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邓小南教授在兆祥所做了题为《游于艺:宋代的忧患与繁荣》的讲座。此次学术讲座吸引了大批历史迷到场,百余名来自院内宫廷部、书画部、古建部等部门的同仁及院外历史学爱好者和学者聆听了讲座。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唐宋妇女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对我国历史学研究和国家学科建设方面做出有重大的贡献。著有《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朗润学史丛稿》、《宋代历史探求:邓小南自选集》等。
邓小南教授因考虑到学术讲座的受众主要是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因此将发言题目定位在文化方面,讲座的中心议题是介绍两宋时期的整体环境与文化氛围。整场学术报告从“立国形势:生于忧患,长于忧患”、“游于艺:士人的文化活动与人际网络”、“雅俗之间:对于意境的追求”三个主要方面展开,讨论宋代士人菁英的文化涵养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生境界。
邓小南教授首先从中国整体历史朝代的宏观方向切入,提出对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基本估计,即宋代在中国古今的社会之变中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接着由唐代后期的政治形势,推衍出宋代的立国形势,提出宋代不仅是中国古代主要王朝中疆域最小的,与宋朝对峙的势力,如辽、金、元一直存在,所以宋朝始终并不是严格意义的统一王朝,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期。而从自然地理方面来看,因后晋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导致宋代无险可守,军事上非常被动。另一方面,黄河在宋代处于泛滥时期,这对于当时粮食主产区是很大的威胁。以上是地利,在天时方面,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处在气候转寒的历史阶段,这不仅意味这农作物歉收,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对政权更具直接威胁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往往会向温暖的农耕民族活动的地区迁移进而发生摩擦,甚至导致战争。所以说从国家的政治地理格局意义上讲,宋代的立国形势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
但即便是这样内外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的阶段,宋代的经济文化都有非常明显的进步,甚至学者多用“革命”一词进行表述,如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等,对宋代的发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样辉煌的成就实际上是由宋代的士人和将士用自己的脊梁撑起的局面。宋代政治相对开明,整体氛围宽松,这样的文化环境使得士人群体相对活跃,大师精英层出不穷,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在宋代,士人是国家政治的主体,同时也是文化生活的主体力量。“游于艺”来源于《论语》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者为统一整体。“游于艺”不仅是宋代士人的活动方式,更是一种必需的文化滋养,以此来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宋代士人交游频繁,书籍、器物、书画都是交游的媒介,相应的各类雅集和聚会不断,结成了丰富的人际关系网络。宋代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人文化的社会。文学的题材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创作的主体由文人扩展到市井文人,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样貌。这种平民化实际上受禅宗的影响,继而产生了新儒学,注重当下,持平常心,认为道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的,这时的中国人理想与现实并重,意境追求雅俗兼备。宋代绘画的全景式描绘方式,瓷器的简约素雅之美,都可见新儒学的影响。
整场讲座邓小南教授从天文到地理,从书画到瓷器,旁征博引,听后让人不禁感叹其治学能力之深厚。在现场提问环节,听众反映热烈,提问从米芾的《西园雅集图》的真伪问题到南宋统治阶层对抗金的态度、南宋的海外贸易等方面都有涉及,其中,有听众就邓小南教授在讲座过程中提到的“唐宋变革论”,请邓教授谈谈看法。邓小南教授认为,“唐宋变革论”和唐宋变革这是两回事,“唐宋变革说”是一种研究理论,而唐宋变革是对历史史实的观察。“唐宋变革说”是日本学者在上世纪提出的,认为很多变化都是随着宋王朝的建立而产生的。日本学者非常善于提出一些研究框架,往往言简意赅,几个字就概括出一个时代的特点,很容易抓住青年学者的注意力。所以唐宋变革说提出之后,研究宋代的学者增加,学术成果层出不穷,这个提法对促进学界的研究是有积极作用的。但这个提法肯定有不确切的地方,变革或者变化都是在一个历史长过程中逐渐发生的,各方面变化的结点是不一样的,有的五代就变了,有的中唐变,有的晚唐才变。历史洪流是一个整体,可是我们在切入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要看一个支流。日本学者的这个说法将时间断在宋王朝的建立,但很多实质性的变化,特别是社会文化的变化中唐已经开始了,是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随着北宋王朝建立突然之下就有一个大的变革。
对唐宋变革这样一种说法我们应该有质疑,并在这个质疑的基础上有一个修订。中国古代女官名。周礼天官、春管所属都有女史,或掌王后礼仪,或管文书,后世也用为妇女的美称。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起源于青海省,在山东省北部汇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之祖。初仕于鲁,为司寇,摄行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四方。归鲁,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指文人雅士吟诗作画、议论学问以及休闲娱乐的集会。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TAG标签耗时:0.028074979782104 秒
发表评论