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pdf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pdf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pdf人类思想史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在这一历史画卷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体育思想史。中华民族不仅用自身几千年的体育实践,书写出独具特色的中国体育史

人类思想史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在这一

历史画卷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体育

思想史。中华民族不仅用自身几千年的体育实践,

书写出独具特色的中国体育史,并且用中华民族

特有的思维方式勾画出内涵丰富的中国体育思想

史。而在中国体育思想史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最为

壮阔、更具浓彩的,当然还属中国近代体育思想

史。中华民族于近代遭遇屈辱,中华民族于近代走

向抗争。中国体育于近代走出传统,中国体育思想

于近代走出了传统的藩篱,于现代走向了科学的

发展。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并非指中国近代(1840

年—199 年)存在于体育思想领域中的所有体育

思想,而是指产生发展于中国近代09 年时段内

的具有近代性质和近代价值的体育思想。即人们

对近代体育的认识。这里所谓的近代性质和近代

价值,一是指其关于体育的认识对于本时代体育

的发展具有近代性的指导意义,能够促使体育事

业按照近代体育的规律去发展;二是指其关于体

育的认识,及其所蕴含的体育价值理念,都出自于

近代的文化视角和思维方式。

一、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

1.胚胎时期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封闭紧锁的国门被西

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

技术亦随之传入中国,其内容之中,就包括西方先

进的体育思想。龚自珍、林则徐、魏源,是中国近代

最早接受西方先进思想、主张中国必须进行社会

变革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著述中,虽然没有对体

育的直接论述,但在他们政治、军事主张中蕴涵着

强兵强国的思想内容,为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萌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1 卷 第2 期

双月刊 205 年3 月出版

收稿日期:20-1-26

作者简介:何叙(1963- ),女,广东惠州人,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BTY00);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3TYB005)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何 叙

(南通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609)

摘 要: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在其发展历程中呈现胚胎、萌芽、初步形成、基本成熟、深入发展五种状态。

胚胎期思想主体对体育的认识,不是明确的、自觉的,而是隐含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思想之中;萌芽期对体育

的认识仅限于体育功能、形式等浅层次问题;初步形成期对体育的认识已深入到体育的本质,特征等实质层

面;基本成熟期对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初现完整;深入发展期的近代体育思想具有很强的学科性,明显呈现为

以职业体育教育家、体育思想家为主的鲜明的主体特点,使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并独具特色。

关键词:近代体育思想;中国;发展;特色;趋势

中图分类号:G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5)077-6

77

生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作为清王朝当时举足轻

重的政治家、军事家,所悉心关注的,是国家和社

稷的命运与前途,其出发点、着眼点,都明确地集

中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救国救民,而不可能把体育

纳入明确的思想视域。但是,在他们关于学习西方

军事技术和练兵的方法中蕴含了学习西方近代体

育。洋务派注重于强兵的作用,主动接触和引进近

代西方体操,在客观上对近代体育在中国军队中

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为近代体育思想孕育产

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不

是明确的、自觉的,而是隐含在其经济、政治和军

事思想之中,但是,这绝不能否认他们的体育思想

的客观存在及其在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发展历程的

重要地位、作用。正是他们在“强以练兵为先”的强

国思想主导下,自觉或不自觉的对西方先进思想、

科学技术的引进,对“重振国威”的呐喊与实践,打

开了国人的眼界,才会有后面康有为、梁启超发起

的旨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维新派

所倡导的新的身体观,使体育作为一种强身手段

开始受到社会的重视。

2.萌芽时期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至909 年宣统登基这

十五年,体育领域出现了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

体育思想和“新政”时期的学校体育思想。

甲午战争的失败,救亡图存成为摆在国人面

前的亟需解决的主要矛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维

新派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摆脱危机。相对

于洋务派,维新派对近代西方体育的功能有了更

近一步的认识,严复揭示了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

强人的体质,并认为体育能承担复兴种族、解救民

族危机的重任。严复主张从教育改革入手。而康有

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实行

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

在他们的教育改革主张中,体育作为培养人才的

重要手段而受到高度重视。维新派希望用新式教

育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才,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充分体现了维新派体

育思想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维新派为了宣传变

法主张,一方面积极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及日

本的先进理念,另一方面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

取积极因素,为其变法主张提供理论支撑,使维新

派思想渊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而其体育思想也

表现出这一重要特征。维新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

方面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

用,引起了整个社会对体育的广泛关注。

90 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所谓的“新政”。这

一时期,所实行的一系列的教育举措基本沿用了

维新派的教育主张。张之洞在此时,将日本先进体

育思想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体育观付诸于学校

教育计划和制度之中。使西方近代体育文化进入

学堂的课程有了制度的保障。张之洞的体育思想,

在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开创性

的意义和价值。学堂体育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其发展是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由开始传入到广泛

传播的重要枢纽。张謇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以其家乡南通为基地,进行了

全社会改良的探索实践,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开创

了许多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在这一过程中,就包

括了将先进体育思想落实到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

育的实践中。每一方面,每一环节,都渗透了他对

体育的深刻理解,体育不仅能使人获得健康的体

魄,还可以培养民族的武备精神。

3.初步形成时期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漫

长演进,到20 世纪一、二十年代,已初步形成,出

现了一批体育教育家、体育家,如徐一冰、张伯苓、

王正廷等。这时,体育思想在内容上,不仅仅局限

于对体育功能、形式等的认识和探索,已深入到体

育的本质,特征等实质层面。在竞技体育活动和竞

赛中,体育思想与体育实践进一步结合。

体育思想的内容尽管如何丰厚,在广度、深度

上甚至是无穷的,但作为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的

社会思想中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其内容

之构成还是有主次之分的。相对而言,对体育之本

质、特征、属性、功能、价值的认识便是其主要的或

说基本的内容。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经过前两个阶

段近70 年的探索发展,到了这一时期,已经对上

述几个基本问题有了理性的概括和总结。一种体

育思想从产生到成熟,由体育之特殊社会价值所

决定,必然会吸引政治家、革命家以至军事家等社

会主流人物的重视,但最终完成其理论层面的概

何叙

78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括和总结的,一定是体育教育家、体育思想家,而

徐一冰、张伯苓、王正廷便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体

育教育家、体育思想家。正是他们,在吸收、借鉴西

方近代体育思想,继承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

同、张之洞、张蹇等人先进体育思想的基础上,结

合自身的体育教育经历和体育实践,从理论的层

面,对体育的本质、特征、属性、功能、价值等基本

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1912 年,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将军国民主

义教育,作为教育方针的内容提出来,使军国民体

育思想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思想。所谓军国民体

育“本源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军国民教育,主要是在

‘尊君’、‘爱国’的口号下,借口培养‘军国民’而用

专制主义和沙文主义毒害青少年和国民,并强制

其接受军事训练,以培养对外侵略的士卒和对内

镇压人民的打手”

[]09

。以蔡元培等为代表的中国

近代体育思想主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功能

和手段的层面上,接受了这一体育思想,在价值和

目的的层面上,对其进行了改造,即不是为了培养

侵略的士卒和镇压人民的打手,而是为了强健民

族体魄,振奋民族精神,以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一时期中国体育思想领域内的所谓军国民体育

思想,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于西方的军国

民体育思想,其本质内涵是强健国民的体魄,培养

具有军人素质的国民气质,以振奋民族精神。蔡元

培认为游戏,美育也;兵式体操,军国民主义也;普

通体操,兼有美育与军国民主义二者

[]7

。由此可以

看出,蔡元培将兵式体操作为军国民教育的重要

内容。

徐一冰是赴日本专门学习体育的留学生,王

正廷、张伯苓则为基督教青年会培养的体育骨干,

从事近代体育的推展工作。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

及个人的努力,使三人成为当时著名的体育教育

家、体育活动家。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体育教育家、

体育活动家登上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史的舞台,虽

然还不是主角,但却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他们

对体育的思考与探索,主张与实践,开始超越思想

家,政治家,革命家的视角和深度,对学校体育内

容的认识已经包含了西方近代的田径、球类等项

目及竞赛。特别是在王正廷、张伯苓的努力下,成

功的举办第二届远东运动会,进一步扩大了体育

的实施范围,由学校扩展到社会,体育的内涵也进

一步扩展为健身、娱乐、竞技。“今日教育界风发潮

涌之一事,何事乎?体育一事也。……体育非一时

事也。我祝教育界之感念与兴会百年如一日”

[3]

。体

育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近代体育思想初步形成,其表征主要在于:

一、对体育的概念、本质,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提出了“体育之道,有广狭两义,由广义言之,

人类初生,臻捧拯狂,各竞所生,自卫为急,体

育乃兴……”

[4]

揭示了体育的自然特征和根源;

二、对体育的社会属性的认识,即将体育作为教

育范畴;三、对体育的精神文化实质的理性认识,

即对体育具有振奋民族精神的社会文化的价值

的理论概括。

4.基本成熟时期

由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民主”、“科学”

成为中国整个思想界、文化界的旗帜性口号,人文

的思想相对于前一阶段也更为活跃,特别是这一

时期在中国思想界,教育界里造就了蔡元培、陈独

秀、鲁迅、陶行知、青年****、恽代英、杨贤江等

一批思想敏锐、先进而同时又特别关注中国体育

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同时基督教青年会的

体育教育家麦克乐在华传播欧美体育。他们对体

育特别是对中国体育、中华民族的体魄认识更为

深刻、开放,更接近于中国的社会实际和体育实

践,实现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传承与演变中一次

又一次大的飞跃。

9 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壬戌学制》正式将

“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打破了兵操就是体育

的观念,将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来实施,彻底

废除兵操,体育课程内容改为以田径、球类、体操、

游戏等为主。思想家、教育家、体育家将体育定位

在教育,并从“身心一元论”视角对体育的本质功

能与价值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与阐释。他们

认为人是灵与肉的统一体,健康之身体是健康之

精神的物质基础,体育具有身心两健,养成完全人

格的特殊价值,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

的,也是体育教育功能和价值的根本所在。人们对

体育价值的认识从强国强种的工具性价值目标取

向,转变为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此外,陶行知第一次在中

79

国体育界和体育思想界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

体育思想,将体育与健康摆在了首要位置。

体育家还将研究的目光拓展到中国体育发展

方针、发展战略的领域。建议应急早建立一种较简

易的体育系统。“应从事于数年之实验,并研究各

国最优美之教材及行政法,即能采其精英,变通应

用,成一适合中国民性之体育系统”

[5]116

。对于新系

统所需要的教材,麦克乐认为:“无论何国,构成新

系统时,均宜利用其本国之教材。在中国则有固有

之国技,因历史与民俗之关系,更不宜轻视也。”

[5]117

但是必须对武术的教授法和教材及中国固有之游

戏法加以科学的研究。

随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一些

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了马列主义理论,逐步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中国问

题。他们开始把体育运动作为整个社会改造运动

的组成部分来思考,对体育的性质和任务也就有

了新的认识。杨贤江早在1921 年就参加了马克思

主义研究会的学习讨论

[6]38

,认为体育作为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中同样具有阶级性。要

使劳动人民都享有体育的权力,普及人民大众的

体育,就必须起来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主义和

帝国主义,建立新型的社会制度,政治革命已经成

为发展新民主主义体育的前提,任何改良教育、改

良体育都是行不通的,并提出了发展大众体育的

具体路径。杨贤江等人的体育思想具有鲜明的革

命性和人民性的特征,为解放区和根据地的新民

主主义的体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深入发展时期

从927 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党一党专

政的独裁统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22 年,国

民党基本上对全国实行着经济、政治、文化的独裁

统治,而正是这种独裁统治,为作为社会文化事业

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事业的正规化、统一化创

造了一定的社会条件,也为体育思想与体育实践

的全面结合提供了舞台,从而为中国近代体育思

想之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一时期,军国民体育思想逐步失去了主流

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自然体育

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吴蕴瑞、袁敦礼、方万邦等留美

的学者,他们将体育定位在教育,强调体育是透过

身体的教育,体育的本质是教育的一环,教育目的

即体育目的。体育是发展本能的活动,利用自然的

体育环境,激发学生本性的反应,从而进行人格教

育。利用团体合作的竞赛活动,培养合作奋斗等精

神,进而使学生习得他们在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

体育是人类生活的经验和习惯,体育即生活。自然

主义体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国近代

上一篇: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篇
下一篇: 中国古代史研究,很久没有出现这么高水平的著作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