬姓之国,因僻居西隅,故染上戎狄之风,C 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

与农业相关的考古发现,D 项错误。

4.(2019·陕西西安质检)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

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

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

差异最能说明()

A.西汉学者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D.史料的运用要持慎重的态度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淮南子》不是严谨的史学著作,其中有大量的虚构和夸张的神话传说,而

“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具可信度的史料,故D 项正确。材料不能

充分说明西汉学者的著作“贬抑秦始皇”,排除A 项;历史记述具有一定的

主观性,与年代久远无必然联系,排除B 项;根据材料可知,石刻与文献两

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排除C 项。

5.(2019·福建泉州二模)如表为“二十四史”中有关南朝梁武帝萧衍的

相关纪传目录。据此可知()

史书 相关纪传目录

北齐魏收《魏书》 卷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岛夷萧衍

唐姚思廉《梁书》

卷一本纪第一武帝上;卷二本纪第二

武帝中;卷三本纪第三武帝下

唐李延寿《南史》

卷六梁本纪上第六梁高祖武皇帝;卷

七梁本纪中第七梁高祖武皇帝

A.正史记述比其他史作更可信

B.正史记述反映官方意识形态

C.史家以统一全国作为“正统”王朝标准

D.史家坚持“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史观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岛夷萧衍”“武帝”“梁高祖武皇帝”可以看出,官

方史书反映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集团的要求,因此B 项

正确。正史不一定比其他史书记载可靠,A 项错误;统一全国并非是“正统”

王朝的标准,C 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以成败论英雄”的史观,D 项错

误。

6.(2019·天津南开区二模)唐代史学家刘知幾认为,(中国古代史书编

著)“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近代梁启超

则认为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

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这种史学研究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近代新史学倡导史家撰写人民大众史

B.近代新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和否定

C.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D.古今史家所追求的史学研究目标不同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史学研究的变化为从刘知幾认为帝王人臣为主要研究对

象,到近代梁启超认为国民为主要研究对象,这种变化产生于近代,与当时

社会变革挽救民族危亡、强化民族国家意识有关,C 项正确。A 项是材料反

映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今史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不同,近代新史

学是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发展,而非批判和否定,排除B 项;材料未涉及古代

史学家的史学研究目标,排除D 项。

7.(2019·福建质检)宋人孟元老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东京梦华录》,记

述了东京城市面貌、岁时物产、风土习俗等。后人在研究宋史时,除官修史

书外,还重视对此类书籍的利用。由此可知()

A.区分官修史书与私人著述是研究历史的前提

B.官修史书可以弥补私人著述视角单一的缺陷

C.私人著述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原本面目

D.亲历者见闻形成的私人著述最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自身经历”“记述了东京城市面貌、岁时物产、风

土习俗等”“后人„„重视对此类书籍的利用”等信息来看,私人著述在一

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的原本面目,从而在后人研究历史时得到重视,故选

C 项。研究历史,官修史书与私人著述均能采用,排除A 项;材料没有涉及

官修史书的作用,排除B 项;D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8.(2019·河北衡水中学一调)据历史记载,南京的明孝陵除了明太祖朱

元璋的陵墓之外,还有12 座臣子墓。由于长期没有发现12 座臣子墓,人们

多怀疑其真实性,到20 世纪30 年代,人们陆续找到9 座,尽管无法确定墓

主人的身份,但鲜有人再怀疑“12 座臣子墓”之说了。这说明()

A.古代史书的记载多是真实可信的

B.来自考古的历史认识最为可靠

C.考古发掘可为历史记载提供佐证

D.历史认识必须经过考古的检验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由于长期没有发现 12 座臣子墓,人们多怀疑其真实

性”“但鲜有人再怀疑‘12 座臣子墓’之说了”可知,人们态度之所以发生

转变,是因为历史文献资料得到了考古发掘的印证,增加了历史文献的可信

度,故选C 项。古代史书的记载不一定是真实可信的,还需要多种资料相互

印证,排除A 项;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历史最直接、

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但得出的历史认识却并不一定是最为可靠的,毕竟得出

历史认识的是人,B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9.(2019·安徽蚌埠二模)《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脉络所作出的勾画与

解读,曾被广泛认同,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

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这说明

()

A.官方史书解读历史的功利性强

B.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

C.利用原始史料可获得历史真相

D.相同史料允许多元化历史解释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史》因为占用的史料不及《明实录》,所以“遗

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这体现了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故选B 项。

A、D 两项材料未体现,C 项表述绝对,均排除。

10.(2019·湖北武汉调研)罗尔纲先生经考证后认为《水浒传》应分为前

后两部分,分别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前部分成书于元末明初,后部分成书于

明中叶。有此判断的原因之一,是《水浒传》的主题思想由“替天行道救生

民”转变为“替天行道存忠义”。由此可知()

A.理性判断与解释利于历史研究的突破

B.只有大量的考证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C.史家对史料的解读带有强烈主观色彩

D.历史研究的深入唯有依赖丰富的史料

答案 A

解析 罗尔纲先生依据《水浒传》的主题思想的变化来考证《水浒传》

前后两部分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之手,这属于对历史的理性判断与解释,

有利于历史研究的突破,故选A 项。大量考证能证实历史,但在史料不足的

情况下对历史进行合理的解释与判断也能接近历史真实,排除B 项;材料中

罗尔纲先生的解读属于对历史的理性解释与判断,不能体现其强烈的主观色

彩,排除C 项;丰富的史料能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但理性解释也能推动历

上一篇: 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
下一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问题逻辑以及其时代价值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