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燕歌行》
说起飞将军李广,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精通射箭,传闻有一次他出猎游行,见到一块石头,误以为是只猛虎,连忙张弓举箭,竟一箭把石头都给射穿了。
李广有(李广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还有那句著名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最初也是用来形容李广的名句。
身上极富传奇色彩的李广可以说是颇具各位诗人的喜爱,从汉到唐,王勃高适王昌龄,不知有多少诗人挥毫写下赞扬李广的诗句。
但与之相比的卫青霍去病二人,明明和李广同为汉代知名大将,甚至论战功,论谋略,都是他们二人要更甚李广一筹,为何赞扬这两位将军的诗人却屈指可数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诗人们纷纷偏爱,一生不曾封侯,最终还自杀身亡的李广呢?
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还原这桩千年来争议不休的公案。
大汉名将辈出,尤其到了武帝时期,好战的他举全国之力讨伐匈奴,开疆拓土——一举夺回河西走廊,连通丝绸之路,中国初步建立起一个广袤而灿烂的帝国版图。
而这一切辉煌成就,都离不开汉朝骁勇善战的将士们的努力。这其中,又以卫青,霍去病,李广三人最为我们所熟知。
按理来说,这三人常被一同提起,那么功绩,本事之类肯定也是旗鼓相当的。
可当我们翻开史书才发现,备受推崇的李广,实际上的战功却是十分的狼狈。
李广的一生中,与匈奴的对战多达七十多次,却基本以失败告终,甚至就连他去世的直接原因,就是汉军大破匈奴主力关键战役——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参加漠北之战。卫青命李广和赵食两军合并,从右翼进行包抄,将匈奴一网打尽。
可哪知李广一行人竟在沙漠中迷失道路,导致一大部队未能与主力会师,幸好卫青与霍去病指挥得当,才避免了此次失败。
事后,卫青登门拜访李广,问他缘何迷路,可李广却拒不回答。
这时卫青觉得既然你不好意思和我讲,那干脆我派个小厮来问,你好歹交代一下具体情况。
于是卫青派手下再次登门询问,可在李广看来,这却是一份莫大的侮辱,于是在悲愤之下,他就这么自杀了。
但此时让我们反观卫青霍去病二人,战功显赫不说,霍去病更是天纵奇才,十七岁便当上嫖姚校尉。短短一生多次远征,在漠北之战中更是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用拳头把匈奴真正打服,使得他们再也不敢进犯大汉。
通过上述史料我们可以知道,按照明面上的功绩来说,李广是远远不如卫青霍去病二人的。
那么他到底有何神奇的魔力?让诸多伟大诗人,偏偏对他青睐有加?用数不尽的诗词歌赋,将他捧上了神坛。
说到这个问题,有个无论如何都无法绕开的名字——太史公司马迁。
小学那会儿我们都学过司马迁的那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也知道这句话写于他受到宫刑之后,受刑的司马迁本想到死亡,但因为史记没有写完,他毅然选择了活下来,在屈辱中完成了史学巨作《史记》。
但是大家可曾知道,司马迁受宫刑的原因,竟和李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来李广有个孙子,名李陵,也是汉代的一名大将。
一次战役中,他率领五千精兵,却被八万匈奴围困在浚稽山,经过连日的苦战,李陵终究是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最终只好投降于匈奴。
之后此事传到武帝耳中,惹得他大怒,朝堂上的官员也纷纷批判李陵的投降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不会看脸色的老实人司马迁正好就被汉武帝给点名了。
汉武帝问司马迁关于李陵投降事件的看法,司马迁说了句老实话——李陵寡不敌众,以五千人牵制八万匈奴兵多日,此举也是无奈。
可当时气头上的武帝哪里听得进这话,盛怒之下,司马迁被赐予宫刑。
正是此事后,司马迁的心理上是偏向李家而怨恨汉武帝的。
因此在他的笔下,李广是百发百中的弓箭手,曾一箭射穿石头。带兵打仗一马当先,爱护麾下士兵如兄弟。他有着种种本领,偏偏还为人老实木衲不会张扬,那句有名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司马迁用来形容他的话。
司马迁用自己的一杆好笔,将李广塑造成了个古希腊式的悲情英雄,勇猛无双却生不逢时,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恰好我国广泛的诗人群体,普遍都混得不是很好,越是命运无常的时候,他们越是思绪翻涌文采斐然,写出传世名篇。
再者,诗人写作是爱用典故的,借古讽今这一套玩得很溜。而仕途不顺,生不逢时的李广,恰恰就成了失意之人的最好代餐。
因此诗人一边感慨李广,一边也是抒发自己,又恰好,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李广立了不少人设,增添不少闪光点。
因此隔着千年时光,广大文人墨客一拍即合,共同把并不优秀的将领李广,推上神坛。
这时肯定就有朋友们好奇啊,那司马迁这样凭借个人好恶,强推李广上位,难道就没有古人发现吗?
哎,还真有,并且质疑声还不小。
大搞区别对待的司马迁,写起李将军传来字字珠玑极富文采,可到了介绍卫青霍去病二人时,却不肯多花半分笔墨雕琢,语言寡淡如流水账不说,就连英雄事迹也是草草概括。
可群众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这种极具个人感情色彩的双标行为,早在宋代就有人写书开骂了。
比如宋人黄震在《史记评林》中说:
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
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
今看其传不值一钱
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
今看其传英风如在
史氏抑扬予夺之妙
岂常手可望哉
这翻译成现在的大白话就是,你看史记里卫青霍去病列传,得和李广列传摆在一块看,卫青霍去病两人深入敌军腹地,功名显赫,名声享誉汉朝和匈奴。可如今看他俩的传记,这些功绩仿佛不值一提,但李广每次战争都是败北,一辈子过得都不顺。可看起他的传记,却充满英雄风范,司马迁为了夸奖李广所做出来的事,实在是连脸都不要了。
除此之外还有明人黄淳耀等也持相同看法,此处不再赘述。
可除了司马迁对李广的偏袒外,还有一点,虽然很容易被人忽视,却不容小觑。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怀念李广的诗歌风气,以唐诗为盛,不论是王昌龄王勃甚至是诗圣杜甫,都写过关于李广的篇章,那么中国几千年来历朝历代不胜枚举,为何偏偏唐朝人对李广又要特别偏爱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国古代的氏族关系。大家都知道,宗法制在我国流传几千年,我们是特别看重门第
世家出身的。
假如本就是名门望族出身暂且不论,那万一出身寒门,发现自己身边都是穷亲戚时,这可得怎么办呢?
其实也简单,只要你翻开族谱,往前推个十代八代的,帮自己找个有名的祖宗,借他的光把名声给喊出去。
比如唐朝皇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李世民李隆基等人,他们就把自己看作是陇西李氏一族的后人。
而陇西李氏的名人中最出名的那个,就是李广。
在当时,除了皇族外,不少李姓的官员,甚至就连唐代大诗人李白,也自称是陇西李氏。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是有谁敢骂李广,就是间接性地骂皇帝的祖先,搞不好是有性命之虞的,没睡会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但反之,夸李广,也就是含蓄地拍拍皇上的马屁,
正因如此,在唐朝,怀念吹捧李广的诗句才会格外得多。
尤其是王勃在滕王阁里的那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竟是直接把李广一生未能封侯的原因,都怪罪于他的坏运气了。
使得李广从此直接与时运不齐挂钩,悲情指数高达五颗星,从此成了诗词歌赋中的偶像明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