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由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指导,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多方主办的活动——“理响巴蜀·六个一百”红色品牌工程,今日推出“百场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调研”系列第六批10个精品调研案例。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功,是切实增强“四力”的必答题。作为四川省委机关报,四川日报大兴调查研究,相继推出向总书记报告一线调研、丝路花正开·一带一路全球调研行等多组大型报道,聚焦经济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重大工作领域。本期案例精选四川日报2023年来推出或参与的10个案例,从解剖田坎上的变化到横跨四大洲寻找丝路新故事;从相遇历史中的“洛克线”,到深入探访新型工业化城市……四川日报以调研为笔,擘画四川发展新画卷。
案例一
向总书记报告一线调研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从成都平原到川南大地,一路殷殷嘱托、一路悉心指导。今年5月,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围绕“天府好粮”、科技创新、生态文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传统文化五个主题展开一线调研,探索四川新变化。
调研组通过解剖田坎上的变化,探寻四川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路径和方法论。围绕科技创新的热潮、塔尖、主体,寻找科技大省如何“再攀高峰”的答案。对话三江口等地相关负责人,观察四川如何以久久为功的“上游担当”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新篇章。聚焦大学生就业如何更好破局、如何抓早抓细等问题展开深入探究。感受文化从业者坚定文化自信、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的奋进风采,见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生机。
案例二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系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10月16日,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四川。6天时间里,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求是》杂志、光明日报、中新社等中央主要媒体和地方媒体的百余名记者兵分两路,赴成都、自贡、德阳、绵阳、遂宁、内江、南充、宜宾8市的40余个点位采访调研,行程2700多公里。
这次行进式采访中,百余名媒体记者践行“四力”,发稿数百篇,利用全媒体,大小屏共振、纸端与指端同频,用深度报道、图集、短视频、Vlog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记录四川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筑牢生态屏障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成效经验,展示了四川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新举措、新成就。
宜宾三江口“鸥飞鱼跃”成为游客打卡地。
案例三
问计先进县 解析城与乡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四川怎么干?四川日报全媒体“问计先进县 解析城与乡”多路报道小组前往广东、浙江等地,近距离观察学习当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做法和举措。
义乌市是浙江“千万工程”卓有成效的缩影;德清县1.58:1的城乡居民收入比遥遥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顺德区是全国首个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的市辖区;河南省中牟县则号称“中国主题公园第一县”。是什么力量成就了这些标签?调研组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思,答案逐渐清晰: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发展定力,是取长补短时寻求外援的巧力,是以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的魄力。
位于中牟县的郑州·中国绿化博览园。中牟县委宣传部供图
案例四
丝路花正开·一带一路
全球调研行
“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来,四川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全方位合作更加深入,共建“一带一路”正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引领全省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今年8月,由四川日报全媒体和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主办的“丝路花正开·‘一带一路’十周年全球调研行”活动启动。历时一个多月,17名记者兵分四组,深入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的11个国家深入挖掘“一带一路”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搭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平台、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新实践、增进各国民生新福祉中的故事,以多维度、多层次地呈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全面呈现四川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新成果,为更多四川企业、四川产品“走出去”提供参考。
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当下,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以实现复苏转型,“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型全球化合作平台为共建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调研组行走的孟加拉国、印尼、埃及等国,都具有人口众多、发展迅速,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特点,川企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基建优势,在帮助这些国家的发展中实现共赢。
阿联酋联邦铁路货运站。
案例五
“新型工业化市州行”
主题调研采访活动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顶梁柱”,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四川是全国工业大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体现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奠定坚实基础。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日报社联合开展“新型工业化市州行”主题调研采访活动。
调研采访组深入8个市州的产业园区、企业车间和项目现场,对话市州分管领导、工业部门负责人和优秀企业家,发现和解读各地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取得的新进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涌现的新气象,探索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积累的新经验,以典型引路、互鉴互促,持续推动各地“比学赶超”抓工业的态势走深走实。
宜宾高新区,正在建设中的光伏产业项目。宜宾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供图
案例六
“中国式现代化100问”
走进三江新区调研行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主题教育,今年11月,由四川日报社和宜宾三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办,川观智库、宜宾三江新区党群工作部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100问”走进三江新区调研行在宜宾市举行。
此次调研行围绕“澎湃制造新动能 精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主题。省内外社科理论界的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四川首个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实地调研了宜宾市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情况,在时代公园、三江之眼了解宜宾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走进宜宾市极米光电有限公司、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先进制造业代表企业,与企业和地方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调研基础上针对当地如何在建设现代化体系上精准发力给出了决策建议。
11月6日下午,调研组在宜宾三江新区调研。黄潇 摄
案例七
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
蹲点调研
2022年底,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意见》,明确攀枝花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在2025年,攀枝花要实现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基本建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在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局起步之际,作为第一块“试验田”,攀枝花被赋予为全省探路共同富裕的重任。
尽管城镇化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在全省名列前茅,但攀枝花依然存在域内交通制约明显、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带着如何让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试验区要“试”什么等问题,四川日报全媒体组建调研组赴攀枝花采访,寻求答案。以定期蹲点调研的方式,近距离观察试验区建设进程,展现四川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实践和探索,记录变化,启示未来。
晨曦中的攀枝花主城区全景。张佰强 摄
案例八
大调研·川企这些年
今年10月,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川商杂志社(川商传媒)承办,在省级相关部门指导下开展了“大调研·川企这些年”主题报道。
主题报道由三大活动组成,“擦亮川企品牌”案例申报活动报道挖掘提炼四川品牌的成功经验,探寻品牌价值和成功路径,并为其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平台,专业、立体、全方位展现川企品牌形象与品牌故事,集中呈现四川品牌建设成果。
“川商好项目”系列报道和路演活动主题报道重点关注先进材料、环保科技、能源化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企业,并联合创投机构在融资服务、诊断服务、创新驱动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提升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主题报道除在新媒体平台报道外,还精选部分优秀典型案例结集出版成册。该丛书将记录和总结提炼四川企业、四川企业家和全国广大川商这些年的经验,力争成为四川广大经营主体学习和运用的工具书,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
第三届川商投融资大会暨中国(西部)领先成长企业常态化融资路演活动川商专场
案例九
跟着川观金融智库去调研
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导各方资源进一步支持数字四川高质量发展,促进数字四川取得重要进展,助力数字企业发展壮大,11月23日,由省大数据中心与四川日报社·川观金融智库共同发起开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课题调研活动。
此次调研,旨在学习借鉴江苏省数据要素管理和应用经验,了解数实融合发展区域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调研组包括国资平台、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机构,他们共赴南京、苏州,实地考察数字经济典型场景和数实融合创新应用成果,探寻“数实融合”之道。
3天2地6点位,集体座谈、企业观摩、现场体验,从企业到园区,一个个点位看过来,组员们意犹未尽。
“开眼,更是开脑。在我国数实融合的最前线,对标先进,思考我们该怎么做?”四川省大数据中心副主任何雨表示,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刚刚结束,省大数据中心与川观金融智库就共同组织此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跨省课题调研活动,很及时,收获也很大。
城市照明全域感知数字驾驶舱 吴枫摄
案例十
亚丁村蹲点调研
为了保护利用好传统村落、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底,四川启动亚丁村抢救性保护恢复工作。省州县乡村“五长”、专家组和相关方协同努力,8个月打磨规划,5个月全力推进,目前亚丁香巴拉博物馆、洛克小屋、蓝月山谷酒店等重点项目和耕地保护、文旅商品打造等重点工作成效明显,世界级国际化村落已具雏形。
川观新闻亚丁村保护恢复调研组全程蹲点调研,循着今人进村的路线,相遇历史中的“洛克线”,以亚丁村为核心,深入稻城县城、皮洛遗址、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香格里拉镇、冲古寺等点位,与村民、建设者、经营户、导游、游客、歌手、非遗传承人、俄罗斯艺术家等一起跑工地、砌石墙、收青稞、卖松茸、种云杉、烧土陶……
调研组全方位、多视角地观察这场进行中的高质量发展蜕变社会实验,记录这个村庄经历的巨大变迁,并以亚丁为窗,感受中国乡村全面振兴的脉动。
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曾描述藏族民居屋内是中央供暖系统和现代化的卫生设施,此次亚丁村的保护项目供氧和供暖设施建设将让书中的想象变成现实。朱文博 摄
出品人:李鹏
总策划:钟莉
策划:刘若辰 王小玲 胡彦殊 郭静雯
统筹:张剑 刘文藻
主创:陈丽霏
美编:汪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