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论历史的科学性.doc

论历史的科学性.doc

论历史的科学性.doc论历史的科学性一、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学家来说,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有系统的学问。

论历史的科学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学

家来说,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有系统的学问。之所以称之为历史科学,是因为,

历史研究的目的一是要真实记述和反映客观史实,另一方面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

史的发展历程,探寻其发展的规律。遵循客观原则,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正是科学研究的内

容。强调历史学是一门科学是近代才有的事。近现代人理解的科学就是求真的学问(按毛

泽东、陈独秀等对科学的理解,人们的主观想法经检验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就是科学)。在

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过程中,历史学能否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成为一门有系统的

学问,是其能否存在和发展的关键问题。而现代史学的确立正是由于其在研究目的、方法等

方面贯穿了科学的内涵。历史学的科学性,在改革开放前的学术界不是问题。其受到质疑,

或说遭遇挑战,应是始于改革开放后有关史学危机的讨论。也可以说,这些质疑是史学界对

“文革”时期出现的政治挂帅,混淆革命性与科学性等非科学做法的反思。后来,由于各种

新理论和观念传入,人们在对历史学本身特点加深认识的同时,也对其求真和探索规律的研

究目的能否实现提出疑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等等,不仅对历史学

的科学性,更是对历史学的存在给予了严重的冲击。这是不是说,历史学的科学

性终结了呢?历史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学术研究体系,有明确

的研究目的、对象、范围,有严格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有不同于哲学或文学的特点。这

些内涵要求它不能离弃科学。一、求真的研究过程要求历史学坚持科学性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已经发生过、成为不能改变的客观存在的过去

的事实。研究的目的首先是真实客观地记述历史发展中的事实,尽可能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

目。中国古代史学中有很突出的追求真实的传统。近代科学观念与方法传入后,人们在史学

领域中认同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以真实客观为追求目的。王国维在那个时代算是

对西学有一定了解的人,他对科学的解释是:“凡记述事物而求其原因,定其理法者。”他说:

“凡事物必尽其真,道理必求其是,此科学所有事也。”从研究方法上看,为达到反映客观

真实的目的,重材料搜集、重对事实的考证,是史学研究的重要特点。胡适从历史研究的求

真目的着眼,推重清代的汉学方法,将其与近代科学的方法相联系加以提倡。傅斯年为寻求

科学的历史,提出“史料学即历史学”的口号,提出运用各种学科的方法,其中主要是自然

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历史。王国维为保证历史研究的真实可靠,创古史新证的“二重证据

法”,提倡研究中的多重证据。他们的工作反映了近代中国学者对史学科学性的追求。

从史学求真的目的来讲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性,应该是好理解的。如果我们坚持在

历史研究中的求真态度,实事求是的客观反映历史的原则,那历史学仍有其科学性的要求在

里面,也就不会远离科学。二、科学的历史学要求其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研究的目的是

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科学研究是寻找规律的,那历史发展有无规律也就成了历史是否能坚

持其科学性的关键问题了。现代史学建立后,人们把历史研究明确为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

记述历史,二是解释历史。在记述的层面,真实可靠是第一位的(达到达不到真实是一方面,

从主观上讲有这种寻求真实的愿望和要求,这是历史学的最基本要求)。在这一层面历史学

的科学性是重要的。问题出在解释历史的层面,也就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这方面。历史

学的科学性受到质疑主要也就出在这一层面。我们承认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是不同

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否像自然界一样有规律存在呢?在近现代史学发展史上对这个问题的

回答是先有肯定,后有疑问。在五四运动以后,直到新时期之前,大多数学者对人类历史存

在发展规律并不怀疑。新时期以来,学者们反思“文革”时期政治权势介入史学而造成的生

搬硬套经典理论或“公式”解释历史,对历史的规律产生疑虑。另一方面,外来新的理论和

观念传入,使人们的认识有所丰富。人们不再用简单的直线的眼光看问题,开始对历史发展

有了新的理解,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知道了用任何一种简单的理论和公式都难以概括人类

历史发展的丰富内涵。随着对历史认识的多层面化,人们开始用不同的理论和观念从不同角

度不同层面研究历史。这是历史学的进步。然而,这种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并不说明人类社会

历史发展没有规律存在,只反映人们对历史认识的深入程度还没有到真正明白或抓住其规律

的地步,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远比自然界复杂,对其规律的认识也需艰难求索的过程。从这

个意义讲,现代史学并不放弃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史家们正是在历史研究中,遵循科学的原

则,坚持实事求是、严谨的态度,对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不断的、越来越接

近真实客观的研究。因为历史研究的对象,也即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是不会变化的。它是一

个实实在在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认识。而这样一个研究和认识的过程,就是求真求是的过

程,也就是科学所做的事情。此外,历史研究成果的表述容易受主观的影响,而失其科学性。

但历史研究的规范要求无论怎样的推理和叙事,都不能无中生有,必须有事实的根据,否则

就不被认为是历史学的表述。从这个意义上说,史学中最可能出现非科学性的部分,也有其

最基本的科学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性是很必要的。如果抛弃了对历史事

实真实性的追求,历史学也就不能称之为历史学了。

众所周知,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历史。历史是什么?这又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就当前我国史学界有关著述来看,对历史涵义的理解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

“历史,广义地说,是指一切事物已往的发展过程,它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

展史。自然发展史比起人类社会发展史时间久远得多、范围广大得多。但是,通常我们并

不广义地使用这一概念,我们所讲的历史,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

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简言之,历史“指一切事物已

往的运动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1](P3)。一种认为:“历史,就其

本身而言,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2](P1)这两种提法,哪一个对呢?从思维科学角度讲,

任何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反映。因此,概念的抽象性愈高,涵盖

面愈大,普适性愈广,或者说越能把握事物的精髓就越具有灵活性,越对人具有指导的意

义,那么也就越科学。从这个角度讲,“历史 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这个定义简明扼

要,准确的反映了历史的本质特点。因此 ,可把它看作是历史的涵义的较理想的阐述。由

此也可以看出历史作为一切事物的发展 过程,其本质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历史是客

观的。历史的客观性是指任何一个事 物的存在发展都是自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

然史的发展按照其自然规律而运行 自不待言。就是人类史的发展也不是按照每个人的意志

进行的。另一方面历史是发展变 化的。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人事纷纭,沧海桑田,历史

如奔腾不息的大河,不舍昼夜 ,无有凝滞。历史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它的延续和变异上,

历史的延续性,也称为连 续性、继承性,是指历史发展中后一阶段总保持有前一阶段的某

些因素、特征;历史的 变异性是历史发展的中断,指历史发展中后一阶段总要改变前一阶

段的某些因素、特征 ,从而产生出一些新的东西来。延续性和变异性的统一揭示了历史发

展的本质,同时也 决定了历史的发展变化性还表现为传统性和暂时性。传统性是指历史发

展中所有阶段都 拥有共同的因素、特征,或者说是后来阶段都模仿前一阶段的行为规范和

内在精神。暂 时性是指历史发展中任何事物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最终都要消失。即

使人类社会 本身也不例外。在这里,历史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历史学的学科个性。历史的

客观性特 点决定了历史学的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实存,历史学同自然科学一样是探讨客观

事物发 展的一门学问。历史的发展变化性则决定了历史学是一门关于发展的学问,历史学

的任 务就是探讨事物发展中的延续和变异、传统与暂时的关系。如此说来,历史学与唯物

辩 证法是一致的,都以探讨事物的发展变化为己任。但历史学又与唯物辩证法不同。唯物 辩

证法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从理论上,用抽象分析的方法,运用概念、判断、 推理

去进行;而历史学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则是从实际上,用具体问题分析的方法, 运用事

实判断、实证考据来进行。由此,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发展过程的理论 的抽象的

学问,而历史学则是关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实际的具体的学问。由此也可得知, 历史认识的

核心内容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它要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而其本质特点 在于实证分析。

从历史学研究方法看,历史认识是以线性分析为其特征,务实求真为己任。

历史的本质特点在于发展变化。那么,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现象也就应该用发展变化 的

眼光去看待历史。也就是说,历史认识是以历史现象纵向联系,时间序列为基础的, 历史

认识是一种线性认识。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

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3](P122)

在这里恩格斯所讲的“思想进程”,当看作是我们所谈的历史认识。也就 是说,历史认识当

遵循着历史进程来进行。根据唯物史观经典作家的论述,历史认识的 这种线性认识特点,

亦即历史学研究的方法的基本要求,第一是要把认识客体放在该客 体产生的历史条件下去

考察。这用列宁话说就是“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

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P512)。第二是要 把认识客体放在历史过程中去

考察。“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从发展中观察一切问题 ”[5](P190)。比如要认识“国家

的产生和发展”,“要最科学地来看这个问题”,“ 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

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 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

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 事物现在是怎样的”[6](P43)。第三是要把认

识客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研究必须 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

些形式的内在联系”[3](P217)。经 典作家们对历史认识做这样一些要求,其目的就是要实

事求是,达到认识历史本质的目 的,完成历史学实证分析的任务。请看列宁的论述:“在社

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 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罗列

一般例子是毫不费劲的, 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

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 有它个别的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

实,那末,事实不仅 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

不是从联系中 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选出来的,那末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

或者甚至连 儿戏也不如。”[7](P278-279)在这里,列宁讲的“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

的联系 去掌握事实”,实际上就是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亦即讲,历史认识的本质特

点 在于实证分析,在于求真。

从历史学研究的目的看,历史认识是以叙述为其形式,以求真为其内容。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历史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一维

的,稍纵即逝,逝不再来。而且,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不像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那样可以 在

实验室里复制、再造。这样,历史学研究,首先要做的是要记录和保存历史,其次才 是探

讨历史解释历史。这样就决定了历史认识是以叙述历史描述历史为其主要形式。当 然,在

社会生活和学术发展中,叙述历史并不限于历史学,还有文学、哲学等等。那么 ,这里提

出一个问题,历史学与文学、哲学又有什么关系呢?众人皆知,历史学与文学 、哲学同属于

人文科学,这一点应是无有疑义的。人们把历史认识的本质看作是与其它 人文科学一样,

都是“观念认识”,是“自我认识”,其因盖缘于此。问题在于,既然 同属于描述历史的科

学,同属于人文科学,历史学与文学、哲学究竟有什么本质性的区 别呢?具体到我们这里,

就是历史认识与文学认识、哲学认识有哪些不同呢?显然,用同 属于“观念性认识”或“自

我认识”这样的话语是解释不了这个问题的。在我们看来, 人文科学中既有文学、历史学、

哲学的分野,那么,文、史、哲相互间在认识上必有不 可取代的地位,必有本质的不同。

这种本质的不同在于:史学是求真的,哲学是求善的 ,文学是求美的。在学术实践中,历

史学的求真,必然要以大量可靠的、原始的、第一 手的资料为依据,剔除虚伪的、芜杂的

材料,去寻求历史发展的真实轨迹;哲学的求善 ,必然要以人生的理想、伦理习惯、政治

需求为目标,摒弃丑恶的、伪劣的东西,去规 范社会人生的价值追求;文学的求美,必然

要以发现、昭示、塑造奇异俊秀的形象为重 任,揭露斥责丑陋的、肮脏的现象,去唤醒、

激起人们的美好情愫。历史学的求真为人 们创造历史指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哲学的求善为

人们创造历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文学 的求美则唤起了人们创造历史的热情,是激发人们

创造历史的动力。如此说来,历史学 、哲学和文学,是各异其趣,各司其职,相得益彰,

相映生辉。但就具体的人类社会生 活来讲,历史学的求真似乎更重要更显著一些,因为哲

学的求善也好,文学的求美也好 ,常常耽于理想,痴于嗜好,使人们脱离现实,深陷于幻

想和溺爱中不能自拔。这对于 个人来说,常造成事业不就,理想不遂;对于决策者来讲,

会酿就社会不前,民族罹灾 。只有历史学会对这些痴迷者一顿棒喝,告诉他事实不是他渴

望的那么好,也不是他所 悲观的那么糟,事实就是事实。历史是无情义的,又是客观的,

它给每一个人以平等的 机会。历史学的目的就是给人们寻找出机会所在,从而给人们走向

上一篇: 【结题报告】《数学发展史的研究》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pdf
下一篇: 会计史研究 导论.pdf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