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八上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单元教学设计.doc

八上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单元教学设计.doc

八上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单元教学设计.doc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单元教学设计(八上历史)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中国近代化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单元教学设计(八上历

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中国近代化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

动,逐步深入展开。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

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在社会

上起了思想启盟的作用。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统

治。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本单元近代化的探

索在整个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本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从经济、政治到思想的学习过程,

层层深入。

3、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如分析评价洋务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认识到维新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关头,由资产阶级推动,清政府实行的一次自救运动。它在社会上起了

思想启蒙作用。

③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

益深入人心。

④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

⑤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培养学生爱国救国意识和振兴中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几次运动的总趋势。

二、教法和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给学生讲解相关概念;如近代化,洋务派等;适当补充人物的相关历史事

实,通过对人物的了解更好的记忆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采用启发教学、分析比较、独立思考与小组讨

论相结合的探究式模式;引导学生从中国人民对近代化探索过程去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概括知识点。

三、课程资源

课本为主,课件辅助,教师搜集有关资料以补充;注重图片的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在适当

引导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与环节

(一)第7课洋务运动

1、导入新课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改变现状,一批爱国人士进行了积极地探索,首先

表现在军事器物层面的学习,即洋务运动,那么什么是洋务派,他们有哪些活动,结果如何;带着这些

问题来学习一下第7课《洋务运动》。

2.讲授新课

(1)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导学提示,自学;对本课有个大概的认识,然后师生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

共同学习。

(2)知识框架——洋务运动

①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②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③代表人物:中央以奕訢为代表。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④口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⑤主要内容:

a.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军事工业。

b.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一批民用工业。

c.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d.兴办新式学堂。代表: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

⑥评价: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但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

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问题探究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思路一: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

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思路二:可以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洋务派学习西方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4、小结:

洋务运动是中国人近代化探索的开始;经历了“自强”“求富”两个发展阶段,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宣告

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它告诉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仅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行不通的,但它给

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

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5、板书设计

背景: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

目的: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代表人物

口号:“自强”“求富”

代表人物: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堂、张之洞。

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海军④创办新式学堂

评价:略

(二)第8课戊戌变法

1、导入新课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危险,思想先进的爱国志士认识到光学习技术是

不够的,需要在深层次的制度上进行改革,那么他们又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在

制度方面进行探索的第一回合即《戊戌变法》。

2、讲授新课

(1)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导学提示,自学;对本课有个大概的认识,然后师生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

共同学习。

(2)知识框架——戊戌变法

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②代表: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的维新派。

③康、梁的宣传活动:

a.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b.组织政治团体强学会

④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e.训练新式军队等。

⑤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⑥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⑦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a.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

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

转向革命。

3、问题探究

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就课文所示的两种观点让学生进行讨论,赋于人思维的多元化。

思路一:可从谭嗣同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方面考虑。

思路二:可从维新人士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方面考虑。

4、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

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

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但也让我们看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此后资产阶级的革命派吸取教训,以武装斗争为手段,揭开了历史新的一章——辛亥革命。

5、板书设计

一、公车上书——序幕

二、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酝酿和发展

三、百日维新——高潮

1、变法的开始

2、变法的内容

四、戊戌政变——失败

1、变法的失败

2、失败的原因

3、变法的意义

(三)第9 课辛亥革命

1、导入新课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20 世纪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中国革命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的革命功绩和精神永远为后人所牢记。课件出示孙中山图像,让学生

谈谈所知道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

(1)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导学提示,自学;对本课有个大概的认识,然后师生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

共同学习。

(2)知识框架——辛亥革命

①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a.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了组织了兴中会。

b.1905 年,孙中山在东京组织成立了同盟会。,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c.组织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

d.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②辛亥革命:1911 年10 月10 日的武昌起义。因为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

亥革命”。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③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

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

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问题探究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

教师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

教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4、小结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

程碑。领导这场革命的孙中山先生,他的丰功伟绩将昭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探索富民强国之路上贡

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我们相信,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同学们,我们

一起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5、板书设计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2、同盟会成立: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

二、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的背景:

2、武昌起义的经过

3、武昌起义的影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第10 课 新文化运动

1、导入新课

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

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

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此拉开新文化运动序幕,那么这个“新”体现在什么地方。以此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

(1)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导学提示,自学;对本课有个大概的认识,然后师生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

共同学习。

(2)知识框架——新文化运动

①标志:1915 年,《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②代表人物:

a.陈独秀:《敬告青年》

b.李大钊:《孔子与宪法》,1918 年又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d.鲁迅:《狂人日记》

③主要阵地:《新青年》等杂志。

④主要内容:

前期:(四反对,四提倡)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⑤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

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

对肯定的偏向,这一起影响到后来。

3、活动与探究

阅读分析: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且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请阅读下面胡适的两段文字,

在小组里,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从两段文字材料可以看出,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首先强调文体形式的革命,同时也注意到文学内容的

革命,只是胡适对于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态度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

4、小结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运动初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运动后期,宣传并以马克

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向新的历史时期。作为21 世纪青少年,我们将继承和发

扬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民、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奋斗!

5、板书设计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经济方面:

(2)政治方面:

(3)思想文化:

2、概况:

 兴起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等

 旗 帜:民主 科学

 主要阵地:《新表年》

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三提倡,三反对

2、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宣传十月革命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2、积极影响:

3、局限性:

五、教后小记

针对每堂课的实际教学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六、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课本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练一练》,《同步训练》相关题目。

上一篇: 聚焦游戏分享 助推师幼成长——海口市王飞名师工作室第(14)次《游戏分享中的智慧》专题讲座
下一篇: 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4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