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明史”被清朝修了94年,到乾隆时期才定稿,客观性至今有争议

“明史”被清朝修了94年,到乾隆时期才定稿,客观性至今有争议

“明史”被清朝修了94年,到乾隆时期才定稿,客观性至今有争议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正式宣告大明王朝的成立,其后朱元璋又南征北战,一举实现了华夏的统一,明朝后来又经历了15位皇帝,最后一位皇帝是朱由检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正式宣告大明王朝的成立,其后朱元璋又南征北战,一举实现了华夏的统一,明朝后来又经历了15位皇帝,最后一位皇帝是朱由检,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破紫禁城,崇祯皇帝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大明王朝的命数也来到了尽头,享国276年,同年,满清入关,清朝取代了明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明史于谦传记翻译_明史演义蔡东藩在线阅读_明史

和历代新兴王朝一样,满清入关后的第二年就着手编修《明史》,把《明史》单独拿出来说,大家也许会觉得陌生,但说到《二十四史》也许不会有这种陌生感,因为它是被历朝统治者奉为正统的史书,我们现代一般人读史,最多也就是看看“二十四史”的合集,而《明史》就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

满清编修《明史》的积极性很高,但客观的说,顺治二年修史的条件还不成熟,从当时全国的形势来看,南明与清廷划江而治,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残余势力还把控着西部和西南地区的广大区域,对于此时刚刚定都北京的清朝,平定各方残余势力,一举实现疆域的统一才是当务之急,顺治帝下令编修《明史》,我们只能从宏观的战略角度去理解。

明史于谦传记翻译_明史_明史演义蔡东藩在线阅读

清朝之所以如此匆忙的修《明史》,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顺治帝大概是要达到两个目的:其一,通过修《明史》,向天下宣告清朝已经取代明朝的事实,同时否定南明政权存在的不可理性;其二,清朝统治者沿袭明朝的制度,同时也沿用了许多前朝官员,通过编修《明史》,起到安抚明朝遗臣的作用,让他们死心塌地为清朝服务。

《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同时也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部,从编修的时间跨度来说,自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动稿,到清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定稿,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差不多是明朝统治时间的三分之一,而司马迁写《史记》(“二十四史”之首),写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历史,也才花了13年,为何《明史》要修那么久呢?

明史_明史演义蔡东藩在线阅读_明史于谦传记翻译

可以肯定的说,清朝顺治年间和康熙初年编写《明史》,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为其统治服务,其客观真实性一定大打折扣,但到了康熙十八年(公元1680年),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后,他下令重视《明史》的修订,而且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康熙和雍正皇帝先后两次要求史官修改《明史》,不过这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瞎想。

经过康熙、雍正两朝,《明史》依然没有定稿,乾隆皇帝登基后,他又让大学士张廷玉对《明史》进行第三次修改,到了乾隆四年,张廷玉奉旨编修的三百三十六卷《明史》才最终定稿,经过清朝三次对《明史》的修改,使其成为《二十四史》中体例最严谨、叙事最清晰、文字最简明、编排最得当、史料最丰富的一部史书。

明史演义蔡东藩在线阅读_明史于谦传记翻译_明史

对于《明史》的客观性,史学界至今仍争论不休,而且观点走向两个极端,一说他对明朝极尽污蔑抹黑之能事,最大的疑点就是清朝三代皇帝都进行修改,按照中国古代修史的特点,史书要客观公正记录前朝事迹,虽然也有李世民、朱棣等人篡改历史,但只是个例,而清朝三代皇帝修改明史,可想而知其中有多少被刻意修改的部分。

有些人则认为清朝修明史时间久,说明修史态度严谨,而且修史过程中大量启用明朝遗老,说明清朝统治者尊重前朝,张廷玉版的《明史》在评价每一位明朝皇帝时,后面的“赞曰”都最大限度的引用赞美之词,有些确实犯了错的皇帝,明史中也是找太监或文人背锅,很少有篡改污蔑明朝皇帝的地方,尤其是其中对朱元璋的评价,说他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更是很难让人和抹黑联系起来。

上一篇: 中国古代书画家卖画求生野史
下一篇: 历史上真实的高俅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